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开始之前,先代表我个人,由衷地替米忽悠对所有塞尔达

玩家说一声:

对不起。

我知道这或许没什么用,但这是我作为一个支持米哈游公司的玩家所能为各位做的唯一一件事了。我也不奢望各位能够谅解,只是希望诸位能够再给米哈游一点时间,希望各位能看到这个游戏背后的开发者们并不是完全地一无是处,不要对中国游戏界失去希望。

这就足够了。

然后,如果您得空的话,无论您是这次争论中的哪一方,都希望您能听听我对这次事件的看法。

这几日原神

事件在中国游戏圈闹得沸沸扬扬,各大平台讨论区争论得不可开交。我目睹了这一切,参与了这一切,花费了时间去讨论、去辩解、去争执,由最初的激动、到不平、到冷静、再到思考。我意识到一个问题:

中国的游戏玩家群体,割裂得过于严重了。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提到过,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通过我个人的游戏经历,来说说我的看法。

回顾我的游戏经历,抛去不记事时玩的小霸王。我的游戏启蒙作品是仙剑还有红警。和现在的云玩家一样,当时的我只是坐在我表哥旁边看著他玩的那一个。当时的我并不怎么被红警吸引,却被仙剑深深地抓住了眼球。当时年纪太小,以至于并不能理解仙剑的剧情,就觉得那个仗剑而行的飘逸少年像极了我理想中的模样。以至于现在,我的梦想依然是做一名行侠仗义的剑客。

但想必你们也看出来了,当时的我并不能算是一个玩家,这两个作品虽是我首先接触到的游戏,我却并没有在当时真正地操作过。我真正首次自己玩到的游戏……真巧,又是一款剑侠游戏和国外游戏的组合。西山居的剑侠情缘

2以及英雄无敌3。这是我妈单位的一个同事安在公用电脑上的,现在想想,胆子也确实是大。不过当时的我也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体验,只是胡乱摆弄了一会儿,之后便没有下文了。

再后来,微机课你们了解吧?4399的时代来了,当然,多特的时代也来了。可我家并没有电脑,除了微机室的电脑和父母单位的电脑,小学时代的我再没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电子游戏了。

那时的游戏对我来说,就是玩玩而已。

然后,我们家在初中时代买了电脑,我终于进入了游戏瘾少年的时代。

首先,自然是仙剑系列和红警系列,然后是剑侠情缘系列和英雄无敌

系列。当然,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宝可梦、恶魔城,模拟器游戏也进入我的视野。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金星JXD?我买过。然后进入高中时代,一次期末考表现不错,得了点奖学金,我终于获得了PSP,再后来自然是iQDS……

不过,这一阶段主要都是游戏量的扩充。玩过的游戏不少,但真正让我用印象深刻的游戏大概是这三款:神鬼寓言、鬼泣以及真三国无双。

与我而言,这三款游戏都有各自的意义。

真三国无双首先当然是爽,可除了爽之外,一家日本公司对中国三国历史竟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研究,最终把各个人物塑造成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对于当时还不知道阿育的我来说,真的很感动。那时易中天品三国盛行,我对周瑜有了改观后疯狂崇拜公瑾,并脑残地开始贬低丞相。可玩了三国无双之后,我突然发现,这部作品把所有人(除了董卓)都刻画成了英雄 ,而且理解一部比一部深入,在七代达到巅峰。(八代还没玩,但就试玩剧情里程普的那一段,我很喜欢)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思想有多么狭隘……可以说,三国无双在纠正我历史观的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三国无双,主要的制作目的是为了爽。

然后是鬼泣。

我从初中开始,就开始听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在旁边跟我讲鬼泣的事情。什么尼禄,鬼手,但丁,阎魔刀……当时的我只是听他讲,我自己玩的主要是宝可梦(当时沉迷GBA模拟器游戏),所以对于这一切完全没有概念。甚至因为当时历史书提到了但丁和神曲,我自己查的尼禄是那位暴君,加上阎魔刀日本刀的元素……整个游戏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是个十分诡异的存在,以至于就算我对文笔略有自信,也根本形容不出来那是个什么东西。

然后又是我表哥,在我面前展示了鬼泣……

然后我的电脑无法运行。

后来找机会缠著我爸换了显卡。

虽然我是个手残,但看著丁叔(3里似乎不能叫叔……)在显示器里挥著大剑讲著骚话的样子,我才意识到什么叫做动作游戏,什么叫做真正的酷。之后是4以及DMC。我当时并不知道卡婊动作天尊的称号,只是在漫长的寻找继任者的过程中,我一无所获。

(我当时没有主机的概念,不然就不会天真的以为PSP上有鬼泣1和2了,所以忍龙和贝姐我到现在还未接触过,战神psp上有,只是差别和鬼泣还是挺多的,而且太血腥和shai情了,不过我玩了)

最后是神鬼寓言

这是显卡机能不足时,我为了寻找和鬼泣看著像的作品而找到的。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款高自由度游戏。我先是玩了1,之后3出了玩了3。当时的我没有xbox,因此没有玩成2。直到上班以后,我才买了x1并辛苦淘到港版2的二手光碟,了了心里的一个结。

这个系列,让我第一次真正地在游戏里体会到了自由的意思。我体会到自由度或者说可能性,可能是我游戏生涯中最渴望的东西。

后来玩了老滚5,我第一次出现了现实与虚幻混淆的错觉,有时梦里在雪地狂奔,醒来时仿佛真的以为自己就是抓根宝,正宾士在屠龙的路上。

这一次我终于明白了,女朋友,哪有游戏好玩。(不会因为游戏而甩了女朋友,因为根本从来没有过女朋友)

但是,快乐的回忆后,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想你们也意识到了,我玩的这些游戏,都是盗版。

我付费买的第一个游戏,是暗黑3。我是把它当剑侠情缘的延续来玩的,是不是很讽刺?玩笑啦,其实当时相关的联系我也算明白的。

当时的价是多少我已经忘了,但两三百块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多的。

但需要注意,买了暗黑3并不代表我养成了购买正版的习惯,事实上在接触steam之前,我玩游戏的主要阵地还是x民。

但为游戏花钱之路却开始了,手游时代来临。

最开始氪金的是秦时明月2。纯为IP埋单,这个游戏纯粹是数值比拼,但我依然为了少司命和张三先生付了钱。

然后就是因为报告老板宣传的米忽悠了。我第一次接触了崩2。谈不上什么逻辑,因为认可了手游氪金的逻辑,所以氪了金,因为氪了所以留下,因为留下所以再氪。因为在贴吧上看配装,然后知道了崩3的消息。

然后预登录,算是正式服第一批舰长。原本双开,姬子出现前弃过一次坑(话说崩2也是姬子出现后弃过一次坑,可我明明最喜欢……)

然后,正式接触steam,第一部入手的作品,从敖厂长那知道的艾希。

一天后,顺手购入打折的古墓丽影,室友印象是那些日子直观地感受到了劳拉的花式死法。

一个星期后,顺手入了狂战士信条。

进入工作,ps4、xbox、switch陆续购入

但时间不够用,逐渐成为一个喜加一玩家,今晚去实体店本来想看看血污的,但听说进价上浮,就先入了早就想买的二手红帽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玩完。

当然崩3也没断过。

虽然氪了很多,但作为一个休闲玩家,氪金只为全形色和一定强度的我,除了对爆率有意见外竟然觉得崩3运营还不错你信吗?

说起来,第一次听到steam,其实还是偷电狂魔爱酱告诉我的sbeam……

对了,其实由于我记忆不清,第一个购入的游戏可能不是暗黑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下发售时间。我那时还买了雨血前传:蜃楼。哪个先发我应该是先买的哪个,蜃楼是实体版。不过最终。我也只玩了个蜃楼的开头。

聊了这么多,其实除了个人突然想怀旧以外,还想说明一件事。

我从认为游戏是一样消遣的工具,到意识到游戏可以呈现出一些超越现实的缤纷世界,到接受为游戏付费,到接触到steam这个平台,到既有心又有力为游戏买单补票,差不多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我接触到的人和事对我造成的影响,我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思考,不是一句简单的大环境慢慢正规了就可以解释的。

而现在大部分的轻度玩家,可能都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我们谈学习时,宣传学习的重要时,还不断地强调循序渐进,强扭的瓜不甜。怎么到了宣传我们最喜欢的游戏文化时,就总想著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呢?讨论问题时,大家讲设计理念,讲中国游戏环境差,讲游戏相似度,讲抄袭可耻 ,最后表现出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这在轻度游戏玩家眼里很可能只会化成一个信号——

你,不懂游戏。

游戏,是带来快乐甚至最后会带来思考的东西,但首先还是快乐。如果连快乐都要预设门槛,那快乐还有什么意义吗?

这次讨论的结果是,连老任的塞尔达不好玩这种话都出来了。如果是出于游戏类型的个人好恶倒没什么,如果只是因为这场乌烟瘴气的骂战,那么这场战斗,到底是谁输了呢?

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一切归咎于原神。如果米忽悠从来没做过这款游戏,或者米忽悠一开始就做出一款完全不一样的游戏,那么一切就会平静很多。但反过来想想,也许这件事也比较好,没有争吵,那么中国游戏圈就永远是割裂的,一尘不变,就不会有人去思考。

本来还想谈谈技术创新的事情,说说米忽悠的技术的意义以及开发原神的风险。但想想,这次论战中,很多人都已经指出来了,重复啰嗦也没有意义。无论是否肯定米忽悠的进步,体谅米忽悠的局限性都是可以理解的。我是一个玩家,我只需要做我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推广游戏蕴藏的文化,期许游戏可能的未来。

希望中国游戏圈会有一个崭新的明天。

最后,再一次向这次骂战中受到伤害的所有热爱游戏的玩家说一声:对不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