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任志強又發表了"精彩"講話,核心思想依然是,除了有些地方不能碰,"現在是房價抄底的時候",政策在變相鼓勵炒房。

他還給出數據證明,今年一季度是全國平均房價史上漲幅最高的一年。

任志強一直是堅定的房價看多派,多年來,他的預言一直成功。

而此之前的央行降準也被衆多輿論認爲,將推動房價繼續上漲。雖然,央行特別強調,相關金融機構要把新增資金主要用於小微企業貸款投放,並適當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改善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防止信貸資金流入金融機構或房地產。但這種強調對很多"上過當"的人來說,已經是:您可別逗了。

與之對應的是,最近爆出的一條消息:

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透露,著名科學家施一公因爲還不起房貸請辭清華大學副校長,轉到薪資更高的西湖大學擔任校長。

該消息言之鑿鑿地說,宗慶後稱,清華大學每年給施一公48萬年薪,但施一公兩個小孩都在上學,一年要花60萬,自己還在北京(樓盤)貸款買房,需要還房貸,小孩上學費用,加上家庭日常開銷,清華的薪水遠遠不能解決生活所需……

後來,該消息被娃哈哈證實爲不實:"宗慶後董事長從未發表上述言論"。

施一公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他會因爲房貸而遠遠不能解決生活所需的確令人難以置信。

但,"一年48萬年薪,房貸,小孩上學費用,加上家庭日常開銷,薪水遠遠不能解決生活所需",這種算是成功甚至精英的人士,在北上深,應該是不鮮見。

中興通訊(000063,股吧)事件,引發了對中國企業爲什麼不重視科研創新,中國爲什麼缺乏重大創新的大討論。紛紛輿情中,不斷上漲的高房價普遍被認爲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旗幟鮮明地支持這種普遍認爲。

當然,這種普遍認爲也被旗幟鮮明地反對。

反對者認爲,全面焦慮,急於成功,普遍指望賺快錢,賺輕鬆錢,又缺乏對創新的保護和激勵,纔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雖然高房價對國人心態的影響是負面的,浮躁、焦慮心態的形成和高房價導致的扭曲的財富觀與世界觀不無關係,但把中國缺乏重大創新歸結於"炒房",既沒有必然的邏輯,又缺乏事實支持。

我以爲,反對者故意忽視了一個根本事實:

高房價不只是對國民心態有負面影響,而是對國民生活與生產有深入骨髓的物質與精神掣肘,是"全面焦慮,急於成功,賺快錢,賺輕鬆錢,又缺乏對創新的保護和激勵"的母親。

與大多數人而言,工作多年買不起一套房子,怎能不焦慮;房子只會越來越貴,房價的漲幅永遠高於收入的漲幅,怎能不急於成功,去買個房子,炒房子?辛辛苦苦創新創業,還不如炒房子?我能感受到什麼保護和鼓勵創新?

2014年,鳳凰衛視資訊臺執行總編輯、副臺長,時事分析評論員呂寧思曾在他的節目《總編輯時間》中特別分享了一則內容:

" 《人民日報》曾刊登文章稱寫道,似乎在一夜之間,80後一代集體變'老'了。一羣在父母看來還是小孩的80後,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嘆'老了'、'心好累,感覺不會再愛了'。這些本該快樂的年輕人,爲什麼不幸福呢?

西班牙的《世界報》這樣回答,說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像力。一位美國教授考察中國後感嘆說中國年輕人活得太累,他們的人生只有兩個片語:成功和拼搏!"

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成功和拼搏的最大壓力與最大動力都是:高房價。

呂寧思感嘆,中國的年輕人,都不會享受生活,也不知道要享受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很多人被房子壓死了。

差不多4年了,情況還是這麼個情況。

國民生活與生產,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基礎。高房價的影響,也因此超越普通國民個體的生活與生產,深入影響到"國髓"與"國力"。

持續上漲的高房價,讓房子成爲不斷膨脹的吸金池,推高了經濟乃至社會運轉的成本,也吞噬了本該用於其他領域的投資和消費,創新創業自然會被擠壓。

甚至,這個財富效應還吞噬了本來可以在其他領域做出突出成就的人才,孫宏斌、潘石屹等,如果不給他們做地產的環境,或許真的可以成爲偉大的表演藝術家。

過去10多年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是否更早的買了房,這種並不創造什麼的財富增長是決定中國普通家庭財富高低,拉開普通家庭貧富懸殊的關鍵;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大多數中國人都在爲房而奔波,並把一生奮鬥獻給了房子。

還有一個顯著特徵是,房價上漲帶動房地產資產不斷上漲,繼而帶動國家財富增長的這種並不增加國家產業世界競爭力的財富增長,也是我們經濟繁榮和財富增長的重要支撐。爲了照顧觀感,我再加個之一:重要支撐之一。

房子,消耗了大多數國人幾十年的奮鬥成果,甚至讓他們透支了未來幾十年的奮鬥。

經濟日報社編制發佈的《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房產淨值在全國家庭人均財富中佔比高達65.99%,北京、上海(樓盤)等城市甚至高達80%。而在2016年,全國居民房產淨值增長幅度達17.95%,增長淨額佔家庭人均財富增長額的68.24%,在城鎮居民中,這一數字則高達75.62%。

房子讓國民和國家變得富有,也讓國民和國家變得"貧窮"。

富有的是紙上的財富總值,相對貧窮的是日子過起來,企業幹起來的生活和生產。

一套房子在那裏,值100萬,還是1000萬,它就是一套房而已,並不給社會創造或增加什麼。但一個人如果靠勞動創造讓自己的財富從100萬變成1000萬,這個人一定會通過勞動給社會創造出或增加點些什麼?一個小公司從100萬變成1000萬,這個公司也一定不再是原來那個小公司的實力和競爭力。

一個國家,也是非常如此。

中興出事後,有人搬出了任正非先生早年佈局系統、芯片開發的案例。

任先生是令人欽佩和尊重的企業家,也是重視重大創新的企業家。

但即便是任先生,也對高房價憂慮在心。

他說,四個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工業現代化。

" 既然要發展大工業、引導大工業,就要算一算大工業需要的要素是什麼,這個要素在全世界是怎麼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載了多少產值,這些產值需要多少人,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

中國的高房價,正在讓中國的工業成本越來越高。一般的企業是用地地價高,租房房租高,即使被照顧,被優待,工業土地免費給,也還有個人力成本高。人力成本爲什麼高,買房房價高,租房房租高……

於是,不少企業辛辛苦苦一年,不如炒炒房……越來越多人炒房賺到錢,越來越多人跟過來炒房……

《人民日報》說,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人民卻想問,如果奮鬥再多也買不起房,我們該歸哪裏?

當年,王健林意氣風發的在維多利亞港灣的一棟大樓前說,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有一棟這樣的樓。如今,多少創業多年的人都會:

我站在這隨便一棟樓就是幾億幾十億的街上,找不到,我奮鬥的方向。

看漲房價的可不只是任志強一人。

以我家鄉重慶(樓盤)爲例,自從2017年開啓房價上漲以來,原本在全國房價普漲中安靜與安逸的城市漸漸因爲房市而沸騰,最近更是幾乎瘋狂。一撥接一撥的人焦慮地找到我,"認識恆大的人嗎,認識金科的人嗎?能不能幫忙搶套房。"

而且,這些還要爭先恐後買房的,都是已經有了好幾套房子的人。

如果經濟可以一直靠房地產,靠漲房價來拉昇,如果房地產強就是國強,房地產富就是國富,全國房價輪番地漲,那就真是太好了。

但,顯然,它是不能。

如果大家都把應該可以用到其他生活與生產的資金用來買房、炒房,甚至透支未來二十年、三十年的收入來買房、炒房……早晚有一天……

很多數據都表明,房地產已經是風險聚集之地。

麥肯錫2016年的債務研報《Debt and(not much)deleveraging》顯示,中國有接近一半的債務都與房地產有關。經過此後的房價又一輪上漲,這個數字到今天恐怕只會更高。債務就是風險,一旦風險爆發,扛得住嗎?

泡泡什麼時候爆炸,在它不能再被吹大的時候。上面的數據則表明,一旦它爆,整個社會被風險籠罩。

吾夜觀天象,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掐指一算,都強烈直覺:現在起,每一次再漲,都是在推着我們去靠近這個"籠罩"。

所以,衷心地祈禱:

請給任志強一次失敗的機會!

讓他失敗一次,讓他的預言不再成真。讓房價等一等我們的創新,等一等我們的轉型,也等一等我們廣大人民羣衆的收入水平……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華商韜略。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