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最好附上理由。


我早已经想到肯定有人要质疑周邦彦的地位。

所以。

我投赵佶一票!


谁是宋词第一

建议首先排除坡仙、白石老仙等


稼轩,美成

一个是在词中尽情挥洒抗金救国热情的时代最强音。辛是将军武人出生,不同于一般的文官文人词,能将自身的军营经历,英雄气概汇入词中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沉郁顿挫清刚的风格,如《沁园春·少年握槊》等,他的词作又有婉约摇曳的一面,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稼轩词相比于苏轼词思想题材上更进一步,用语造句也没有了失之粗豪,句读不葺的毛病,且能引经据典。经史子集信手拈来熔锻入词并能圆融浑化,词的地位到了他这里已经完全摆脱了酒宴助兴,诗余的历史局限,而完全成为了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载。稼轩词唯一被人诟病的是一些词作用典过多,一首词往往一个接一个的典,这些典有的出自《易》《史记》《诗经》等,令人目不暇接,读书很多的人一下子也不容易搞懂。

另一个是在章法方面首个有意识的安排,在音律方面,严谨讲求格律四声形成规范。在语言方面,大量使用书卷气息的辞汇入词。将词从花间里巷的曲子词,诗余进一步雅化,让词的艺术地位上了一个台阶的,后世称之为词家之集大成者的词作家。周词内容上主要有咏物,羇旅,怀人,怀古,身世之悲,儿女情长等。除了题材多样外,在词的声律上讲求四声谐美,意境上追求通融浑化,语言上表现为去市井气的富艳精工,周词整体艺术造诣很高,写了很多雅词化很成熟的作品。为后来南宋雅词的百花齐放树立了优良的范本。梦窗,白石,周密等脱胎于周词自成一家。梅溪,王沂孙,张炎,又受姜词影响,南宋词人对周词的标榜学习,进一步奠定了周的词学地位。常州词派有学词「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之语,意思是周词能将各种艺术技巧运用到词中结合情景所达到浑化程度,是学词之人最后所要达到的境界。周被人诟病的地方在于题材内容与思想境界上相比前人没有太多的开拓,有些怀妓词被指责为非「君子词」。如「只为当时,一晌留情」「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被张炎所咨议。个人倒不认同所谓「君子词」「淑女词」「娼妓词」的高下之分,词作为表真实之情,抒所遇之感的文体,硬生生贴上圣人标签,终然也会显得面目可憎。不过却也不大喜欢他的小部分词,往往总是上片境界阔大,下片转的也好,到最后总是落笔到男女情上,苦抹一把眼泪结束,如下面两首:

塞垣春(大石)

暮色分平野。傍苇岸、征帆卸。烟村极浦,树藏孤馆,秋景如画。渐别离气味难禁也。更物象、供潇洒。念多材浑衰减,一怀幽恨难写。

追念绮窗人,天然自、风韵娴雅。竟夕起相思,谩嗟怨遥夜。又还将、两袖珠泪,沈吟向,寂寥寒灯下。玉骨为多感,瘦来无一把。

霜叶飞(大石)

露迷衰草。疏星挂,凉蟾低下林表。素娥青女斗婵娟,正倍添凄悄。渐飒飒、丹枫撼晓。横天云浪鱼鳞小。似故人相看,又透入、清辉半饷,特地留照。

迢递望极关山,波穿千里,度日如岁难到。凤楼今夜听秋风,奈五更愁抱。想玉匣、哀弦闭了。无心重理相思调。见皓月、牵离恨,屏掩孤颦,泪流多少。


文无第一,确实不好说哪位是宋词第一人。

个人认为,是辛弃疾。

苏轼确实才华横溢,而且体现的很全面,也因此,不好把他和专心写词的文学家比。

辛弃疾胜在英雄气概,格局视野,胸襟胆识。正因此,他把本属儿女情长的词写出了另一番气象,这一点,全宋词人,无出其右。


文无第一,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表白梦窗玉田。

如果非要谈一谈综合了文学意义、风格题材、音律创作的第一人,应在东坡、清真、稼轩三选其一。个人认为稼轩>清真>东坡。

从对后世特别是词坛影响看,周邦彦大于辛弃疾;从内容形式和思想内涵看,辛弃疾大于周邦彦?最后决定还是投给稼轩。因为《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里面说:辛弃疾的在两宋词史中地位最高。

东坡较稼轩而言是开一代之风气,而稼轩是集大成者。

东坡较清真而言,对后世的范式之功较弱,且以纯文本的意义来进行创作,影响不及清真。

再谈那些被排除在第一档次的选手:

柳永本有开创之功,也精通音律,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低处实在低的没边,总体质量被拉了下去。

大晏和永叔的词有五代余绪的感觉,很多名作与冯延巳还产生了版权纠纷,不及小晏。但小晏体裁单一,如果评选第一小令选手,那我投他一票。

淮海、方回、易安要再差一点,就不细说了。

南宋这边白石梦窗可谓格律派双壁,但也都是清真的徒子徒孙。这帮格律派词人我觉得可以用「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客串一下)、以还清真之浑化」概括。最后再特别提一下白石,以稼轩白石为分野,南宋词从南渡词人逐渐转移到格律派下,词风也从豪放转回婉约。其中白石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