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可以说是近两年手机圈的一个高频词汇,在这方面的创新体现了手机圈内近年来少有的百花齐放。

  当然最近两三个月大家可能不怎么提了,因为关于手机全面屏的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市面上主流的机型已经完成了从非全面屏到全面屏的进化,剩下的无非是根据元器件摆放及成本的需求做出取舍,有的做真·全面屏,有的留个凹口,有的下巴留得宽一些,有的做得窄一些。

  如果不是全面屏,手机外观形态上的演变可能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固化了,而讲到全面屏,就不得不提在这之前的手机形态。

  风起青萍

  2010 年发布的 iPhone 4 确立了此后多年智能手机前面板的基本形态——留额头留下巴,上置前置摄像头、听筒、光线距离感应器,下置实体 Home 按键,其首次配备的用于自拍、FaceTime 通话的前置摄像头在此后成为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的标配,而这个元件后来却成了全面屏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纠结。

  此后 6 年的手机前面板大抵没有逃出上述的轮廓,到了 2016 年,市面上所有手机在前面板形态上大同小异,相比五六年前无非是机身和屏幕尺寸普遍变得更大了,但受制于人的手掌所能单手掌控的上限,扩大屏幕尺寸这条路线在 2016 年之前也达到了瓶颈。

  提升屏占比,在机身尺寸大体不变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屏幕面积成了下一个发展方向,而手机厂商正好需要新的卖点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只是这个转向在刚出现的时候可以说颇为突然。

  要知道 2016 年前后市面上的机型大抵是长这样的:

  所以你可以想见当小米 MIX 于 2016 年 10 月 25 日在雷军手中出现时给人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原来手机还可以长这样!在这之前这种产品可能只会出现在渲染图上。

  像小米 MIX 这种留下巴的三边窄边框形态其实并非第一次出现,之前夏普已有类似形态的产品推出,不过小米 MIX 显然打造得精致得多,并且首次提出了“全面屏”这一概念。

  除了借助夏普提供的屏幕技术,为了解决元器件摆放问题,它创造性地将前置摄像头倒置于下巴位置,并采用悬臂梁压电陶瓷振动发声技术取代听筒,最终得以将两侧及顶部边框压缩到极致——这就是首次亮相的全面屏机型,它的完成度如此之高、工艺如此之精湛以至于两年多后看来,相比如今的主流旗舰机在视觉上仍旧不遑多让。

  对了,那场发布会的主角原本应该是旗舰小米 Note 2,可当 MIX 亮相后,还有多少人会记得这个瞬时黯淡无光的主角呢?

  MIX 的亮相勾起了人们对手握一整块屏幕的遐想,不过作为一部概念机型它还是太超前了,以至于未来数月乃至一年内,少有厂商能跨出这样的步伐。

  三星则基于自家已经成熟的曲面屏技术开辟了另一种思路,前面板的额头和下巴一时半会去不掉,那就大幅压缩上下两端的宽度、再把屏幕比例拉长,也打造出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2017 年 3 月亮相的 Galaxy S8 系列便是这样的产物。其实在 S6/S7 Edge 时代,我一直认为三星的曲面屏纯粹是在炫技,因为它对交互乃至外观都没有太大加分,对抗摔性甚至还有减分。为什么我说外观也没有加分是因为曲面玻璃、直角屏幕再配合宽大的额头下巴实在是一种奇怪的存在,曲面屏让手机两侧视觉边框收窄的同时,也让宽大的额头下巴显得十分突兀。

  但 S8 让这一切都改观了,上下边框的大幅收缩、去除正面实体键和创造性的 18.5:9 圆角屏幕设计使得屏幕、整机四角与曲面屏一气呵成,构成了一个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几何体,上一年发布的 iPhone 7 和同期发布的华为 P10 在这种新的设计语言下可谓相形见绌。

  5 个月后,Galaxy Note 8 发布,虽然 18.5:9 全视曲面屏师出同门,不过整体轮廓从 S8 的圆润转向更符合其“商务风”的方正设计,上一代 Note 产品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全面屏化的 Note 8 无论是颜值还是产品力都让其有了扫除前事阴霾的底气。

  舞于松柏之下

  2017 年 9 月是全面屏手机起势的开始,无他,因为 iPhone X 发布了。

  从年初传闻会用屏下指纹、虚拟 Home 键再到最终那个被称为「刘海」的凹口最终出现在屏幕上方——必须承认 iPhone X 是苹果自 iPhone 6 以来乃至 iPhone 整个 10 年中最颠覆性的一次形态变化:原来那个宽额头、宽下巴,下方一颗圆形 Home 键的经典设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可以握在手中的屏幕。只是「刘海」的存在无疑让这次创新的欢呼声分贝降低了不少,并且引来不小的争议。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一直以来没有多少显示设备是作异形切割的,因为也没有这么做的必要。但在 iPhone X 上,极致的四边等宽全面屏效果与元器件的摆放产生了冲突,并且由于 iPhone X 取消了 Touch ID 改用 Face ID 而不得不塞入更庞大的结构光面部识别组件,就必须有一个区域来堆叠这些元件,于是这部 iPhone 的设计师便展现出人类极致的妥协思维,在顶部留出了一块长长的凹口。

  既然是妥协的产物,那在外观上被吐槽「丑」、「逼死强迫症」就没什么可辩驳的了,当然人们不会一直对着同一个事物重复太多遍这样的吐槽,习惯成自然,并且人大多逃不开「真香定律」,尽管首次卖到了 8000 元以上,并且还延期发售,但开售后依然挡不住人们对新 iPhone 的热情,苹果的营收连带股价在此后一年持续上涨,以至于似乎让苹果形成了无论定价多高都会有人买单的错觉。

  吐槽归吐槽,除了外观方面的争议外,苹果在全面屏上发的“内功”是值得称道的,120Hz 的触控采样率外加一套行云流水的手势操作,后来这套手势的操作逻辑被安卓厂商不断模仿,但在流畅性方面却一直无出其右;Face ID 在安全性、易用性方面成功接替了 Touch ID,这一交接在当初被外界提出了不少疑虑,但其后看来并没有产生多少问题,也成了 iPhone X 一度最难被模仿的内在实力;COP 的屏幕封装工艺令 iPhone X 在下巴宽度方面至今仍旧保持最窄。

  在 iPhone X 发布的前一天,小米推出了 MIX 2——这次不再是概念机,而是顺势做成了量产产品,整体设计沿袭前代,屏幕比例拉长到更为协调的 18:9,导管式的微缝听筒取代了压电陶瓷振动发声技术,边框也被加粗,基于大规模量产的妥协让 MIX 2 看起来显然没有第一代那么惊艳,也没有它的渲染图那般出彩,但仍不失为当时市面上视觉观感较为突出的一部全面屏机型。

  从 Note 8 到 iPhone X,9 月前后的这波喧嚣吹响了未来一年多全面屏竞争的号角,只是虽然其他厂商都知道全面屏是潮流,但却发现手头暂时无牌可打,退而求其次,干脆把 18:9 比例(或 18.5:9)、上下两端对称的前面板一概都定义为全面屏,不管怎样先把这波热度蹭起来。于是 9 月过后,vivo X20、OPPO R11s、华为 Mate 10 Pro、荣耀 V10、一加 5T、HTC U11 Plus、LG V30 等国内外新机纷纷用上了 18:9 上下对称的「全面屏」,罗永浩则在他的坚果 Pro 2 发布会上将其定义为 Almost 全面屏——接近,但始终不是全面屏的理想型。

  这种过渡方案不会持续太久,但从 2018 年上半年的趋势上看,Android 手机厂商们好像还没找好方向,因为随后他们纷纷跟随 iPhone 梳起了小刘海,并且受限于屏幕封装工艺不得不留出了一段下巴而非像 iPhone 那样做到边框等宽。不管怎么说,许多消费者似乎还没准备好接受异形屏,而 Android 厂商们并不是为了置入 3D 结构光组件而梳的刘海看起来则是一种更加拙劣的模仿。

  人们大概已经习惯了苹果做出什么,安卓厂商跟进什么的老套模式,不过事情在 2018 年下半年起了一些变化,已经有厂商不甘于异形屏的妥协之举,迫不及待地要让消费者见识接近理想中的全面屏效果了。

  2018 年 6 月 vivo NEX 的出现在关注数码圈的人看来其实并不意外,因为 2 月的 MWC 2018 上,vivo APEX 概念机就为我们秀了一把真·全面屏的模样:屏占比 91% 是一个略显苍白的数字,因为你看到它便感觉那就是一整块屏幕。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vivo 在该机上用足了「黑科技」,听筒被屏幕发声技术取代,指纹识别做到了屏下并且识别区域还覆盖大半块屏幕,光线距离感应器采用超声波原理,而最不易隐藏的前置摄像头被做成了升降式,藏进了机身顶部,再配合 COF(简单理解就是将屏幕触控 IC 弯折到后方)的屏幕封装工艺,所有阻挡迈向真·全面屏的障碍都被一一扫除。

  NEX 则可以看作是 APEX 技术下放后的量产版,抹去了工程机般粗糙棱角,取消了半屏指纹识别而仍采用固定区域的指纹识别,全面屏效果相较而言略微减弱,但并不减弱发布之后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毕竟这是市面上最接近于真全面屏效果的量产机,在一夜之间将所有在用异形屏设计的机型抛离了好几个身位。

  NEX 带来的喧嚣尚未过去,一周后的 6 月 20 日,OPPO 在巴黎带来了暌违四年的 Find 系列新机——Find X,尽管已有先行者在前,Find X 带来的震撼却没有丝毫减少,这部手机将工业设计摆在了第一优先级,正面一块双曲面 OLED 全面屏,辅以极窄的边框和最先进的 COP 屏幕封装工艺,Find X 带来了号称达 93.8% 的屏占比;不过更令人瞩目的是它的「双轨潜望结构」,将前置摄像头、结构光面部识别组件以及后置相机都塞进了这个升降模块中,在赋予手机以科技感的同时也使得外观变得异常简洁。

  NEX 和 Find X 在这一阶段仿佛树立起了真·全面屏的标杆,但在手机机身中塞入机械结构隐藏元器件以换取高屏占比的做法在实用性方面也引起了一定争议,所以厂商们一方面探索着各种真·全面屏方案,另一方面异形屏方案尽管相形见绌,但基于成本、结构设计考虑它仍然是主流。

  到了 2018 年下半年,安卓厂商们似乎意识到在形势激烈、手机形态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必要重复对 iPhone 的模仿,各种全面屏方案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比如努比亚 X 为代表的双屏方案——砍掉前置摄像头,以成像效果更出色的后置摄像头加上作为取景器的背面副屏取而代之,这样做既保证了自拍、视频通话等必要功能的实现,又不增加看起来容易折损的机械结构,只是前后两块屏的存在可能会让现在手机本就脆弱的防护性再打一层折扣——“我手机屏幕刮花了。”“你说的是哪一块?”。

  如 10 月末登场的三部滑盖全面屏手机——小米 MIX 3、荣耀 Magic 2、联想 Z5 Pro,从形态上讲,这种设计与 Find X 的升降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将前摄等元器件悉数隐藏于屏幕下方,不过后者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对内部空间和产品精密程度有着更高要求,而前者则通过手动滑盖,冗余度会更高,当然科技感可能就不够突出了,毕竟这是功能手机时代就存在的设计了;而另一个问题是它显著破坏了机身结构的一体性,厚度控制也不甚理想,这让滑盖全面屏看起来更多地是一种探索性质的方案。

  止于草莽

  早在 iPhone X 发布前的 2017 年 5 月,由“安卓之父”安迪·鲁宾推出的 Essential Phone 便采用了被称为「美人尖」的异形全面屏方案,不过 Essential Phone 的「美人尖」处理得实在难称美观,在当时也被视作一种比较异类的方案,直到 2018 年上半年,采用这种方案的厂商也并不多。

  到了 2018 年下半年,以 OPPO R17、vivo X23 为代表的机型开始采用一种叫「水滴屏」(亦有「珍珠屏」等说法)的方案,其实就是上一年「美人尖」的变种,不过整个凹口的过渡衔接要更为自然美观,在上半年刘海屏的洗礼之后,对这种屏幕空间侵占更少的方案似乎也更好接受了。

  由于多数安卓机型并不搭载结构光面部识别以占用较多的面板空间,所以综合成本、屏占比的考虑之后,「水滴屏」方案在接下来也被更多厂商所采用,越发成为一种公模方案。

  最后,挖孔屏方案登场,代表机型是采用通孔方案的三星 Galaxy A8s、采用盲孔方案的荣耀 V20 以及首次在 AMOLED 屏幕上打孔的 Galaxy S10 系列。

  坦白讲,如果作为一种从异形屏到非异形屏的过渡方案早几个月出现,它的视觉冲击力还是不小的,但相比前面已经登场的一众非异形全面屏,则显得有些过时,它的视觉暗示效果和对屏幕空间的挤占也并不比「水滴屏」好多少;目前只有三星、华为等厂商的中高端机型采用,也证明在技术、成本方面似乎缺乏全面普及的可能。

  2018 年全面屏手机在厂商们的推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不过也难免有人对这种一心追求屏占比的军备竞赛提出质疑。其实不妨回到全面屏本身的意义,自智能手机诞生之后,厂商和消费者就在不断追求更大的屏幕尺寸,不过人所能单手掌控的屏幕尺寸终究是有上限的,所以 16:9 的手机屏幕在发展到 5.5—5.7 英寸后便停下了脚步。

  而从实用层面来讲,全面屏通过最大限度地压缩上下边框空间,在机身尺寸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拓展手机的屏幕面积,容纳更多的显示内容;从外观设计角度看,这种从边到边、手握一整块屏幕的科技感也是科技数码爱好者们所追求的目标,而这种视觉冲击体验过后再回到传统 16:9 的手机,不能说回不去,但你可能会带着某种异样的目光。

  当然是否有必要单纯为了追求极致的屏占比而改变或妥协原有的一些成熟体验,是有一些不同意见的。毕竟全面屏带来了一些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以前几乎不用考虑屏幕内容会被什么元器件挤占,直到异形屏的出现。一些厂商大概也知道像刘海屏这种异形屏并不好看,于是为强迫症用户在系统设置中准备了遮蔽刘海的选项,iPhone X、三星 S10+ 发布后你也可以见到一些为了平衡视觉观感而设计的桌面壁纸。

  又比如原本已经十分成熟的正面电容式指纹识别就没有了容身之处,记得一加 5T 发布时由于采用后置指纹,刘作虎此前有关后置指纹的言论还被拿出来 Diss 了一番,我并不关心厂商们谁又被打脸了,不过某些体验上的降级却是实实在在的,后来 vivo 率先采用了光学屏下指纹技术,不过无论是解锁速度还是盲解体验至今跟正面电容式指纹还是有可感知的差距。

  还有像是一些机型采用机械结构后的使用寿命、抗摔性问题、防水防尘问题等。

  开头提到,全面屏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一形态本身已融入了手机的常规设计中,采用何种方案不过是取舍问题,全面屏本身很难再引起惊叹,就像此前发布的 vivo X27 很难在产品震撼程度方面超越前面的 NEX 一样。未来手机形态还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是全面地无开孔化、浑然一体,还是采用折叠屏、以小见大?留待厂商们回答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