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趙靜瑜╱臺北報導】

大陸標誌性政策「一帶一路」帶動了亞洲的貿易交流,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在古典音樂裡也有獨一無二的「一帶一路」,正是大提琴家馬友友所發起的「絲路計畫」。該計畫今年進入第20年,下月六度訪臺,音樂會中馬友友除了合奏之外,也將破天荒獨奏巴哈《第二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三首樂曲,獨奏超過23分鐘也創歷年之最。

〈薩拉邦德舞曲〉 超越有形疆界

這次馬友友帶來的《第二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三首樂曲包括〈前奏曲〉、〈薩拉邦德舞曲〉以及〈吉格舞曲〉,馬友友特別挑出〈薩拉邦德舞曲〉解釋,〈薩拉邦德舞曲〉是一首三拍子音樂,源自十五世紀的波斯北非,十六世紀流行到西班牙,但是西班牙不喜歡,結果流傳到法國,反而成為法國皇室舞曲,「我常思索,這首曲子算是德國的?還是西班牙或是更遙遠之前的北非?」

馬友友說。巴哈在創作這首〈薩拉邦德舞曲〉時根本沒有德國這個國家,「國家是後來出現的,這首音樂證明瞭文化的融合、流傳與再創造,足以超越全世界有形的疆界,這正是當今全球絲路的新開端。」

馬友友今年才剛發行第三次灌錄的全本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在我有生之年,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就是我的全部,它們跟我一起開創了生命歷程。」

攜手絲路合奏團 傳遞音樂起源

成軍20年,絲路計畫,「大家長」馬友友去年十月宣佈將藝術總監一職交棒給資深絲路合奏團音樂家包括低音大提琴家傑佛瑞˙畢屈(Jeffrey Beecher)、小提琴家尼可拉斯˙寇德斯( Nicholas Cords)及擊樂手 尚恩˙沙納漢(Shane Shanahan)等三位,共同擔任藝術總監。馬友友認為,攜手絲路合奏團來自歐、美、亞各地頂尖音樂家訪臺,希望將音樂的起源與發展傳遞給臺灣觀眾,共同體會「絲路精神」。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音樂會將於10月21日舉行,地點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為了鼓勵更多年輕世代理解馬友友絲路計畫精神,牛耳藝術推出「絲路20計劃」,邀請大朋友帶小朋友進音樂廳,凡20歲以下青少年都可以找一位陪同聆聽者以半價購票,一同參與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的音樂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