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农学院学生在上作物遗传育种这门专业课课时,几乎都听到老师讲这句话:我们作物遗传育种即使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听得大家不禁又对自己的专业的深刻蕴含产生了深深自豪感。

这句话不能说全对,也不能说全错,要区分具体情况。

如果是你搞花卉育种,观赏植物育种,观赏鱼,你当然可以这么说。以为你培育的东西是为了供人参观,陶冶感情的,你就是要选择一些造型新颖,甚至是只有你自己认为好看的。

而搞主粮作物育种要是仍然这么讲,恐怕就要暴露出授课教师缺乏产业实践经验,数理功底薄弱,体现了我国落后的农业科研水平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了。

我们国家把品种研发视为农业科研工作,育种课题组规模小,几乎没有分工。三五亩地,三五个人,引(偷)进(盗)一些新的种质资源,杂交改造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审定几个品种,就算出了科研成果,就成了所谓的专家。品种研发、推广环节相分离。从种到收,南繁北育,播种、管理大田、记录田间数据、测定性状和产量性状,几乎都是重复性体力劳动,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不高,良莠不齐。靠是从业人员吃苦耐劳。其实育成的品种中,从外企偷来的种质资源做出了很大遗传贡献,我们育种家所做的只是品种研发最后阶段工作而已,而这最后一阶段,也是充满了随机性,从组配原始分离材料,到选择分离后代,基本是脱离客观数据支持的,靠的育种家所谓的经验。但这经验十分类似彩票站的彩民猜测下一组随机中奖号码一样,猜对了就成为了经验和个人选择艺术。这也造成了这样一种假象,所谓的育种家越老经验越丰富,越老越值钱。

然而反观国外大的种公司,品种研发是一种商品开发工作,存在著明显的社会分工,统计团队,计算机团队,生物技术团队,销售团队,品种研发团队。育种家大多是博士毕业,需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专业训练,从群体遗传,数量遗传,到统计编程。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超过我国十万八千里。各种决策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决策失误造成很大损失。这时候你还能说这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