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华盛顿州通过一项法案,允许「用人类遗体进行堆肥」。这是一种使用「微生物和有益细菌」快速分解人体的过程,本质上是「把尸体变成土壤」,平均每具遗体可生产0.76立方米土壤。此举,将比传统的殡葬方法更为环保。

坦白讲,对于「尸体」的处理方式,一直以来偏重「风俗秩序」。即便生者很清楚,「躯体」就是「意识」的载体,一旦「意识」不在,基本上也并无差别。但是,在人类的整个进程中,「处理尸体」的方式,也伴随著风俗秩序的进化,在微妙的变化。总之,「一个人死亡」并不只是「个体的消逝」,而是伴随著关系链的断裂。

这种状况下,作为人来讲,很容易在生前产生较多的「死亡焦虑」。对于国内的很多人来讲,因生活在宗教意识淡薄的环境中。所以,对死后的存在形式,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但是,这不代表「不焦虑死亡」。而对于不同的宗教,虽然对死亡的解构方式各不相同。

不过,多数情境下,强调好人有好报,善人上天堂。反之,坏人有恶报,恶人下地狱。总的来讲,在具体的宗教中,每一个人都「知道死亡后的去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宗教对缓解「死亡焦虑」还是有很大作用。起码,能让很多人,在不知道如何解构生命意义的情况下,有所释怀。

只是,对于没有宗教信仰,没有「生命自我解构能力」的人来讲,「死亡」似乎一直萦绕心头。于是,很多人只好讲「死亡焦虑」转接在「风俗秩序」中。这种转接过程,其实是生者和逝者合力的结果。就比如,我们在各种追悼的仪式中,看似是在缅怀逝者,其实是在直面自己的生死。

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讲,都不会提前知道自己死亡之后的事情。所以,只能在活著的时候,从直面他(她)者死亡的过程,去感受自己死亡是一个什么过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并不真切。可起码能预见,自己的亲友是如何追悼自己的,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精神的慰藉。

不过,从「生子焦虑」到「死亡焦虑」,其实就是渴望自己和人间的联系更多。「死亡焦虑」这种终极课题,大多数人平时并不会挂在嘴上。但是,当重病在身时,还是会体现出来。但是,对于「生子焦虑」而言,在很多家庭中就比较明显。

尤其,对于女性来讲,「不能生孩子」在很多传统观念中,依旧是很大的「道德瑕疵」。虽然,我们很清楚,这可能是个人生理上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却依旧不这样认为。于此,就因为生不出孩子,可能婚姻就面临破裂的风险,不得不让人感到唏嘘。

人类到底是「自私还是无私」,有时候很难说清楚。一个家庭就因为一个未知的生命,就要闹到离散的地步,这到底值得吗?这些问题看起来很荒唐,但是却真实的袒露在我们面前。事实上,从「死亡焦虑」的根源出发,似乎,「生子焦虑」也算是其中的一种延伸。

然而,这种延伸,随著人类文明的进化,已经出现某种微妙变化。「殡葬方式」的变化,从繁琐到从简,这可能是人类逐步活出自己的一种见证。普遍的状况是,越是发达的地域,人们越对「殡葬方式」的处理形式简单,因为,发达地域的人们,对于生命的看待,更注重此生的灿烂,而非彼世的期许。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较为理性。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个很悖论的现象。在很多乡镇,一个人可以生前活得很差劲儿,但是死后的「殡葬仪式」一定要隆重。甚至,有的人在死后的花销上,可能抵得上生前十年,二十年的花销,这著实值得去深思。

有时候,我们在想,一场「殡葬仪式」的举办,到底是为逝者送行,还是为生者装潢门面。难道,人们除却对「死亡焦虑」难以掩饰,还要对「生活焦虑」进行舒缓?一个人的死亡,本来就是意识的思维停止运转,但是周边的亲友却不断的利用尸体的可触,进行各种无聊的消费,这不免让人感到悲凉。

从「躯体」到「尸体」的看待,「个体意识」的消亡难以琢磨,但是却让生者充满敬畏之心。一般来讲,活著的人,身体称作「躯体」,无论是谁也不会害怕「躯体」。但是,一个人要是死去,身体就成为「尸体」,大多数人还是会心存「畏惧」,即便是亲友也不会例外。

所以,很多时候,在亲友去世的时候,人们总是会「三五成群」去送行。这种氛围看上去很温暖,然而也只是生者的温暖。所以,关乎「死亡焦虑」最好的消除方式,可能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解构上。具体的方式操作上,就是「殡葬方式」的改变。

因为,我们很清楚,越是复杂的「殡葬方式」,就越代表生者的「死亡焦虑」很重。如果一个人能将生命看作是体验的过程,大抵如何处理自己的「尸体」就显得不重要。因为,初级的「死亡焦虑」是担忧死亡后的事情,而高级的「死亡焦虑」是舍不得人间的丰富绚丽。

总之,对于生命来讲,活好当下还是主要的,至于是采取「火葬」,还是「树葬」,「海葬」,还是「堆肥葬」,也只不过是可触及的形式而已。因为,我们很清楚,无论怎样处理「尸体」,也都经不起时间的消解。那些真正被尊重的人,留下的还是意识和精神,至于尸体终究会成为「一堆尘土」。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