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决策影响大明江山数百年。

对于明朝,不少历史爱好者都有这个想法:「大明三百年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过,如果仔细考究史料,就会发现这句话有问题,单是说「割地」就已充满争议。事实上,明朝初年有一次「割地」,为明成祖朱棣的决策,足以影响大明帝国的江山。

明成祖朱棣画像 (网上图片)

永乐元年,朱棣登位不久,便将大宁都司的治所迁到保定。大宁都司全称为「大宁都指挥使司」,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年时设立,管辖范围为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部一带。大宁都司的治所是大宁卫,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明朝军队 (网上图片)

可是,到了朱棣即位,却放弃原来的管辖地区,将大宁都司的治所迁到保定,为何这样做?明末时的《皇明经世文编》有一个说法,它引述辽东巡抚、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马文升指:「大宁都司掣于直隶保定府,所属营州等十数卫亦掣于畿内。宁王亦迁于江西布政司。却将其地分与朵颜等三卫达子居住,除官降印,为我藩篱。」即是当年朱棣「靖难」起兵时,挟持了镇守大宁的宁王朱权及其部众,事后将宁王迁到江西,然后将他的领地分给了朵颜三卫。至于为何要将土地割让给朵颜三卫,是原来他们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在「靖难之役」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酬谢他们,所以「割地」。

网上图片

至于熟谙明朝历史的郑晓也是这么认为,《皇明四夷考》载:「靖难初,首劫大宁兵,及召兀良哈诸酋率部落从行,有功,遂以大宁畀三卫。」无独有偶,明人王世贞也持这种观点,《三卫志》载:「文帝从燕起靖难,使使以赂请,而兀良哈以骑来从战,有功。先是,即古会州地设大宁都司营州等卫为外边,使宁王镇焉。文帝乃移王与其军内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郑晓、王世贞都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史学家,同时也是朝廷重臣,官拜尚书,能够接触官方档案,所以他们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可是,也有人提出反议,特别是到了近代现代,有历史学家观点认为,大宁是明成祖朱棣主动放弃,不是割让给朵颜三卫。

明代骑兵 (网上图片)

但不论是「割地」还是主动放弃,其实朱棣都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明帝国丧失了一道防线。由于大宁北控辽河、东控大凌河、西与宣府相连、南接长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朱元璋驱逐北元后,就大力建设大宁,并于洪武二十年设置大宁卫,与宣府、大同等地构成一道防线,同时他将自己的儿子宁王朱权封到此地。

《明史》载,宁王朱权文武兼备,「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他手下拥有明朝最精锐的边防部队,「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但也因此成为朱棣削弱的对象,将朱权封到南昌,同时放弃大宁卫,导致明朝北部防卫真空。朱棣骁勇善战,自然无惧,但后代无法应对,引发明朝日后边患无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