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四面环海,却离海非常遥远;台湾一直有「蓝色公路」的口号,但是我们的海上航行

科技却相对落后。新颖船只的引进,虽然不是台湾第一艘,但是却是台湾在近年来有如此

的大型高速船舶引进试航。带著众人的期盼,从去年10月到现在又过了10个月,来自日本

的「Natchan Rera(丽娜轮)」终于在苏澳至花莲间正式启航!笔者有幸参与首航,

就请大家跟随笔者的脚步,近距离接触这一艘令人引颈期盼的全新船只!

Blog002.JPG  

 

原本船名为「Natchan Rera」的丽娜轮,是在2012年10月底引进台湾,根据日本报章

杂志的报导,2007年9月由东日本渡轮公司购入的丽娜轮,当时贩售给予台湾华冈集团的

报价为54亿日圆(约为台币20亿元),这对于北海道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巨额外销,所以

也引进了不少日本朋友的关注。丽娜轮从日本来到台湾后,陆续需要取得各种不同类型的

船舶认证,同时也需要招募足够的海上人员来提供船舶服务,这对于台湾的船务公司来说

其实是蛮大的挑战,毕竟台湾过去渡轮多半以中短距离为主,就算是已经长年营运的高雄

至马公航线(台华轮)、基隆至马祖航线(台马轮)等,都不是主打服务的客轮;而台湾

民众常见的大型邮轮,采取的则是包厢式的旅客服务,对于这种强调高速、可以和飞机或

高速铁路比拟的高速船,相对而言经验较少,因此也花了不少时间进行筹备。

 

Blog003.jpg  

丽娜轮正式的在基隆、苏澳、花莲间启用,其实是在2013年春天开始,当时花莲县政府

以及部分地方人士,想起丽娜轮熟悉的身影,曾经出现在与苏澳、花莲两地关系密切的

「苏花高」议题身上。当时环团所主打的「海上高铁」运输备援方案所使用的范例船舶

正是丽娜轮。如今,就在历史时空与环境的因素下,当时被举例当成备援方案的船只就

来到了台湾,趁著丽娜轮还没有开始在台北港—平潭港之间进行营运之际,透过「试航」

的方式,来进行苏花改完工前、苏花公路中断的紧急备援方案。

 

经过许多人士的争取与斡旋,交通部终于在2013年5月16日核准了丽娜轮的航线许可,

该此许可的航线为「基隆港—苏澳港、共62海浬」、「苏澳港—花莲港、共48海浬」、

以及「花莲港—基隆港、共106海浬」等三段航线,并且于5月17日上午0930由基隆港

出发、1230抵达苏澳港,再由苏澳港于1300出发、1530抵达花莲港,算是丽娜轮进行

营运前的第一次正式试航,同时也核定正式的基础票价为450元。也许是试航成功,让

船舶公司与旅行社相互合作,终于在8月7日再次试航、并于8月8日至9月8日这30天内,

于苏澳港至花莲港之间提供每周6天、每天1来回的包船服务。

 

Blog001 Blog008.JPG  

从前、后两个角度来看丽娜轮,其实会发现外观的形象上有很大的不同。从前面看她,

会看到清晰的双胴体的船首构造,一对对称的弧线往前面延伸,某种角度看还有点像是

张开尾巴的大白鲨上端结构一般;如果从船尾看,基本上就是两边有浮筒的方形开口。

为了保持流线型, 丽娜轮其实引进了很类似新一代海军舰艇中、「减少雷达反射面积」

的平整外型,从下半部结构到上部结构都非常平滑。相信这样的设计,对于降低风阻也

相当具有效果,当然,前后与侧面的特征,也显示丽娜轮跟一般传统船的不同之处。

 

Blog014.JPG  

丽娜轮在苏澳港和花莲港应该有暂时固定的泊位,苏澳港停泊于11号码头、在花莲港时

则停泊于23号码头。8月8日一早,笔者搭乘台铁转乘计程车、前往靠近南方澳游客中心

的苏澳港南侧入口,靠近码头时,就看得到丽娜轮扁平的4楼上层结构静静地躲在港口的

一角,远远看,她并不像是一艘有万吨排水量的大型船只,尤其扁平的外型让她看起来

相对小了一点。走近距离看,才会发现她以宽、长、扁的方式静静停泊在岸边,等待乘

客与车辆陆续放进她的胃纳量之中。全长112公尺、宽30.5公尺的丽娜轮,在还没接近

她时其实并没有特别感受她的大,直到真正进入她的内舱之后,才会真正体会这一艘高

速船的大容量。

 

 

Blog010.JPG  

丽娜轮之所以能高速穿浪、同时维持航行平稳,来自于她特殊的双胴体造型。在原厂

的资料中,特别有把这一种船型归类为「高速穿浪船」,她的船身是由三个部分所组

成,也就是两侧负责浮力与穿浪的「穿浪船艏」,与位于船只中心线的「中心船艏」。

其中,中心船艏通常不提供浮力的功能(请注意她应该是保持于吃水线以上),她的

设置目的,就是当丽娜轮在高速穿浪时,中心船艏能抵消穿进来的海浪、借此达到稳

定船身的效果。

船首的船名与编号,各位可以看到写著小字的「064」,代表丽娜轮是澳大利亚Incat

造船厂、第64艘高速穿浪船;船名的位置则是不太一样,原本在这里是用日文船名

「ナッチャンRera」加上一排英文船名「Natchan Rera」,到了台湾就变成中文船名

「丽娜轮」再加上同等宽度的英文船名。

 

Blog012.JPG  

丽娜轮的最大吃水深是3.93公尺,开航前、在装载了今日需要来回的油料时,可以

看到目前的吃水深是不到3公尺。Incat制造的穿浪高速船,除了透过双胴体科技外,

也同时大幅度让船舶轻量化,双胴体船型的优势得以发挥。透过双胴体的设计,就能

减少船只的吃水深度,一来可以减少水中阻力、增加航速,另一方面也能够大幅度增

加船舶的稳定性。

相较于船舶吃水线以上的长度是112.6公尺、吃水线的位置稍短,仅有105.6公尺。

双胴体的吃水线以下结构宽度分别为5.8公尺,相较于吃水线以上宽度的30.5公尺,

两个穿浪胴体只用了约1/3的船宽。

Blog011.JPG  

Blog048  

丽娜轮能跑得快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船尾这四具水喷射引擎。水喷射引擎

其实也是进入21世纪之后才逐渐普及化的航运新科技。过去使用螺旋桨时,当航速高

过于某个阶段,螺旋桨的效率就会大幅度递减,这导致过去高速船不仅装载量少、同

时燃油效率也相对较差。水喷射引擎的研发,其实就跟航空用的喷射引擎观念类似,

只是流体由空气改成水。水流从水喷射引擎的进水口进入后、经过压缩段变成高压又

高速的水流,再从后面的水流喷嘴喷出来。丽娜轮所使用的水喷射引擎,根据原厂资

料显示,同系列引擎最大航速大约可达50~55KTS,丽娜轮所使用的型号极速大约是

45KTS,在丽娜轮测试阶段、载重20%的情形下,引擎全出力曾跑出45.4KTS的惊人

成绩,对她来说,30~35KTS算是非常轻松的巡航速度。

水喷射引擎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让丽娜轮有更好的操控性与安全性,照片中的蓝色部

位,是水喷射引擎的「向量推力喷嘴」(别怀疑,笔者绝对没有讲错),传统的螺旋桨

引擎要倒车时,必须要先把螺旋桨的桨降下来、然后再让桨反转才能产生倒车的推力,

但是水喷射引擎则是用喷嘴来做管理,前进时水由主喷水口喷出, 后退时喷嘴内的结构

会逆转水流方向、由喷嘴管的下方喷水口喷出逆向水流。转弯时,喷嘴也能调整方向,

让船只在极小的半径中回转。

 

Blog004  

丽娜轮是先进的船舶,跟过去船舶的设计有非常大的差异,以前船舶的驾驶室会有

宽敞的两侧舷桥,方便船长或大副在离、靠港时进行指挥、维持安全。丽娜轮的驾

驶舱相对小很多,也没有两侧的舷桥,所以在靠岸或离岸时、就得要靠船上的摄影

机与旁边的辅助室人员来协助船舶靠泊。其实这一个舷侧窗有另外一个设计用途,

她在日本停泊时,因为有专用的码头、也有对应的靠泊设施,所以有「船桥」可以

相互连接,舷侧窗的高度就和船桥高度一致,方便船员确认船桥是否靠上或离开。

 

Blog005.JPG  

丽娜轮的主要水上逃生站分别有四座,前方两座后方两座。后方的逃生站比较大、位于

这张照片的「水母」位置的突起物就是逃生门。紧急逃生时,他会有如同打开充气式的

逃生滑梯、旅客就可以从上面直接搭乘逃生滑梯离开船只、搭上救生艇。

 

Blog017.JPG  

Blog007.JPG  

仔细看,两侧的涂装是不同的喔!丽娜轮来到台湾时,维持的还是日本的原涂装,不过

毕竟丽娜轮船龄已经使用五年,近看虽然已经有一点斑驳,不过远看还是很漂亮的。充

满童趣的外观,是日本小学生所绘制的卡通再喷绘上去,希望在台湾如果有进厂维护的

机会,可以让她的外观也顺便做一些保养,让她更受到民众喜爱!

 

下一篇文章,笔者要带大家前往苏澳至花莲的海上航线,体验丽娜轮带来的全新感受!

 

本文照片拍摄于2013.08.08@花莲港与苏澳港

本次航程承蒙华冈集团 Tammy Lee 小姐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