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还真佩服自家老爸看报纸搜集情报的能力,
虽然都是上班时摸鱼看的。
 
九月的下旬,在报纸上看到茄萣二仁溪有生态导览的游程,
便询问我们是否要去,随即就向对方订位。
 
由于船只得要到达一定的载客数才会出船,
况且也才刚开始而已,因此心中已经有人数不足无法出船的心理准备。
所幸得到的回复是有的,虽然跟我们预定的日期差了一天,
但对方则是表示那天会有记者前来采访,于是我们便暂缓一天再过去。
 
 
说到沿岸的生态游程,首先便是让我想到四草绿色隧道。
只可惜是位在台南的安南区,再者自家也没有车子,
因此四草目前也只能成为幻想而已。
 
不过自己一开始真的是认为,二仁溪的生态游程会是像那个样子。
 
出船的时间是在下午的一点半,
于是早上不例外地,到就近的大岗山去作健行。
 
 
 
对方也没有明确地告知地址在何处,
因此我们便提早用完午餐,开始摸索目的地。
 
然而寻路的过程还挺折腾的。
对方说沿路一直骑,就会看到一间机车行,然后在「白砂路」右转。
半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块路标,
上头确实是写著「白砂路」,然而却是没有看到机车行。
 
路标指过去的路段,一路颠簸,到处都是鱼塭。
当我们骑到底时,一座铁皮屋外头饲养的狗只边吠叫边冲到老爸的车那边。
自己见状就赶紧掉头,狂催油门到小溪的对岸。
最后还是沿著二仁溪的堤岸,外加询问当地民众才找到目的地。
 
一抵达,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目的地只离台十七线不到一公里远。
同时我们也开始钦佩起自身的寻路能力。
 
 
尽管自家也只是位在住宅不多的郊区,
但看到这一带的景象,「这里实在是有够乡下」的感想便脱口而出了。
 
这栋铁皮屋的外头有著庆祝开幕的花篮,想必这里就是目的地了。
 
▲高雄市茄萣舢筏协会  (官网URL)  (Facebook粉丝专页)
 
里头一个人都没有,我们一边猜测、一边等待有无动静。
距离上船时间还有一小时的空档,我们便到一旁的堤岸上看看,
因为方才有在那里看到,疑似是我们要搭的船的踪迹。
 
 
方才被我们问路的当地民众,也跟我们一起抵达目的地,
随即便往这里进去一段时间后再出来。
 
问了一下可不可以进去,对方的回答是肯定的,
但由于先前天兔台风的影响,里头的步道都被冲坏了。
尽管如此,基于好奇心,我们也就到里头探险一下,绕一圈再出来。
 
 
步道是用竹子和绳子捆绑出来的,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毁损。
过程中自己也是一边大声嚷嚷,一边谨慎前进。
这个步道并不是当地居民为了方便做事而做的,
而是真的作为观光用途的,这些导览牌便是证据,同样的也是被冲得东倒西歪。
 
 
这一带是完全没有椰子树的,
因此可以判定这颗椰子是被暴涨的河水给冲下来的。
 
 
步道其实是设置在一小片海茄苳林中,
可惜因为台风肆虐的缘故,整体的环境还蛮凌乱不堪的,希望往后能够被修复。
 
 
 
步道的另一端,则是直接到达二仁溪的溪边,
此时便可以更就近地看见我们所要搭的观光船筏。
 
 
船筏的名称叫做「白砂仑一号」,
是目前唯一一艘能在二仁溪航行的合法观光船只。
听对方说,为了要申请能在溪上航行的牌照,就从前任县长开始办到现今了。
 
顺带一提,这一带正是在地人称呼的「白沙(砂)仑」。
 
 
 
这时我们便开始猜测,到时候上船的地点位在何处,
前往一旁的海巡署关口,发现有通往二仁溪的闸门,说不定就是在这里了。
 
 
不过实际上并不是在这里。
 
当我站在此处看过去,除了对渔村风光感到新奇之外,
同时确实也在想,这里真的是高雄市吗,怎么有种来到其他县的错觉。
 
曾几何时,我们同样也是所谓乡下的孩子。
市区对我们来说,是个遥远的所在。
时日变迁,市区对我们来说已经不远了,而且有事没事也都要到市区逛逛。
追逐并融入市区的生活模式,这样才会显得自己跟得上时代。
 
之后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则是哪里有便利商店,口渴了想喝水了。
 
 
我们打算回到舢筏协会那里,骑车出去找找看,顺便在这一带绕绕,
孰料协会的人已经在里头了,便招呼我们入内,同时一些游客也陆续抵达了。
 
我们表示想出去买个水,
没想到对方竟然直接拿瓶装水给我们喝。实在是非常感心。
 
 
舢筏协会左侧的廊道,贴著一些有关二仁溪的导览,
以及协会长年参与复育二仁溪的各种照片。
 
 
穿越廊道,又看见一处疑似是上船处的阶梯,上方还系著彩带。
不过在这里还是先说,也并不是在这里。
真正的上船处,其实是位在从协会出去,还要再步行约三百公尺的溪畔。
 
 
 

 
 
 
等到游客几乎都到齐了,大家围成一圈,聆听舢筏协会理事长的解说。
而这位理事长,正是方才拿水给我们的先生。
 
解说二仁溪简介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词:「绿牡蛎事件」。
由于中游的废五金工厂,长期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至溪中,
废水含有高浓度的铜离子,使得饲养在出海口的牡蛎,
因吸收铜离子而渐渐变成绿色,具有强烈的毒性。
 
事发至今将近二十年了,直到现在,
这一带仍然是完全没有人在饲养牡蛎,应该说,没有人敢养牡蛎了。
同时二仁溪在那个时候,可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重污染河川。
 
自己只是在去年,才开始骑车北上到台南逛逛。
经过二仁溪时,没有令人作呕的味道,感觉就只是条普通的河川。
若没有提起绿牡蛎事件,大家可能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条闻之色变的溪流。
 
 
接著便是理事长亲自带领一行人前往乘船处。
沿途上介绍溪边的一些植物,和这一带的资讯。
上图带到的桥为「南萣桥」,顾名思义,就是连结台南与茄萣的桥。
二仁溪是高雄与台南的界溪。
 
这时候,我们将要搭乘的「白砂仑一号」,同时也开过去乘船处待命了。
 
 
过桥后,继续沿著堤岸步行。
这块在「县」时期设立的警告标示牌,足可道出那时的水质仍是不佳的。
 
 
 
天空是澈蓝的,附近的渔塭也辉映著,
尽管平时就很常看到鱼塭,但都没有像此时此地来得如此漂亮。
阳光虽大,但伴随著微风轻送和眼底之风光,心绪也为之放松起来。
 
 
再往前走,又看到一块标语牌,
所提到的内容,诉说著时光和溪游本身,都向前迈进了一步。
曾经是条臭水沟的二仁溪,如今也开始拥有了一些湿地。
 
接著开始走下河堤,往乘船处前进。
 
 
说到湿地中最具指标性的生物,无外乎就是弹涂鱼和招潮蟹了。
一路上每个人都相当惊叹,湿地中这两种生物的数量,可说是相当多。
愈往东边前进,弹涂鱼也愈大只。
 
若是在地人,看见此情此景,应该也会像我们一样感动万分吧。
 
 
五梨跤林所生长的环境,看起来是有经过规划种植的。
在此还是希望这些红树林植物能够自由地生长。
 
 
乘船处并非单单只设置一块可供上船的甲板。
一旁尚有用竹子和网子制成的休息处,
以及前方这块象征著溪流复育有成的景点牌,年代相当新,是县市合并后设置的。
 
 
由于自己已经算是最后上船的人了,因此带完这张后就赶紧上船。
 
 
话说回来,也该提到搭乘这艘观光船筏的费用了。
我是不知道有没有孩童半价的优惠,但肯定的是,一个人是收取两百元的费用。
 
至于值不值得,我的感想其实是相当值得的。
不过不晓得是不是因为有记者随船采访,所以内容较为丰富的缘故就是了。
 
 
现在法条有规定,搭乘像这种的观光船只是要穿上救生衣的。
假如有人举发的话,业者是要被处以罚锾的。
况且「白砂仑一号」是一艘竹筏,穿救生衣也代表多一层保障。
毕竟二仁溪的深度,平均是三公尺左右。
 
 
说好的记者也在这时上船了,赶紧来个反采访。(?)
至于报导嘛,这里有传送门,有兴趣就点去看吧。
 
不过看了之后,还是觉得看本篇的图文比较实在。(?!!!)
 
 
接下来的游程,则都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啰。
 
 

 
 
 
此趟游程的路线,则是来回二仁溪的主流。
也就是上图所裁切下来的地图范围,
为南萣桥至台一线二仁溪桥之间的流域,总长约为三公里。
整趟船筏的游程,总共花费约一个小时的时间。
 
 
尽管现今的二仁溪已经没有再遭受到严重的污染,
然而往昔污染的痕迹,至今仍旧是存在于溪流两旁的土壤中。例如废弃的管线。
 
只是,朝河川内乱丢垃圾的情形,至今也是屡见不鲜。
人们甚至还认为,反正这些垃圾都会被河川送到大海中。
再者,一次次的台风侵袭,也把中上游的垃圾和泥泞都一并冲到下游来。
 
关于这一方面,理事长兼导览员则是表示,会再做进一步的清理。
然而自己也在想,真的会有清除干净的一天吗。
 
另外,二仁溪中,尚有一条污染最为严重的支流,名叫「三爷宫溪」,
流经台南境内的三爷宫溪,同时也是最常泛滥成灾的溪流。
 
 
 
撇开这个不提,
候鸟和其他鸟类的驻足与飞翔、
羊只成群结队地前进、鱼只碰撞船筏的声响(感觉很痛),
两边堤岸的环境和生态,充满著让一行人惊呼万分的生机。
 
 
理事长才刚说完,溪内的乌鱼可能会跳上船筏后没多久,
就还真的有一只乌鱼跳上来了。
抓鱼的这位先生是这艘船的船长,让大家按完照片后,就将这只鱼送回溪中。
 
 
游程开始才不到半小时,便有诸多惊奇,
光是到这里为止,就觉得专程来搭这艘竹筏真的没有白费。
先前被恶狗追赶的恐惧,和身处渔村时天龙般的心态,也便一并放下了。
 
 
 
至于会让人在意的河川气味,
我是闻不到令人作呕的味道,反倒还觉得这比爱河部份的流域还要好闻多了;
取而代之的是鱼类的些许腥味,尽管如此,但它却是自然的味道。
 
 
二仁溪沿岸的住宅,有一种很奇特的景观。
总说「我家门前有小河」,然而早先的二仁溪却是恶臭不堪,
因此大多数的住宅,都是背向河岸的。
如果看见面朝河川的住宅的话,那可能都是近期才兴建的宅邸。
 
 
南岸的钓客,看见船筏经过,便向我们挥了挥手,
好久好久没有遇见这种情况了,顿时倍感温馨。
 
不过法律规定是禁止在河川地钓捕鱼只的,
然而反过来思考,人们开始在二仁溪沿岸和桥上钓鱼,
也就代表著河川的水质真的已经改善很多。
 
 
看见前方那座红色波浪状的桥,
也就代表著此趟游程的终点就在这里了,接著就要折返回去。
导览员则是表示,他们也是很想把船开过去,但碍于受到规定的约束。
 
 
平时骑经台一线时,都会把注意力放在一旁的红桥上,
却没有注意到再在旁边的桥墩其实有两个时代的建造样式。
 
上图为北侧的桥墩,是日治时期所建立的,是当时台一线的桥梁,也是叫做二仁溪桥。
 
 
南侧原有的桥墩在二次大战时受损,如今看到的样貌则是之后民国时期时才修建的。
可以看见两个时代的工法差异。
 
 
目前这座桥依旧是可以让行人和自行车走或骑在上头,
然而这座桥现在已有计划要将它拆除,
因此导览员也顺道提醒我们,趁这座桥仍然健在,就多带几张照片起来。
 
 
 
基本上游程的解说便到这里为止了,
接下来的时间,可以向导览员问问题,或是聊点东西。
 
不过自己仍然还是一刻都不得闲,
虽然天候开始转向多云,但还是尽量看到什么就按什么。
按著按著突然觉得,我的镜头焦距不够长了,成像也不够锐利了。
 
 
记者也趁这个机会,开始向一些游客和理事长作采访的工作。
其实自己是有被采访的,我也照心里所想的回应,
不过我有预感我的采访不会被剪进新闻片段,因为他们只会剪入简单的回应。
 
变相的计划达成。
 
 
沿著溪流航行的路程中,有看见一些漂浮在水上的保丽龙块,
原先还以为是有人随意乱扔的,
这时导览人员和船长便开始协调要不要把放在溪内的笼子捞起来,
原来那些保丽龙块是笼子的浮标。
 
只不过船长连捞了三笼,除了一只很迷你的鱼之外,却是一无所获。
本来想放弃的,但最后还是尝试再打捞一笼起来。
 
 
船长将第四笼拿出水面的当下,顿时一阵惊呼,转瞬之间又一声错愕的哀号。
里头有一只蛮大只的红𫊻,但在笼子拿起来的瞬间,就跳到水中了。
不幸中的大幸是,幸好这笼是抓到两只红𫊻,
于是乎这只红𫊻就变成众人镜头所向的模特儿了。
 
 
到这里还真的是没什么遗憾了,船只也即将靠回乘船处。
整趟游程,便就在此告一个段落。
 
 

 
 
由于整体的规划尚在起步的阶段,相关的硬体设施也不是做的很齐全,
其中也有游客怀疑乘船处的甲板是否稳当,
毕竟溪水一暴涨就会有将其冲毁的可能,一开始提到的步道就可见一斑。
 
协会方面则是表示,之后会在离协会不远处的地方再做一个乘船处,
毕竟目前的乘船处,还得要步行过桥,
桥上的来车都骑得很快,风险是一定有的。
 
 
虽然尚有改进的地方,但坐船游溪的体验却是非常新鲜,
尤其又是航行在曾经被称作「台湾的黑龙江」的二仁溪。
 
我们并非在地人,
因此我们也无法想像早年二仁溪溪面泛绿、恶臭难堪的样子,
但经由这次的游程,可以肯定的是,
二仁溪已经开始走向复苏的阶段,这是一件相当难能可贵的事情。
 
 
协会说道,他们会一如既往,继续为二仁溪的复育作出努力,
虽然在此还是会悲观地想,可能无法做的很长久;
但借由二仁溪的这个例子,则是让我们体会到,
要破坏一个环境,是极其容易的事情;
但要让一个环境再现风华,却是需要时间长久的洗涤以及诸多人们的心力。
 
或许正如舢筏协会理事长所说的,
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所以才更有义务要来守护这条赖以维生的河川。
尽管污染并非他们所酿成的,但有这份心意,就足以让我们敬佩万分。
 
有空就到这个新地方来看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