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虎,号称虎神,是台湾儿童界的头号偶像,目前我还没遇过家里有小孩,却没有订购相关产品的。

那天我与刚从纽西兰搬回台湾定居的姊姊聊天,发现她竟然就是那个离群值,而且还是在强力的电话行销下,外加一个月的试读引诱,最后依旧婉拒了巧虎的好意。

也许在纽西兰五年多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另一个孩子的大玩偶──Clifford,更或许姊姊全心全意的陪伴,不必再额外委托偶像来内化孩子们的生活常规。

我回想著各国儿童卡通在心中留下的印象,虽然看过的不算多,但能飘洋过海进口到台湾,也称的上是「大厂牌」了,这些红牌卡通的背后似乎都隐含著当地所信仰的价值观。

总括来说,巧虎是用来匡正行为、端正视听;欧美的那些一定有搞砸桥段,接著勇于认错,再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

IMG_8403  

英国

汤玛士小火车,一群拟人化且个性迥异的交通工具(以火车为主),每天辛勤的载人送货,途中常常有人因为自己的私欲,可能是一时兴起、不听劝告、高估自身能力...等造成许多麻烦,这时朋友们都会伸出援手,防止更大的灾难,还不计前嫌的一起收拾善后。

天线宝宝,四个色彩鲜艳的大玩偶,在他们神奇岛上的奇幻生活,这里的世界没有任何暴力,失败了再来一次,闯祸了一起解决,所有的举动都是婴幼童才有的天真行为,也是有喜怒哀乐,但每天都是欢乐的日子。

 

法国

史奴比,一只爱幻想的狗,时常在他的屋顶上做白日梦,一下子是飞行员,一下子是大明星,最喜欢写小说,却也不断地被退稿,他的人类朋友,以他的主人查理布朗为首,就是一群小鬼蛋,所有小孩会有的调皮捣蛋他们都有,有时还会跟史奴比打架。

 

比利时

蓝色小精灵(台湾播出时,版权已被美国收购),为数众多的精灵们住在蘑菇村里,每一个都代表一种个性,好坏各半,除了日常生活的点滴,最大的任务就是一起对付反派脚色贾不妙,常常很危急,却总是化险为夷阻挡各种攻势。

 

美国

迪士尼系列米奇家族,当家代表米老鼠,有旺盛的好奇心还带点调皮的个性,时常带著大家挖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上暴躁的唐老鸭、脑袋不灵光的高飞,跟时而精明时而淘气的布鲁托,以及大姐头黛西,温柔的米妮,让妙妙屋的每一天精采而丰富。

另一个迪士尼著名角色──小熊维尼,整出影集只有人类形象的黛比能够提出具体有用的解决办法,憨厚的维尼看到蜂蜜就会失心疯,调皮的跳跳虎常常好心却搞砸了事情,他们是森林里的侦探队,四处解决大家的困扰。

 

台湾

巧虎,源自日本,但配合国情,台湾版的皆由台湾设计发行,每集都有唱游跟特定主题(主要是生活常规的宣导),附带的小故事也跟当月主题做连结,目标非常鲜明,会以最简短的一句话,带出当月期望的目标。

 

以上这些卡通,除了天线宝宝跟蓝色小精灵外,其他都是我的大犬子Devin在三岁左右开始看过的节目。

陪他看著这些内容,我深深感觉,巧虎真是个无可挑剔的好孩子,乖巧、大方、体贴...,所有的优点挂在他身上都嫌不够,比起欧美的那些污点偶像,有的吃东西狼吞虎咽,有的做事情越帮越忙,还有捉弄别人最后被打的,对照之下,巧虎活脱脱就是一个天使宝宝!

不过也因为这样,巧虎离现实生活很远,或许巧虎是属于教育性质的卡通,跟文中其他娱乐性卡通不能相提并论,为此我特地找来芝麻街欣赏一番。

芝麻街是目前全球最知名且最老牌的儿童教育节目,跟巧虎一样有基本认知的介绍,字母、颜色、形状...等,但更多的是关于生活态度跟价值观的探讨,譬如什么是友谊、什么是享受生活,还有一个处处与人对立、爱唱反调的角色,他会祝妈妈母亲节不快乐,认为感恩节是一年中最烂的日子,我一度怀疑,这真的适合小孩看吗?怎么号称教育,却完全没有生活常规的洗脑?

我想起从小就被教导要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不管是爸妈,乃是社会大众,彼此都肩负著知书达礼、循规蹈矩的期望,所以巧虎的角色并没有什么违和感,顶多是有点做作不自然,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讲话会像他们一样,不同于欧美的卡通,比较像是剧场的演出,夸张的成分还是有,但感觉很正常。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从小向下扎根的单一美好,废了我们面对黑暗面的功力,从来就没有人告诉我们,做错事情、遇到负面事件时是该哭还是笑,虽然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每个人都会说,却没有人会支持犯错的行为,如果可以,最好每一次都是一次就做对。

要是出了包,粉饰太平、撇清关系,甚至不惜搬出善意的谎言,只要能够回复到跟原来差不多就好,一切当作没发生过没这回事,承认错误不仅颜面无光,更是对个人能力的质疑。

至于洋人,要他们认错像在吃饭喝水一样,有时不用你说,自己就先举手承认,跟那些陪伴他们一起长大的污点偶像一样,犯错无关羞耻心,凶手就是我,没什么好遮掩的,有时还会拖大家一起下水,帮忙收拾烂摊子。

Devin上学的这一年多,几次我没发现他带伤回家(通常都是轻微红红的一块在四肢,如果是撞到头,一定会签正式报告,何时何地及后续处理),老师当面忘了提也会写信跟我说,内容大致上是,Devin哪里哪里怎么了,很抱歉她没有注意到是怎么发生的。

这种情景,不可能发生在台湾,受害者都没吭一声了,负责人干嘛跳出来无事生非?

每一个卡通的背后,好像都夹带著当地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巧虎作为一个生活教育大使,可说是非常的道地,配上精心设计的教材,有时连爸妈都爱不释手。

只是现今有越来越多更深层的行为讨论,不管是逼迫的分享是一种抢夺,或是与生俱来的陌生人焦虑,让打招呼不再与礼貌挂勾,爸妈点头如捣蒜的同时,却都与模范巧虎相冲突。

在孩子看完「我会分享」、「我会打招呼」的主题后,带出场真枪实弹时,爸妈真能说出:「那是你的东西,你不用分享没关系。」,或是在对方自我介绍半晌后,不会有一丝期待孩子可以大方地回应:「嗨!阿姨好。」

这不是要选边站,而是观念的灌输要一致,巧虎的简化是为了快速学习,吊诡的是,我们正在破除过去囫囵吞枣的教育,而有今日永远的教改。

不知道巧虎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染上恶习,下凡到人间;而身为爸妈的我们,又是否能接受一个有污点的儿童教育偶像。

 

※本文刊登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网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14986/

 

延伸阅读

【稚儿痞趣】成瘾的万恶是「行为」,而不是奶嘴、电视跟糖果 

【社会议题】孩子的照片到底该不该出现在网路上? 

【稚儿痞趣】洋人很大方?其实他们也很敢要 

【我的剧本】教养无国界,没有谁比较高明 

 

上脸书,轻松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