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有幸参观家琨先生2002年完成的佛像博物馆「鹿野苑」深表敬佩,46岁这年完成在建筑领域展露头角的成名作,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家琨先生的情怀与一直在发展变化并不断完善的建筑思想。想写点什么做为观后感来进行自我总结,就在此廖廖记上几笔,碍于功底有限也只能在一个较浅的层次进行解读,待他日渐进在来补回以表不敬之意!

总平面
首层平面

二层平面

第一序列——初丘

第一张图片为鹿野苑一期工程的总图,红色箭头为室外行进路线及离馆路线,黑色虚线为馆内参观流线。现在主入口的方向已经改变,改为总图的西北侧进入,因写文需要找到原总图才顿感原入口精妙(由此可见入口改变对空间序列的节凑和质感而言是灾难性的)!

入口正对佛像一尊

主入口轴对佛像一尊,佛像立于混凝土卵石台基上,卵石风化暴露且长有青苔,台基开锥型凹槽。植被茂盛分别为竹子、女贞、无花果、河柳等原生物种。一面之缘流线西折(现入口已改变,从围墙开口看应该为一面瓦砾石墙有攀爬绿植)视线被西围墙阻隔,大大缩小视距。入口北墙、正对佛像(背后植被浓密,形成墨绿色植物墙体量但隐约能见小经一条)、西侧分隔围墙、东侧植有大树冠茂密植被(地面起伏,成丘状),由此第一个空间序列完成!在第一个空间序列的整体布局中入口不居中而偏东以形成中线偏移从而拉长进入之人到西边围墙的围合场内的视距以引导行进流线西折。

沉思之佛

在这个空间内观者只有凝视和沉思,像是一尊在旷野里的佛、在孤寂里的佛、在思念里的佛、在一切可能的场域里存在。而观者只能记得打开门的那一面之缘,你也未曾与佛对视。俯视芸芸众生之立佛在轴线正对的仪式感中彻底完整的保持了他自身的独立与孤寂。走吧!走掉才不会错也没有对!

第二序列——旷野

可能是由于维护欠缺又或者是家琨先生有意为之,当流线西折突转南进,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且人工痕迹明显的道路。近端一尊石狮,道路右边栽种整齐的竹林,左边空旷的原生草地(非人工草皮,现状为自然杂生野草),道路尽头视线笔直穿透项目用地到达遥远处。道路右侧整齐栽种的竹林中隐藏著四处碑文石刻的室外展厅。厚重竹林对比空旷原生草地、长轴道路远处直透项目地外的一片乡野,利用隐藏竹林内的室外展厅不断拉慢观者脚步!控制你的行进速度在不知不觉中分散行进注意力,而每一个观者从竹林中四个展示走出都会在一次被眼前之笔直与视线无限之野趣原镜所染,继续前进,在时间流逝中前进!单调与重复中好似又相辅相成继而成为一种和谐之局面。一路向南到此段路端方见鹿野苑之筑文,白底黑字嵌于卵石混凝土基面,观者与之一水相隔保有某种距离!

第三序列——洞穴

浇筑起来的工字型长步道错位排列并逐级升高,因两侧慈竹茂密双枝搭接压暗了整体的空间明度始终伴随一种慈竹包裹中的穿行之感。从相对清晰走进未知、由明亮步入暗淡,而密实的慈竹林中依稀布置著佛像,若隐若现似有似无间塑造出一种高级的迷离感!

据保安讲诉,每年他们都要清理步道上的青苔,因为从使用角度考虑青苔会让步道行走的时候打滑,而我从更加纯粹的空间角度对长满青苔的步道是充满期待的!任由生灵无限入侵这行进之路在各自安分中达到共生才是该处最完满的修成。

第四序列——大海

经过混沌与昏暗终于可以看到那张被无数杂志设为封面的标志照片——正立面「十方殿」。再次出现一条笔直的上升长坡道,一点透视的端头即为建筑主体,因主体建筑外立面为混凝土浇筑工艺(这里曾经出现过朱涛与家琨先生就建筑的构造逻辑问题产生隔空辩论,此处我只想单纯的谈流线和空间节凑,不参与构造问题的论诉)厚实且充满力量。茂密慈竹的厚实体量与主体建筑实体将相隔一汪碧水自然形成暗——明——暗的空间节凑,由混沌走经长坡道走进光明与安详,这次终于我们要进入博物馆本身了。在重重的渲染里至少我没有崇拜、朝圣、嘈杂、功利等一切心态,进入主体前我心里是去「概念」的状态。

一汪碧潭如果能让建筑局部凌空水面,营造出水之态似乎更加能契合基地外的川流与水的物质性有一种精神上的链接,从心理上更加能把内聚性的「巨石」塑造扩大到一个全宇内的无边崖际。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