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个好问题,极其现实,又极其真实。大概这样的问题常会出现在同学聚会之后吧。当年的笨小子,创了业,成立了公司。也有可能当年比你好的同学,却混得远不如你。

拉开同学间距离的,正是这「数年后」三个字。数年后,可能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甚至长达二十年。时间都是公平的,你为自己做了什么,它最后都会反应在你的身上。

我感觉自己跟同学间,是一个千差万别的例子。九十年代初读中学,我在一个湖南小镇上长大,中学是那个地方最好的中学,但即便如此,能考大学的人非常少,就我读的那个班,一个也没有。所有的人,高中毕业后,就流向了社会,上了社会大学。

父母为了我,中年远走他乡,为我谋得一个升学的机会。

我好一点,父亲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我的学习成绩不好,只有语文称霸年段,数理化一塌糊涂,上大学根本没戏。父母也算是为了我有更大的机会吧。下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想办法调到省会长沙去。就这样,在我临近高中毕业时,我们全家从小镇去了长沙,现在想起来,这是一次飞跃,拉开了我跟小镇上同学的距离。我爸的大学同学在一家职业中专当学生科长,想办法把我弄了进去读了财会专业,就这样拿到了文凭。至少这张文凭,让我谋得了一份工作。

财会不是我的兴趣,写作才是我想的事。

后来我到了厦门打工,刚开始时,进入了一家非常小的地方上班,就老板和我及另外一个员工。从早上上到晚上九点。上班的地方虽小,但老板却是个爱读书之人,非常多书。我每天上班提早上班,就为了多读一点书。还有一个非常凑巧的事是,我上班的地方离厦门日报社特别近,就这样,机缘巧合之下,给日报的副刊写稿。没想到在那个时候,写点副刊稿也能一炮而红,当天文章出来,编辑部办公室电话都被打爆了,我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我才感觉到,也许,我能靠写字这行吃饭啊。从此,我就开始了写字生活,从报刊到杂志,一直到现在的各种平台。

写杂志,其实是最让人成长的

我曾经每个月给十几家杂志供稿,在找选题,和各线杂志的编辑交流沟通,写文章的过程中,其实积累了大量的对生活,对文字的经验。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了下来。并且成为抢手的作者。经常一本杂志,我会写好几个栏目,相当于每个杂志给我发薪水,到期就领。那是我最辛苦也最快乐的几年。收入颇丰,为家里经济打了一个好的基础。现在虽然纸媒不行了,但是自媒体发展起来,你看,我还在这里努力地写著,还在,就是一种进取的姿态。

回过头来看,我的那些同学,在生活的地方,已经没有太多的改变,几个玩得好的同学,日常生活就是打牌,烧烤。我曾经鼓励她们为自己更多一些追求,但是,已经无力去改变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既定的生活。不是说她们的生活不好,而是,我对我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对于读书起点差不多的人,最终的结局却千差万别,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1.读书的目的;2.读书的方法;3.对知识的运用。

1.读书的目的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逛书店,临走前买了一本书,跟我同行的那个女生说:「看书做什么,有什么是从社会上学不到的呢?」

那时我就清楚,我们不是一路人。世上的事千千万,有谁能够把所有的事都经历一遍呢?我觉得读书可以在解决问题时,准确且迅速,而有人则觉得无用,浪费时间和金钱。

很多人都会跟你说,要将格局放大,但是却没有人告诉你,怎样做才能放大格局。做事情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不要看当下,你买了书读,花了钱但是没有见效(立杆见影的那种)。会有人跟你说,你看了这么多的书,还不是一样,记住技多不压身。

我看书的目的很简单:扫盲。我有一些书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也想要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我会选择一些有关食物搭配和空间整理类的书籍,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称意一些。

2.读书的方法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在学校读书时,同一个班级,相同的老师,考试成绩下来总有个一二三。如果说读书的目的和初心是一样的,那导致最终结果不同的,很大一部分是方法。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but如果你用了100%的汗水,那最重要的1%的灵感何处安放。

努力的人很多,坚持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结局有时就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怪命运不公么?其实是学习方法不对……

我个人的经验是: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就像我们常说的「能量最低原理」,我当时想的就是有钱人,能量大(有钱),但是不稳定(金融危机是易破产??);而没钱的人则比较稳定,受影响较小。

梳理知识,做思维导图和笔记,以及学生建议有自己的错题集。这些是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错题集我会把自己当初的错误的思路写下来,以及正确的思路也写下来,避免下次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3.对知识的运用

或许前两点并没有拉开什么差距,但是这一点会改变人生的走向。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活学活用才是王道。

这一点我自己感觉就特别的强烈,那个理论我是具备的,但是说到应用,就是一团糟糕了。不懂得触类旁通,也做不到三回九转、举一反三。

人家都说高考是换汤不换药,对我来说一道题穿件马甲就不认识了……??有的人归结于还是做的题少,出题人不要面子的嘛!!

很多人说,学习越是到了高等的阶段,就越难以应用于实际,这话有一定的误导性。如果把高等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会发现很多之前不能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初中我们只知速度,而高中就要了解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了……

其实知识的灵活运用最难(个人认为),而我对自己知识运用的训练则是:把现在学的拚命的和之前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而不是多个知识体系。

所以学到新知识的时候不妨画一画思维导图哦??那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呢!

PS:关于绘制思维导图,我建议大家手绘,这样思维可以更加的天马行空一些,当然也可以离手机远一些????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读书有没有用。答案是肯定的,有用。但是对你今后的人生有多大用呢?这个哪个敢说一定的有特别大的作用。

我想说的其实并不是说读书对于今后的人生有用没用。我想说的是,你怎样看待读书这个问题。如果将读书看为今后人生富贵的重要必经之路,那我想大多数人会失望。但是如果将读书看做对今后人生有帮助的话,那样心态不一样,你所走的路也就不一样了。

言归正传,就算读书的起点一样,但是每个人的机遇不一样呀。打个比方,同样是赛车,拖拉机和跑车能一样吗?即便起点一样,那还不是结果不同。即便同样是跑车,如果其中一辆所跑的跑道是山路,另一辆是平路,这样结果能一样吗?

随著年龄的增长,一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有的人可能先天智力发育比较好,所以他能够渐渐的走远。有的人可能后天的机遇不一样,他也能够走得远。有的人即便智力好,但机遇不好,他也走不远。有的人智力不好,但他努力,机遇也好,他照样走的远。

虽是这样说,但是我们不能将这种人生的差别归结为先天的成长,和后天的机遇。就像我说的,如果一个人将读书看为自己今后人生有帮助的一个点,那么他会努力的用这个点去发散。比如拓展视野,拓宽人际交往,增强个人能力。那这个人的今后人生发展可想而知。但是一个人觉得只要不读书,就会觉得今后人生无望的话,他读出来的也是死书,或许他的专业知识很强,但是发展大家也可想而知。

归根结底一句话,即便读书的起点一样,但是由于自身和外界,以及自己对读书以及今后人生的看法的不一样而产生相同的起点却走了不同的路。


起点虽然一样,但过程是不一样的。步如社会的环境、工作的性质、自身的努力与社会家庭关系都有一定的关系,这个体系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得到自身想往得到的东西,而有的人就没有得到。所以说社会是一门特殊的课堂与教材,有人把握的好,有人没能把握住。当然经过数年以后自身命运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起点一样,但你终点未必一样啊!同样的幼儿园开始,可能你只上到初中,中专,高中!别人就上到了大学,读研究生,博士生!学习的起点一样,终点不一样!就业的起点不一样,人生的终点也不一样!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的人才,自我发展的,也不比一些高材生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