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有许多人放飞孔明灯用已以祈福保平安,祝愿丰收和幸福。

关于孔明灯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时,无奈之下用白纸千张和竹篾做成很多灯笼,然后系上求救字条,看好风向就在灯笼口点上松脂。放飞后随风飘去叫来救兵。

由于孔明灯在点燃之后,灯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空气密度变小,从而使得灯笼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当灯笼受到的浮力超过其本身的重力时,便会慢慢升到空中。

而灯笼升到一定高度之后,由于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而灯里所携带的燃料也越来越少,孔明灯在升到一定高度后由于火力减弱,灯内温度降低,就会慢慢地飘落下来。

热气球由法国人罗泽尔和达兰得斯在1783年发明。它的升空原理和中国的孔明灯一样。只不过热气球更大一点并且下面装有吊篮,可以乘坐人员升空。

氢气球是飞艇的前身,1780年,法国化学家布拉克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只氢气球。氢气球升空的原理类似热气球。只不过是它不是利用热空气来产生浮力,而是利用氢气本身的比重小于空气的比重从而产生浮力使气球升空。

由于氢气在与空气混合,遇到静电火花时会产生燃烧和爆炸,人们就采用比重略大于氢气的氦气来灌装飞艇。因为氦气是惰性气体,不会燃烧和爆炸。但氦气及其昂贵,当时德意志奇柏林公司的一艘「兴登堡」号就充了氢气进行载客飞行。最终在1937年5月6日的一次飞行中,在100米高空发生燃爆。97名乘客有36人遇难。造成一场史上严重的空难。

之后飞艇渐渐淡去,燃油热气球又慢慢兴起。


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运用的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然后热空气就会上升,因为上面是密封的,当升力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带动物品上升了。

而飞艇飞上天的奥秘缺不是运用的热空气了。飞艇里面的主要气体是氢气和氦气,这些都是明显轻于空气的气体,因为氢气易燃易爆,所以现在已经不常用氢气了。而且飞艇成本也比飞机小很多,所以现在一些运输,科研实验,影视拍摄等还有应用。

喜欢就点个赞吧。


开玩笑的答案:有人在你屁股底下点火,你也的往天上窜。 正经的答案:其实,这和轻的(密度小的)物体浮在水面是一个道理,就是浮力。这里只说孔明灯,其他的原理是一样的。孔明灯可以飞起来就是孔明灯整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它会飞起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密度比空气小呢?因为,加热。(孔明灯里面会存在空气对流,外面的空气不断进入,里面的热气会不断排出。简单点就假设孔明灯只会排出热气,同时灯还会一直燃烧。)孔明灯里的灯不断燃烧,产生的热量和二氧化碳等热气体,会加热孔明灯里面的气体,气体加热后会膨胀,但是孔明灯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多余的气体就被排出孔明灯,保持灯内外的压强平衡。排出了气体,孔明灯包裹的气体的质量就减小了,所以,整体的密度就降低了,当整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向上的浮力大于孔明灯本身的重力了,就开始起飞了。 当然,也有前提,孔明灯本身的重量不能太重;如果重的话,就要做的大一些,要不就会飞不起来!


孔明灯和热气球原理相似的啊,加热之后孔明灯里的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就变小了,里面密度小,使得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就上天了。而飞艇主要依靠内部充满氢气或氦气的气囊提供的浮力,将飞艇及其载荷支持在空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