常有家长会问我关于打孩子或体罚的问题,有的人问我该不该做?有的人问我该怎么执行?这其实是很好的问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部分,不过我通常都会先跟家长开玩笑说:
『如果一定要打或体罚的话,我的治疗室里应该需要许多相关的”刑具”吧?』

治疗室都是玩具与教材,孩子在这里会经历与学习很多,有挑战、有挫折、有不开心、有成就感,但最终他们的感受都是正面的、很喜欢来上课,并且不论是身心发展、情绪调节、专注力等都有按照我的目标在进步著,由于家长们有目共睹,所以当我说了这句玩笑话时,他们可以了解我的意思:不是一定要打或体罚。

体罚并非最好的方法

在公共场合里我最喜欢观察照顾者与孩子间的互动,看看大家都是怎么教导孩子,发现动用小体罚的情况不少,比如说大人提醒了别去摸某东西但孩子还是伸手摸了一把后就会被打手心,甚至加上一些威吓的话:『下次再摸,就不只是这样打了。』根据临床治疗经验,打、体罚或是严厉的话语,并非不可以使用,但应该不是最好的方法,至少不会在优先顺位,因为我们总是用其他更好的方式帮助了有行为问题的孩子们。

除了特殊个案从小可能会需要较多的”严刑峻法”来规范行为,不过基本上大多数的人都希望他人能对自己态度好、和颜悦色,有事情好好说,不要动手或恶言相向,只是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有时会忘记这点。

明明是爱著孩子、想要保护他们、为了孩子们好为出发点,自己明明也不喜欢被这样对待,却使用了这种方式教导,尤其是认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

 

不听话有很多种可能

当家长问我打骂或体罚孩子相关问题时,我都会反问:『到底什么状况会需要动用此法?』常见的答案是反复告知提醒后,仍明知故犯、不被期待的行为仍故态复萌,要透过处罚才能让孩子体会并记住其重要性。

若家长未注意到孩子身体的状况,如感觉统合的刺激、活动量、肌肉张力等,就给予规定限制,孩子便很难遵守,如:有前庭觉刺激需求的孩子很喜欢蹦蹦跳跳,却规定他整天都要不准如此。

若家长本身不够有原则(如:之前能饭前玩玩具,现在又突然不行;说好不可以边写功课边看电视,但有时候这么做却没有被制止)让孩子摸不著头绪或有漏洞可以钻、想试探大人的底线等。此外,有的孩子天生的气质确实比较不顺服、适应能力较差等,都可能是孩子无法立刻听从家长要求的原因。

了解为什么需要体罚

一味地使用惩处或奖励迟早会有界线,一定会遇到孩子不再怕的处罚,也一定会遇到家长给不出来的奖赏,到了界线时,我们还能用什么来塑造孩子?

打骂、体罚确实是比较快速的选择,家长又不需要太多思考,但建议大人们还是尽量 多思考并观察孩子不愿或未能遵守规范或提醒的原因,再找出对应的处理方式,如此一来,比较能有效地调整孩子的行为,也让他们能拥有更多健康正向的思想与性格。

 

本篇文章刊登2018.03.14 国语日报家庭版『交流心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