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已经有「梦回」。所谓梦回。通常是指一种非正常情境的醒来状态,这首诗也不例外。可能是因为喝了酒,半夜身体不适醒来;可能是在「吹角连营」的美梦中,因无法实现而徒起哀叹,突然醒来;也可能是又梦到以前梦中反复出现的场景,不自觉地就醒来了。

总之,这是一件令人忧伤的事。

醒来后,一切成空,只有后院的耕牛和桌上的古琴,才是真实的,昨夜醉酒挑灯看的那把宝剑也还在,只是更加增重了心中的失落,他心中不甘。

因为不甘,又从梦中进入了想像,就像当年,孔子心中怀著一套近乎完美的礼治蓝图,却在现实社会中到处碰壁,无法实现,只好摆豆子演习。辛弃疾此时也是如此。

为什么想起后院的耕牛?他太了解军队的治理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此刻,他应该是想起了和自己有同样处境的李牧,想起了冯唐当年对此人的评价。当年,面对汉文帝抱怨没有像李牧、廉颇那样得力的将领,八十多岁的冯唐不顾大体,当众就给怼了回去:不是你没有那样的将军,而是有那样的将军却不能任用。搞得一向宽仁的文帝很生气,龙颜大怒拂袖而去。后来心情平复时问他,冯唐说明了理由,不但文帝称赞,立即授予节仗,令其到边疆封赐大将,甚至连写史记、见多识广的司马迁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

冯唐的原话是:「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百金之士十万……」大概意思是,李牧之所以能够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是因为没有受到中央的过分节制,有一定的施展空间,训练出了一支能打胜仗、听党指挥的队伍。

那么,李牧是如何训练士卒的呢?书记记载:「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辛弃疾应该是想到了这一节,所以,才要将后院的耕牛分给麾下的士卒。「八百里」据说是商朝武成王黄飞虎的坐骑,可日行八百里,是牛的上品,用在这里,意指再好的耕牛也不足惜,要全部赏给将士们,好让他们全心全力杀敌报国。

但是,深谙军事治理的辛弃疾明白,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光有士气还不够,还要有铁一样的纪律,才能发挥强大的战斗力。所以,光有吃的还不够,还要有锻炼纪律的手段。音乐是当时深受儒家教育的读书人认为能够整齐人心的最好工具,想想在肃穆威严的沙场上,军容整齐,再有一段充满杀气、慷慨激昂的军乐盘旋在上空助威,该是一种多么振奋人心的场面!可手头没有军乐怎么办?无妨,只要有足够的激情与杀气,古琴也能翻出塞外的军声。

「五十弦」也有典故:「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史记·封禅书)。五十弦琴早已失传,后代再用到「五十弦」时,一般都是在低沉的时候,李商隐便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但辛弃疾却反其道而用之,从代表悲哀的失传乐器中,弹出塞外练兵的声音,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壮与激昂!

弹古琴这样的雅乐,一般手法都是「弹」、「拨」、「弄」,但辛弃疾却用「翻」这样的暴力手法,可见心中的意气与不顾。

所以,是一半是假象,一半是真实。

以上节选自专栏文章:《破阵子:辛弃疾的建军梦》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914599

欢迎关注:诗词温故 (以诗人心读诗人诗,重温那些年我们熟悉的古诗。)


谢邀 @诗词温故

个人认为是曾经历过后再次想像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五十弦」,泛指多总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战歌。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可以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

词中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梦回」二字点明此事。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著阵阵响亮的号角。词人21岁时曾组织2000人马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失败后率万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整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八百里」指牛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谢邀,这首《破阵子》纯粹是出于辛老先生的想像,他把自己想像成了汉代的霍去病和卫青一类人物了。史实上辛弃疾自从南归以后,从来没有重新回到过宋金战争的前线指挥作战,他的一生都是在南宋的境内做各种闲职的官僚罢了。只有到了生命的最后,他才被主战派的韩侂胄启用,但是为时已晚,行将就木的身体再也不容许他去实现北伐的愿望了。不过这还不算太坏,因为启用他的韩侂胄因为北伐失败,落得个「函首畀金」的悲惨结局;可以想像,如果辛弃疾不是因病老死,作为韩侂胄提拔的要员之一,随著韩侂胄的倒台,他的结局会比苏师旦好么——苏师旦作为韩侂胄最重要的心腹,却被韩侂胄率先抛出作为「函首畀金」的替罪羊,最后也不免飞头和戎的下场。死的及时,是辛弃疾最大的幸运。


有想像,有真实,辛弃疾一直都希望能够回到战场,毕竟最初他是一名武将,从金人占领区带兵投奔宋朝,无奈朝廷信不过他,给他封的文官,他也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破阵子》是他似醉非醉的时候想像出自己应有的状态,这里面有他的期许,有他的理想和抱负,也有他对以往战场生活的回忆。

谢邀~

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①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②。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③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撞城④。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⑤。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⑥。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⑦。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时伯升拔宛已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伪使持书报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阳堕⑨其书。寻、邑得之,不憙。诸将既经累捷⑩,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溃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筭,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

《后汉书》中光武帝以九千的兵力在昆阳一役大败王莽的百万军队,每每读到这里我就有种疑惑:九千人真的能破百万之兵吗,就算光武帝军队人手一把M94加迫击炮,杀这么多人也要一天时间吧。在后来读《曾国藩》的时候读到左宗棠写给自己夫人的一封家书的时候写了在夜里坐船时遇到几个贼人打劫自己如何如何一展身手打得他们落荒而逃,而在后来与好友的闲聊中就承认到自己不过是做了个梦恰好就比它写进信中给夫人了。左宗棠也在当中谈到了昆阳之战说:古人只不过是做了个梦把梦境发生的情景写进书中,而今人读后却当真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不过是辛稼轩自己想出来而已,用来暗喻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没有机会,一身热血却无处发泄,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拥有高尚情操而伟大的人。

谢邀~

半是想像半是真实吧…

辛弃疾曾经带兵打过一段时间的仗,虽然没有五十弦翻塞外声 那么闳壮,但也是为写这首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句话应该是建立在那段经历的基础上想像出来的


据推测 真实和想像融合 都觉得合情合理


谢邀,诗词中有造境与实境,过余写实则失之空灵,过于造境则读来空泛,虚实相彰,文质彬彬。此两境皆为诗人传达情感服务,有时会令读者虚实不分,这便是诗词的魅力之一,看一首诗中的句意是实境还是虚境,需要审题,再就是联系上下文,以及句子本身的句意,要察觉其是否为想像之词,还是有迹可循的。

题主这句出自下面这首词,首先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寄人词,再从第一句看醉里,梦回可以看出词人此时不在前线,再从文本本身前后文句意分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意思是在梦中或者想像中回到了八百里外的前线同战士们一起分吃烤肉以及弹奏塞外歌曲的场景。从题目,词义可以分析出这句是想像之词无疑,当然这个想像不是无端空想,是根据作者所经历过的前线场景来回想和遥想的,所以不会显得空荡,相反可以读出作者希望立功报国的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是唯一上马杀贼,下马草檄文的文人。 他是真正骑马打仗,杀过人的诗人。 这种军营的事情他最清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