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最難的事情莫過於面臨選擇而無法取捨。

  選擇了林蔭小路,就放棄了陽光大道;選擇了欣賞奇景,就放棄了平坦旅途;選擇了重新開始,就放棄了曾經擁有;選擇了奔赴遠方,就放棄了現世安穩……

  陶淵明一輩子都在糾結一個問題: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

  糾結,不是不知道該怎樣做,而是捨不得放棄。

  01

  陶淵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有名的亂世。

  亂世,之所以亂,是因爲失去了“道”。

  作爲一個受儒家影響頗深的儒生,陶淵明不會沒有聽說過孔子的一句話: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

  生活在這樣的亂世,“歸隱”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可是建功立業的理想呢?少年狀且厲、撫劍獨行遊的豪情呢?難道一輩子就守着祖上留下來的這幾畝薄田生活嗎?

  陶淵明不甘心,他二十九歲纔得到一個江州祭酒的位置,雖然官小,但是他覺得他可以吃苦,也可以從最基層一點一點做起。

  但當時陶淵明的頂頭上司是江州司馬王凝之,那可是貴族中的貴族。首先他姓“王”,就這個姓氏,陶淵明奮鬥一輩子也趕不上他剛剛出生時的起點。“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王謝”指的就是王家和謝家。

  據說陶家曾經在一個王姓人窮的時候送一船米給他,結果被當面拒絕,並且說:“我王家的人沒米下鍋,自會找謝家去討,不要你陶家的米!”

  現在這個上司不僅是王家的人,而且,他爹就是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他的夫人姓謝,就是“淝水之戰”統帥謝安的侄女,“詠雪才女”謝道韞!

  沒什麼本事庸俗乏味還能做到一市之長的王凝之,他的眼裏只有出身。陶淵明就算是再兢兢業業,又能如何?

  陶淵明憤而辭職。

  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廬山腳下的那幾間茅屋.

  也許是爲了說服自己,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吧?陶淵明一口氣寫了六首《勸農》: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還是做一個農民吧,像上古時代那樣,自給自足、逍遙自在,沒有門第、沒有虛僞,做一個快樂的人,不是很好嗎?

  但是,做一個農民,就沒有煩惱,一定快樂嗎?

  人生的煩惱,從來不因爲你的出身、你的職業而有所不同,生活原本不易,煩惱無處不在。

  02

  金風送爽,天朗氣清,陶淵明靜靜地坐在在茅屋外面的柳樹下談琴,黃昏的風輕輕地吹動他的頭髮。身後——夕陽、田野、菊花,把他瘦弱的身軀映成了一幅單薄的剪影。

  七絃古琴緩緩流淌着的音符漸漸飄遠,一如他此刻飄飛的思緒。他想到他回來之後,奮筆疾書的那篇《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

  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道我是哪裏人,你們不是都有高貴的門第嗎?我沒有,我只知道我家後院有五棵柳樹,這就是我的號。以後我就叫:五、柳、先、生!

  但天有不測風雲,一心想回來過悠悠上古的生活的陶淵明,結果卻被現實的石頭砸了腳:妻子因難產而死。

  陶淵明望着遠處的廬山,眼淚簌簌落下。

  他八歲就沒有了父親,妻子是母親做主給他娶的,那是一個農民家的女兒,憨厚朴實,陶淵明和她在一起,雖沒有太多共同語言,但是現在她死了,他心裏仍然覺得空蕩蕩的。

  其實在他的心裏曾經住着一個美麗的女孩兒,可是他知道自己娶不了她,她門第高貴,她的父母絕對不會把女兒嫁給他。

  他悄悄寫了一篇長長的《閒情賦》,其中令人蕩氣迴腸的“愛情十願”,在千年以來每一個少年的心頭唱響:

  願在衣而爲領,承華首之餘芳;

  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願在裳而爲帶,束窈窕之纖身;

  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

  ……

  那是他人生中留下來的唯一的一篇關於愛情的文字。就是通過這篇賦,我們才知道,嫺靜少言的陶淵明,原來在少年時代曾經擁有過一段如此刻骨銘心、又如此唯美浪漫的愛情。

  即使獨自品嚐那份相思的痛苦,即使所有的付出都是一廂情願,也無怨無悔。也許,這就是愛情吧。

  煩惱的時候,就泡上一杯茶,捧着一本書來讀吧,這樣似乎時間也過得快些。

  陶淵明翻着他從小最愛看的一本書:《山海經》。

  那些奇異的神話故事,陪伴他度過了整個的童年時光。死了也要復仇的精衛,沒有了頭顱還要戰鬥的刑天,每每讀來都會讓他熱血沸騰。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長在!

  一個人的氣質裏隱藏着他所讀過的書,對於陶淵明而言,他不會心甘情願一直隱居下去,他就像是大海,表面風平浪靜,內心暗流涌動。他連寫詩都是一組一組的寫,沒有出仕,只是因爲機會沒有到而已。

  一邊讀書一邊農耕,之後陶淵明娶了第二個妻子,她的妻子爲他生下四個兒子後,生病去世。

  沒有辦法,四個孩子需要母親,陶淵明又娶了第三個妻子翟氏。就是這個妻子,陪伴陶淵明一直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陶淵明心裏感受到了爲人父的快樂,然而貧窮的生活使孩子們經常捱餓,他的內心隱隱生疼。

  所以當接到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請信時,陶淵明沒有猶豫,赴任去了。

  03

  所有看似隨意的選擇,背後都有着不爲人知的仔細斟酌。

  選擇出仕,除了經濟因素,陶淵明理由有三:

  一、新皇帝執政後,大權旁落,國家發生內亂。大亂之後必定大治,也許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絕佳機會,況且他今年已經三十七歲了,人生能有幾回搏?

  二、桓玄是一個很有思想和能力的人,他是北伐名將桓溫之子,而且桓玄之前討伐了把持朝政的司馬道子,這次還要討伐內亂的孫恩,他絕對比王凝之要強得多。

  三、他和桓玄也算是世交,他的外祖父孟嘉就是桓溫手下的幕僚,而且武將出身的桓玄也很佩服他的曾祖陶侃。陶淵明和桓玄小時候曾經是很好的玩伴兒,從感情上也比較親近。

  滿腔熱情的陶淵明帶着“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的決心投奔了桓玄,誰知當他快鞭策馬奔跑在驛站上爲桓玄送信請兵的時候,他沒有想到,桓玄有篡位的野心!

  失望的陶淵明以母喪爲由離開桓玄,之後又投奔另一個梟雄劉裕,才發現自己纔出虎穴又入狼窩。

  能在亂世中脫穎而出的人,非忠即奸,任何有能力有思想的人都不會願意長久地屈居人下。

  然而陶淵明的內心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陶淵明覺得自己就像是一隻失羣的鳥一樣,怎麼和這個時代如此格格不入!

  棲棲失羣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飲酒》其四

  別人可以順勢而爲,但是他做不到。畢竟他一直生活在東晉,他的曾祖還爲東晉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想到了孔子理想中的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在暮春時節,天氣轉暖,穿上輕薄的春裝,約上幾個朋友,帶上各自的孩子,到沂水裏洗洗澡,再登上求雨的高臺吹吹風,然後一路唱着歌,回家。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

  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山滌餘靄,宇暖微霄。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時運》其一

  這樣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他心中所希望的呢?

  “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的日子該結束了,快回去吧!

  有酒有酒,閒隱東窗。

  願言懷人,舟車靡從。

  ——《停雲》其二

  世初亂而出仕,世亂極而歸隱,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

  可是陶淵明還是下不了決心,一個大男人,都已經四十一歲了,難道要自己的老婆孩子跟着自己討飯嗎?爲了自己內心那一點點可憐的自尊,難道就不可以忍受委屈嗎?

  人家謝安隱居東山,那叫“高隱”,吃喝不愁,衣食無憂,悠哉樂哉,瀟灑風流。

  陶淵明決定接受彭澤縣令的職務,等捱過青黃不接,等拿到俸祿,等攢夠讓家人過上吃飽飯的生活,就辭職回家。

  陶淵明在這個沼澤湖泊星羅棋佈的地方兢兢業業地查戶口,得罪了隱瞞實際人口逃稅的大地主,他的靠山督郵大人三番五次借檢查工作爲藉口刁難陶淵明,要他必須着官服來見。

  僅僅在這裏工作了八十天而已,還要不要堅持?但是難道因爲那點俸祿,就把尊嚴低到塵埃裏嗎?他留下一句“不爲五斗米折腰”憤然掛印而去。

  孔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做人,總要守住內心的底線。當靈魂失去廟宇,雨水便會滴在心上。

  陶淵明選擇了歸隱,從此後再也沒有回頭。

  04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路途遙遠,天還未亮,哪裏纔是我的家鄉?

  到了!到了!!終於到家了!“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這次是你真的決定離開,你終於回來了!

  他一口氣寫了五首《歸園田居》,來表達他重獲心靈自由的喜悅: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雜陳,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即使是做一個不稱職的農夫又如何?我願意!只要不違揹我的心願!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三

  此後的一輩子就這樣度過吧,忙時耕種,閒時飲酒,平和閒靜、古樸淡遠。

  這是怎樣愜意的生活啊!在鋤完地腰痠背疼的回到家裏,悠閒地喝上一壺小酒,然後美美地睡上一覺,這其中的情趣,豈是用語言能表達的?人生若寄,憔悴有時,他一口氣又寫了二十首《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也許孩子們不理解他的選擇,甚至會埋怨他。可是難道不應該給他們留下一些精神財富嗎?

  君子憂道不憂貧,物質雖貧乏,卻是靠自己的勞動得來的,可是一個人的精神富有,是任何物質都替代不了的呀!

  他經常教導孩子們要珍惜時間: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雜詩》其一

  他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勤奮刻苦:

  勤學如春起之苗,

  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他告訴孩子們要博愛:

  落地爲兄弟,

  何必骨肉親!

  ——《雜詩》其一

  他也會教導孩子們看淡生死: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擬輓歌辭》其三

  可是陶淵明自以爲歸隱田園就可以平靜的內心,很快被打亂了。

  公元420年,劉裕廢掉東晉最後一個皇帝,建立宋朝,史稱劉宋。至此,兩晉時代結束,中國進入了歷時169年的南北朝時期。

  消息傳到廬山,陶淵明望着地裏的莊稼,久久沉默。他回到草屋裏,提筆寫下了一首詩,併爲這首詩寫了一篇長長的序: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桃花源記》

  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故事,可是現實生活中沒有,又多麼令人絕望!他流着淚寫下最後六個字:後遂無問津者,然後在旁邊署下自己的字——陶潛。

  05

  三年後,一場大火毀了陶淵明的莊園,讓他原本貧困的生活更是變得一無所有。

  他坐在那五棵柳樹下彈琴,那把跟隨了他六十年的七絃琴,絃斷了。陶淵明的手在無絃琴上拂過,悠揚的琴聲在他的心裏又一次響起。

  這次,他的耳朵裏有兩個聲音在爭吵,他知道:一個聲音是他的身體,一個聲音是他的影子。

  身體對影子說:“天地山川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人卻無法長生不老,所以有美酒就喝,千萬不要錯過。”

  影子對身體說:“總有一天,隨着你的死亡,我也會無影無蹤。爲什麼不爲後世留下美名呢?”

  忽然,一個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聲音哈哈大笑起來:可笑啊可笑!一個“形”、一個“影”,沒有了人的“精神”,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

  陶淵明停下撫琴的手,起身向外走,藍天下,有鳥兒獨自飛過。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其實這世上的每一個人不過是匆匆的過客,就像夏日裏朝開夕落的木槿花那樣,倏忽而逝。

  天地常在,人生無常,“變”纔是不變的常態。只有讓生命迴歸豐富的寧靜,才能笑看這人事變幻、滄海桑田,纔會在每一次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公元427年,陶淵明去世。臨死之前,他神情平靜,嘴裏喃喃念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陶淵明去世的年齡,一直被後人爭論不休。無論是五十多歲、六十多歲、還是七十多歲,有什麼關係嗎?

  所有能發光的生命都在於你對生活的態度。

  你無法選擇你的出身、你的長相、你的智力、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環境,可是你可以選擇你生活的態度。

  內心擁有豐富的寧靜,就會擁有戰勝一切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