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豪放不羁的词人,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苏轼、辛弃疾。他们固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然而在宋朝文人辈出的时代,也有不少人呕心沥血,写下过激动人心的华美篇章。比如说深受辛弃疾影响的南宋词人刘克庄,唱响了豪放派在宋末最后的谢幕曲。

  刘克庄此人,在政治上充满着争议,一方面他攀附奸臣贾似道,写下了连篇累牍的阿谀奉承之作,另一方面他也能够仗义执言,屡次含冤遭贬谪。这种两面复杂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人生,也是南宋末年腐朽朝政的真实写照。

  尽管在仕途并不得意,但刘克庄却被公认为当时的一代文宗。他也将满腔的豪情,注入在自己的诗词中,比如这首《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这首词是在宋理宗嘉熙三年,刘克庄被贬出京城,前往广东担任一个小官所写。当时他的好友王迈为他送行,并为之鸣不平。王迈其人,光明磊落,刚直敢言,刘克庄曾经称赞他“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甚至还夸奖他“天壤王郎,数人物方今第一。”

  这首词直抒胸臆,荡气回肠,可谓是南宋末期难得一见的雄文。上阕第一句“束缊宵行十里强”说明了行路艰辛,作者举着乱麻扎成的火把,星夜兼行走了十来里路。此句之中,隐隐约约透露出词人的悲愤和豪情。

  第二句“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则是文人意气的尽显无余。即便是如此艰难的环境,他依然留下了书本,宁愿舍弃衣物这些日用品。

  第三句“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一开始进一步渲染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而且山路崎岖危险,不过话锋一转,却又写出了弄弄的友情。即便是这样,还是这位王迈,不顾寒苦,来送别我这个失意的人。前面越是写得凄惨,越是衬托了两人友情的可贵。

  诗的下阕开始写送行的场景,因为有了以王迈为首的朋友相送,词人并不觉得多么凄凉。“酒酣耳热说文章”,他们举杯高歌,畅谈文章,说得兴起。

  “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之中的邻墙,自然不是荒郊野外的墙壁,而是带来的小屏风。胡床则是当时的一种轻便的座椅。整句话是指作者和朋友们畅谈人生,酒酣耳热之际,不禁手舞足蹈,将屏风和座椅都推翻,可见场面有多么热烈。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是最后一句,也是豪气纵横之语。旁观的人,纷纷拍手而笑,他们笑这群书生好疏狂。然而,词人却满不在意:人生如此,国事如此,那疏一些又何妨?狂一些又何妨?在这一句之中,隐隐有种感觉,那就是旁观者就如同已经睡着的人,他们依然在纸醉金迷的美梦之中,无论怎么叫也叫不醒,而这些已经觉醒的士大夫,面对无可挽回的国事,除了以疏狂来发泄之外,还能如何?

  还是如同前面所述,刘克庄在政治上的投机,并不受后人的尊敬。但是,他的心中,并非不知道南宋面临的危险,也并非醉生梦死的庸人。他选择了和好友王迈不同的道路,只不过这两条路,最终还是殊途同归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