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式工廠內遷?2010年11月23日11:57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作者:李頲 於明 網友評論(0)  0 手機訪問 

  產業轉移,絕不能僅是原有基礎的簡單搬遷,要以承接帶動結構調整,並在結構調整中完成承接。

  有關富士康事件的討論已經告一段落,但由此而產生的現實影響卻遠未終結。今年7月,富士康新聞發言人親口證實富士康將於河南鄭州建廠,這被認為是大型電子代工製造企業迫於成本壓力向內陸轉移製造基地的典型,更有甚者將其視為東部沿海地區製造業向內地「大撤退」的開端。

引渤入新首倡者:工程完全可行 貨幣政策或微調

  • 部分五糧液售價比出廠價高近6成
  • 廉價「洋黑工」掘金長三角
  • 香港維權鬥士稱陳曉撒謊
  • 日本欲推加量版刺激計劃
  • 山西多個城市仍頂風限電
  • 巴菲特李嘉誠最新動作暗示著什麼
  •   實際上,不同於公眾所認為的撤退式工廠遷移,筆者認為富士康在鄭州地區建造新廠固然有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但勞動力成本只是催化劑,構不成主要動因,富士康不會因此就拋棄沿海地區的原有佈局。綜合來看,這顯然是該企業大陸擴張戰略規劃的漸次推進,是其尋求更為寬鬆優惠發展環境的主動選擇。

      我們還可以從更為宏觀的經濟大環境來理解這個問題。隨著東部地區環境和資源承載力的逐漸下降,有必要將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有選擇、分批次、有步驟地轉移出東部,從而促使東部地區加快向產業鏈及價值鏈的高端延伸。同時,製造業轉移至中西部地區也能繼續發揮其拉動地方經濟增長,解決大批就業的作用。因此,富士康轉進中西部地區,已不僅是單純的企業行為,而是順應我國產業轉移整體趨勢的客觀必然選擇。

      但是,凡事總有兩面性,產業轉移是經濟規律作用下的產物,自然也會存在一定的負面問題。拋開可能會造成東部地區暫時的產業空心化不談,單就承接方而言,中西部地區就面臨著一個顯而易見的兩難博弈。

      一方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最直接的效應是拉動地方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但所承接的產業是否能與地方經濟產生良好的互動,尚屬未知之數。扶持性極為明顯的優惠政策也有可能會對區域內其他競爭者間接形成壓制,而且長期來看同樣會存在與東部地區相類似的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下降的隱憂;另一方面,如果不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將失去這一波發展機遇,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將會繼續拉大,不利於國家產業佈局的調整優化。

      這一兩難博弈的破解路徑已由政府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給出,今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中列出了產業轉移四大原則:堅持市場導向,堅持因地制宜,堅持節能環保,堅持深化改革。其中前兩項就是獲取產業承接均衡點的最佳途徑——以市場機制和區域資源稟賦來雙重決定承接方式及承接對象;而後兩項則是保障承接均衡點得以實現的基礎——以產業准入和機制創新來共同營造良好的承接環境。

      面對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指導意見》已經為如何開闢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的兩全,而非兩難之路指明瞭基本方向,但國家下一步必須加快出臺各門類產業的具體承接細則。特別是勞動力密集特徵明顯、外向度高且技術門檻較低而易於大規模複製建設的電子製造業,絕不能僅是原有基礎的簡單搬遷,要以承接帶動結構調整,並在結構調整中完成承接,切勿以短期之利而傷長期之本,以便在全國產業佈局優化中順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終極目標。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責任編輯:胡愛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