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如果說家是一座房子,那孝就是地基,勤是房樑,恕是屋頂。

沒有孝,家庭就會不安;

沒有勤,家庭就會敗落;

沒有恕,家庭就會心散。

家庭要祥和,這三點缺一不可,一個家庭的運勢福氣就藏在這三點裏。

0 1

「百善孝爲先」,「孝」是做人之本,如果一個人連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心存感恩,那你還能指望他擁有什麼高貴的品格呢?

孝爲萬德之首,在國人的觀念裏,任何道德缺陷都可以追溯到孝心。

「孝」就像數字「1」,如果缺少了這個「1」,無論在後面加多少個零都沒有意義。

曾國藩提出的修身養性「八德」中就有一德是「孝」,曾國藩把孝看得十分重要。

他在京城做官期間,總是時時寫信回去告訴父母自己的狀況,內容十分詳盡,甚至具體到與好友的聚會場景,以此來讓家鄉的父母親放心。

在曾氏家風的影響下,曾氏一門大都是孝順之人,家庭也因「孝」變得祥和。

曾國藩的夫人歐陽氏,晚年兩目失明,媳婦郭筠時時服侍,達三年之久。

兒女要孝順首先要知感恩。

父母作爲一個家庭的主體,他們用無私的愛養育了下一代,用寬厚的肩膀支撐着家庭的重任,用辛勞的雙手操持着繁瑣的家。

我們享受着父母的關愛,卻很少想到回報父母,甚至把父母的這種關愛當做理所當然。

孝順要懂得體諒,要有發自內心的行動。

不要把盡孝當作一種負擔,而要把它作爲一種不需要理由的責任。

不要把盡孝當做一句空話,而是要把它落實在生活的點滴裏。

平日裏噓寒問暖的電話,空閒時間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孝」,做好了孝就是在爲家庭添福氣。

0 2

沒有曾國藩自然就不會有曾氏一門的榮光,而成就曾國藩的恰恰是他的勤奮,曾國藩的一生是把「自己的肉身當成蠟燭,剁開兩節,四個端點,點燃四個火苗燃燒,在通往牛逼的仄仄石板路上發足狂奔」的一生。

個人的成功,家庭的幸福都要靠勤勞的雙手創造。

咸豐四年曾國藩寫給諸弟的信中就說到:「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爲法。

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也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采。」

在曾國藩寫給兒子曾紀鴻的信中,也多次提及「勤」字,教育兒子:世間美好的東西或苦苦追求的東西無不是需要自己辛勤勞動獲得的。

勤奮是人生第一要義。人要想過踏實、安穩、祥和的生活,必須要勤勞。

如果一個人養成懶惰的缺點,更多的缺點和毛病就會接踵而至。

許多人抱怨社會不公,恨自己生不逢時,給自己找各種理由消磨自己的意志,不努力自暴自棄,最終只能一事無成。

曾國藩認爲福禍雖由天定,但勤奮和努力是可以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的,勤奮一點,努力一點,收穫的就多一點。

家庭中要有一雙勤勞的手,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生命的意義,才能得到生活的保障,家庭也才能興旺不衰。

如果一個家庭懶惰懈怠,即使坐擁金山銀山也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0 3

子貢問孔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學好這個字,這一輩子我就可以終身受益。孔子說:如果有這麼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

曾國藩一生特別推崇恕道,「常以恕字自惕」。

以溫柔、寬厚之心待人,讓自己與他人感到快樂,纔是生活之道。

曾國藩曾說:「日富,日貴,日成,曰榮,日譽,日順,此數着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日貧,日賤,回敗,日辱,日毀,目逆,此數者我之所惡,人亦惡之。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相互體諒,而不是指責。

家庭要想祥和興旺也需要家人間彼此體諒。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將寬容留給了別人,反而把最傷人的話留給了自己最親的人。

與家人相處說話不要太沖,對於生活中的瑣事,不要總是指責家人的不對,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親人的無心之過。

家庭裏不是講理論辯的地方,這裏需要的是相互尊重和理解。

父母的某些想法和表現你可能不理解、不贊成,但你不能一概否定。

孩子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好言好語溝通,彆着急上火。

善莫大於恕,德莫兇於妒。小輩孝順長輩,長輩理解小輩,大家相互體諒,有話好好說,這樣的家庭何愁不能興旺呢?

心懷孝,身體勤,言有恕,把孝、勤、恕記在心裏,落在行動上,爲自己的家庭修福報,這樣家庭才能祥和興旺。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