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es John

编辑/Rungazeu

过去,跟张艺谋的电影也不是十分熟悉,大抵上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论述上看得出张导近年来其实进入与开发商业电影界都是有成果的。

这部《归来》出奇的沉默,他是描述文革时期被抓去劳改的教授,在一次逃跑归来后因女儿的通风报信而被捕,妻子再也不想跟女儿说话甚至赶其出家门,后文革结束父亲平反而真正归家,只是妻子已然对他失认,完全想不起他是谁,而他也一直想办法试图唤起妻子对他的记忆,却徒劳无功直到终老,就是这么个简单故事。

 

图片 2.png

节奏平缓、画面细腻的影像,传递出文革时期人们的朴素模样,以及大字报、样板戏、歌颂毛语录、斗争语言日常化,全戏最热闹的大概就是吴清华的这场表演,场面热闹结局棚拍,甚至唱起歌来激情的挥舞毛语录,让人看见文革时期对于教条的疯狂。

 图片 3.png

平反之后归来的父亲,与女儿相会后发现女儿已经不跳舞,改当纺织厂女工,并且搬离家中跟母亲分开来住,父亲回家后与母亲相认,看似两人互动冷淡是在忍耐,却是母亲完全将他搞错对象,在接触后赶其离开出家门。

其实我把父亲陆焉识解读成平反后已改造的左派、母亲冯婉瑜则是当代中国的失认右派、女儿丹丹则是文革这辈的失语派,当代中国的失认情况严重,母亲全天下人都记得,就是忘了文革时期的这位个在记忆中深爱的爱人同志,她记得关于他被抓去劳改以及后来偷偷逃跑回来的一切,独独忘记他的样子、声音、触感,一直把他给认错,一下子是借机亲近过的方师傅、一下子又修琴师傅、又是念信的,换了各种角色却也不识他就是陆焉识本人。

 

图片 4.png

冯婉瑜自从上次陆焉识逃跑回来后,就再也不关门了,这我解读成某种改革开放的契机,因为文革派的造反所造成的压迫感与分离的人性情感,造成再也不愿意走毛派路线的社会主义,而以害怕的方式畏惧,甚至将其定义为「浩劫」,避谈与空洞化其内涵,并且以深刻的方式走改良路线,拒绝再认识文革是什么,如同他再现于现今也要刻意地忽略。

 图片 5.png

在陆焉识写信说下月五号将回来后,冯婉瑜每个月五号都出现在车站边等待,举著陆焉识的名字,却不识陆焉识是谁,只能一再的错过,到后头来都是陆焉识陪著她去等车站那头的陆焉识「归来」,但陆焉识早就归来,而且与她如此的接近,甚至是她生活当中最不可缺的朋友,但冯婉瑜心中却一心等待著信那头的陆焉识出现。如同中国迄今的发展过程很多时候不能忘记建国初期的那些年内在改造所创造出的能量与思想,却屡屡抛弃关于过去的一切,认为这些根本没发生过、也不重要,是在讽刺失认的当代中国人们,抛开过往、否定过去后就以为新生了,却不理解历史当中的变革与转换过程对于现在的影响。

 图片 6.png

Déjà vu」的似曾相似现象说明「人的大脑可以透过想像,产生虚构场景,形成幻觉记忆,当人遇到类似的场景,就有可能激活藏在潜意识里的幻觉记忆,觉得识似曾相似。」这段话是来自医生的说法,要让冯婉瑜的记忆复活就得靠唤醒与激活,只是要唤醒与激活的时候,陆焉识发现所有有关他的照片,都给女儿丹丹给抹除殆尽,完全找不著任何一丝线索,最终是找了个友人,跟他借了照片才得到过去两人的合照,而这种历史方法有点像是跟国外调资料才能得知当时国内发生的事情,这种特殊的历史情结论,如同找不到文革时期的某些资料,又或者这些资料的真确性是彼此都在斗争的场域,也因此无法产生有意义的对话。

 图片 7.png

修琴的师傅对于冯婉瑜而言是陆焉识回来的前奏,试图修复过去他所喜爱的事物,来准备好回归的这一切,而修琴却又是陆焉识本人的活,整件事情变得有些奇怪,像是为自己铺好回来的路那般,自力更生感。但念信的就有趣了,陆焉识将自己过去在劳改场写的那些没有寄出的信给搬来,说是看看念念,却也因为这些笔迹只有自己才念得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念信的,每天都来给冯婉瑜念信,哪天他没来,还让冯婉瑜挂念呢,但挂念的也就是信的另一端的陆焉识,而非眼前的陆焉识,只是有意思的是,因为眼前的陆焉识就是信里的陆焉识,陆焉识也能透过信来改造现实,因为冯婉瑜无条件地相信信里面的内容与说词,当陆焉识在写新信要她与女儿和好,却也真正的改变了现状,只是到头来冯婉瑜始终不认识陆焉识。

 图片 8.png

整部电影最后的一幕,停留在陆焉识、冯婉瑜两人在车站等著陆焉识归来,背后大大的看板上写著「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有点说明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陆焉识、冯婉瑜还是停留在那里,没有被认识的陆焉识,以及不愿面对陆焉识的冯婉瑜,虽然相邻互动却又把他当成了他者,无法认识真正的对方是谁,冯婉瑜失认、陆焉识怨怼、丹丹欢喜地拥抱自己内心的吴清华,却又无法真正与父母两人对话,那是一种沟通上的困境,以及不同代人面对世界变革的认识论差异。

我觉得这部电影十分好看,只是褒贬差异也是各有所好,张艺谋以他的立场重新诠释这些转变与改革,以目前的突破点来说仅能以先把人物给拉上台面的方式处理,没办法给予评价也是一个好事,把局给撑出来再谈或许比起设了一个导向哪边的局还要好得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