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针对谢荣雅前辈之脸书发言之个人分享回应。此讨论串,亦有可观之处。

 

(谈通路定义、品牌经营)

  广义来看,电商等网上通路、零售等实体通路,都是通路。任何消费品牌一定都要有通路,才能透过事前贩卖、事后维修,直接接触到终端消费者。

  台湾三大主机板厂算是通路业务最大的portion,初期因为是作主机板,所以形同是有通路但做的是dealer-marketing,针对零售商做行销;后来作消费电子-笔电后,才开始做consumer-marketing,真正开始针对消费者做行销。

  另,针对一开始的问题,我还是觉得,成事在人。无论内部或外部,只要老板本身没有品牌/通路意识,那都不会成功。因为不够有耐性累积零售销量,不够尊重虚无飘渺的市场;而只会追求超级大单、尊重看的到的贴牌客户。

(谈台湾产业发展)

  我倒不觉得是台湾人自主选择代工而不作品牌。其实从一开始,欧美日就根本没有品牌跟代工的概念,一个产品就是从制造到品牌,都是同一间公司负责。从历史跟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产业刚开始发展时,是因为遇到内需市场不够大的问题;反观很多品牌的肇始,都是本国内需市场极大,可以先专心在本土累积销量跟资本后,再打海外。海外市场要面对很多相较于本土市场的问题,诸如关税关务、物流、法律、民性、通路等;品牌通路业务被称之为「前线的艺术」,真的没有这么简单。

  台湾产业面临这个先天问题,又遇到市场上充斥诸多欧美日品牌,而各先进国家都遭遇劳工薪资上涨的问题,所以就全球产业分工的角度,先以代工制造切入,得以分享产业上游的些微利润,也可以暂时不必去解决终端市场的先天难题。

  经过数年积累后,不少公司都已经累积不少资本,也就能够多放些比例去发展自己的品牌;但在别人的主场推自己的牌子,却也绝非易事。比较成功的几个例子,就是现在台面上的这些品牌公司。靠的也是前面的行销人才、背后的通路人才的努力。相信未来,会需要更多行销以及通路的人才,为台湾的全球品牌大业效力。

  BTW,当年笔电手机前几大品牌,除了台韩两国,其他都是内需市场大国。(HP, Dell, IBM, Apple, Motorola, Toshiba, Fujitsu, Sony, Nec )现今的中国(Lenovo, Huawei)也是内需市场大国。就连韩国都比台湾大两倍。当年台湾笔电能够出2A1B、或是2A1M(Acer, Asus, Benq, MSI),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了。台湾人的能耐,真的不能,也不必小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