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同意樓上懷疑作者動機論的。「咨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嘆,甘貧賤以辭榮。淳源汩以長分,美惡分其異途。……」《感士不遇賦》里已經將為什麼「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說清楚了。

就個人感覺而言,這兩句話還是沒有跳出孔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窠臼的。題主應該不會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兩句話有矛盾的吧?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和孔子生活的時代也有其相似性。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兩種思想。這當然要聯繫當時的背景來討論。陶生活在晉宋之交,東晉歷經王敦、祖約蘇駿之亂,到桓溫廢司馬奕立簡文帝,至此本就已經名存實亡,後來憑謝安給它續了一口氣才勉強沒有被前秦滅國,到了桓玄篡位,至此名也不存了。劉裕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讓晉安帝、晉恭帝當了兩朝的傀儡皇帝。晉室本就沒有什麼統治合理性,劉宋篡位待晉室又不薄,自然沒有多少怨恨。陶淵明出於儒家的思想避世,也沒有什麼可說的。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門閥制度阻礙了相當一大批文人的晉陞,出生低人一等,天花板便觸手可及。文人只得依傍官僚派系,做幕僚門客,寄人籬下,此為背景。

陶淵明的曾祖父名陶侃,東晉開國功臣之一,為人自強,胸懷大志。陶潛年少受其影響頗深,逐漸養成「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志向。

陶侃死後,到其父輩一代,陶家日漸衰落,陶淵明受蔭做官,可以說,陶淵明前期還是有一定的入世之志向,並非全如後期文章中寫到的「性本愛丘山」。

但問起陶淵明是否真正愛山水田園,答案是肯定的。陶淵明的外公名孟嘉,乃風流人物也。

同時影響陶淵明的程度之深不亞於陶侃,陶的飲酒習慣也同孟如出一轍。在與孟交往過程中,陶同時接納了儒家,道家兩種思想。

與蘇軾不同,陶前期立志保國發自內心,後期歸隱山林也是心甘情願。懷抱亡子之痛,依舊義無反顧,守拙歸園田,足以證明

與其說他是流蕩優伶的官場棄子,不如說他是來去自如,身處紅塵之外的浪子
其實文化人幾千年一直有個怪癖就是。

我是最厲害的能臣,用我,國家能蒸蒸日上。

不用我,我就長吁短嘆,偶爾寫個詩詞罵人罵你罵社會。再表明下我還想做官的心態。

這兩句的開頭都是 或 字 並不矛盾

這兩句話出自 感士不遇賦 看題目應該知道是啥意思

綜上 咱們用俗話翻譯一下陶淵明說的

用老子 老子就給你好好乾活 、不用老子 老子可自己玩去了 誰伺候你個狗日的

文人都有抒發才華的理想 都有兼濟蒼生的願望 能達能做 不達則罷

儒家思想最主要目的是要活的開心、活的舒服。

這可不是我心口開河,論語里孔子就提倡過。比如下面這段,宰我問三年之喪的記載,孔子是很提倡三年之喪,但是他還要先問弟子安心不安心,安心就去做。這不擺明了說,開心最重要,守不守喪看心情嘛!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所以不管幹什麼,大濟蒼生也好,自娛自樂也好,開心最重要。不開心,那都是你境界不夠,不信請看,子還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不要覺得儒家思想高大上,儒家其實非常入世,就想告訴人們生活是美好的,不管富貴也好,貧賤也好,都要開開心心。如果你比較消極,整天怨天尤人,孔子就會罵你。所以,請你不要誤解儒家是什麼封建衛道士,根本不是那回事。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們都非常民主,不會同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論調。他們不會執著於救世濟民,時機合適,自己又有條件,那就救一下;時機不合適,自己又沒有機會,那就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陶淵明深得孔孟之道,在他看來這兩者一點也不矛盾。生活就是為了開心,其他的事情都不執著,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做不到了也不要喪氣,畢竟自己已經努力了。


有道則出,無道則隱啊。這事實上是一種傲氣 不居人下的傲氣。為官就要做一個大官,要達濟四方,做一個小縣令為五斗米折腰,這種事情是有辱尊嚴的。然而當一個隱士,擊壤而歌 保全了自己的氣節,雖然不能幹出什麼經天緯地的大事,但是留下了一股浩然之氣,也能在別人和後人口中獲得極高的評價。所以說當一個大官,就算不擇手段但是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是陶潛可以忍受的;當一個隱士,不以心為形役,也是可以接受的,就是當一個為了五斗米還要折腰的小官是不行的。

你可以干大事,也能吃飯睡覺。

換個想法就變了。
既然不為五斗米折腰那肯定不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明顯是道家的活法。
首先,我是比較懷疑作者提問的動機的,這種辯證統一的問題我相信你自己是能明白的。第二,單就陶淵明的這兩句話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或者說他這麼說本來就屬於政治正確。第三,我個人不怎麼喜歡陶淵明,包括李白的為人,我喜歡他們的作品。
想做出一番事業,但是卻做不到。只能自娛自樂咯。

修改了原問題與標籤。

去除了跟道家相關的字句。

「或擊壤以自歡「,出自《感士不遇賦》。據某些人註解「擊壤」指遊戲。大致可以理解為以遊戲為樂的意思。其實這種思想跟道家沒有關係

中國之外的很多可能也有這種思想,但是他們可能都不知道有道家存在;即使是中國的人,儒家也有這種人,我們總不能說儒家不喜歡遊戲吧?

再者道家未必都沒有救世思想。實際上,道家拯救的對象與範圍,是極大的。請看《老子》: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可見道家的人追求的遠遠不止於普通人所說救世、救人,道家追求的是拯救「一切」: 一切人,一切生命,一切事物。

故此修改了題目。故此,希望諸位在此話題下請勿探討道家,因為此話題實在是跟道家沒多少關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