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的前提下,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通过采访当时生活在美国或被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观看日本影片,并大量阅读有关日本的文献资料以及在旅日学者的帮助下(好厉害的样子,是不是像我们四大名著最有趣的《西游记》里面,伟大的反抗斗士,男孩子心目中帅气和勇敢化身的孙大圣「悬丝诊脉」桥段),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约为16万字)。此报告为战后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观点也极大的影响了战后的赴日政策,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后作者将报告整理成书(书名即为《菊与刀》)出版,引起了日本社会的震动(说明找到了他们的痛点),书中所提及的关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对于理解当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短短一本小册子,我看了数遍,作者并没有使用华丽词藻,也没有吸引人眼球的噱头,却能够成为研究日本(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民族)的经典著作之一,读一次,感慨一次。

一、我们大众心中日本的历史(历史态度:不屑一顾、学生、倭寇)

日本是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家,在历史传说中(其实古代的历史,几个人能够说清楚?考据?书籍?)从秦汉时期既有了往来(传送中的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去海外寻找仙药,有人据此推导出来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宗,我个人认为此处应该是民国后,一种带有阿Q精神的说法,个人认为此点不可取),在中日的历史中,日本更多的是学生的身份出现,至今日本的文字、文化还与我国颇有渊源,此处当然令人想起辉煌的大唐王朝,遣唐使、李白的诗、西安青龙寺的樱花。

13世纪,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被日本称之为「神风」所阻止(文中P17页码,皇帝应该为忽必烈,而不是成吉思汗)。后来,明朝出现的一个「响当当」词语——倭寇。

二、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在类似的文化传统下,同样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为什么我们沦入了将近一百年的耻辱过程中,而日本却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史称明治维新,短期内实现了崛起,同时,通过与俄国、我国(当时的清政府)数次海上短兵相接,后续并挑起了骇人听闻的战争,对我们国家、民族的伤害至今让人无法介怀。

三、给国家、民族伤害分析

我国的近代历史,大部分时间段是屈辱,尤以日本给予的伤害为最重。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人民是通过巨大的牺牲方才换来的胜利(其中出现的大量的汉奸、伪军等,通过本书可以看出来,日本是不会出现此类人民的。前几年许多城市发生怒砸日本车的事件,也从一个层面体现出在我们国家、我们的民族中,对日本各种事物的仇恨。)

四、日本战后崛起分析

日本在战后实行了二次振兴,难道仅仅是因为美国对他的支持和保护吗?还是有日本民族的深层次原因呢?

在书中,对日本民族作出了自己的阐述: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外界对日本武士刀文化的一个理解,也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一个象征,「菊」体现了日本民族谦和、文雅的一面,「刀」却代表了日本民族嗜血、好战的特性,但在日本民族中却可以无缝转换(是不是想起来一句话,「但是」表示转折,且重点在后)。

作者通过分析日本人的等级制度、、「受恩」与「报恩」、情义与自尊、自我修炼与子女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深入分析,从日本的历史、文化根基等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对外的表现与内心深处的思维方式。提出,我们看到的那种矛盾的行为:好斗又和善,尚武又爱美,懂礼又傲慢,顽固又善变,驯服又桀骜,忠诚又叛逆,勇敢又懦弱,这些普遍认为根本矛盾的行为,日本人却能够体现出来、反应出来,原因何在?——「信仰」的力量。

在日本民族有关国家、个人关系及人际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信赖是核心,日本人对于天皇的绝对忠诚:「天皇是日本民族的象征,是日本宗教文化的象征,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P22,此点我不是很赞同)日本人可以无条件的服从天皇,但对于其他人完全是爱憎分明。

依照等级制度做的事情就像每日的呼吸一样自然,日本封建社会具有复杂的层级组织,个人的地位都是世袭而决定的(宿命论),在皇宫及宫廷贵族之下,有四种阶层:武士、农民、工人、商人,在四种阶层之下还有所谓的贱民。武士受雇与大名或者将军,并忠诚于对方。农民要每年给所在区域的大名缴纳税负。工人和商人地位低下,但他们也可以通过通婚等方式进入武士的阶层,此两个阶层的合作促使了日本在西方列强入侵时,发生了明治维新。

日本的暴动或者起义,与我国历史中陈胜吴广起义有根本的区别,他们接受这种等级制度,他们暴动或者起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降低税负、尽忠或者让日本更加强大等原因(好奇怪,项羽和刘邦当年看到秦始皇的仪仗通过时,分别说的两句话是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在日本及时也有类似的农民起义,但基本上不影响天皇的变动。在日本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始终没有大的变化的就是,不平等一直是社会生活的原理。对日本人来说「各安其位」才是最和谐的社会,日本人对于等级制的信赖是人与人、人与国家等一切关系的基础。日本人用等级制观念来看待国内问题。同时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他们也宣扬同样的立场(例如: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宣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他们认为是在帮助东亚人民,实行共同复兴)。

此外,日本人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决定作用。书中举例:连续工作了一天,加上整夜的轰炸,士兵肯定会感到身心疲惫。但他们会强调精神的力量(二战后期,日本出现的神风敢死队就是明例),大肆宣传净胜能够战胜死亡,在书中提到,甚至可以部分代替匮乏的食物。

我学到了什么?对工作的态度,日本人认为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是毫无疑问的,是应该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中要对你的领导做到尊重与服从,要想我们所说的「义务」一样去完成,恩是一种债务,是必须偿还的。

感觉有可能有误解的地方。

第一点,作者身为一名美国学者,在文中字里行间显示出美国民主的优越感,从层面宣讲美国的民主才是普世价值;

第二点,作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写就的此书,对在文中对我们中国的民族及文化做了只言片语的谈论,不是很负责任;

第三点,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因未能直接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在日本本土生活一段时间,真正的面对面的接触日本人),个别地方存在一定疏漏;

第四点,国家强盛是博弈的占据先机的前提(自行体会);

第五点,大部分内容为第一遍读后所写,再读,略做部分修改,添加了部分感触和想法,感谢听我啰嗦(其实,我也没有去过日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