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韩寒的作品,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理发》这篇文章,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但也没怎么在意,因为那时我对于文学的兴趣仅止于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和倪匡的《卫斯理》系列。

再后来,我读了《长安乱》和《一座城池》。坦白说,不是很喜欢,印象是,开头蛮有趣,可是再看下去就觉得无聊了,通篇是油滑的段子、抖机灵的俏皮话,然而情节随便,结构松散,结尾更是非常草率。作为小说,不能不说是失败的。

而后,就没怎么看韩寒的作品了,只是偶尔在网上看过他的一些杂文。那些杂文给我的感觉是,有一种耍嘴皮子的特色,语言幽默,有个性,不无可爱之处;但内容大多失之浅薄,没有可观之处。

韩寒的幽默,大抵是源于天性。他的幽默,不同于鲁迅,不同于老舍,倒有些像钱锺书,只是缺少后者的学识、底蕴,因此只有钱锺书的油滑而无其优雅,更无其深刻,更多的是一些年轻人的轻浮。

再说韩寒的文字,他很喜欢玩一些音同字不同式的文字游戏,比如「不是迷我,是迷你」、「中国没有雪莱,只有雪菜」之类的,其行文很有些脑筋急转弯式的机智在里面,因此有时能超越常规,给人一种意外的新鲜感。这是他的天赋。可惜的是他的文字游戏每每流于游戏,止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这样的文字有很强的卖弄、表演的性质。事实上,看韩寒的文章,我总觉得他在写作过程中有一种表演的意识:这里逗读者笑一下,那里又卖弄一下。这样的写作,骨子里都是不诚恳的,并且是为观众而写,希望得到他们的喝彩。

此外,韩寒的写作还有个特点:主要基于感觉,而非思考。换言之,他写文章靠的不是学识,而是一些直接的感受和想法;而他的感觉就像大多数人那样,止于表面,没有穿透力。因此,当他谈及一件事物时,他通常只能说出某种感受,而很少深入的去分析,说出个所以然来,也很容易将事情简单化、片面化。然而韩寒实际又属于那种思考型的作者,他的文章似乎很少抒情,大多是说理,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吊诡的情形——思考型的作者凭著感受写作、说理性的文章缺少理性分析,原因在于,韩寒缺少学识的支撑。所谓才学,韩寒只有才,而无学,而因为没有学的滋养、支撑,其才华的发展又很有限,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他十七时写的作品是那种水平,三十岁时也还是差不多那种水平。这实在是很可惜的,假如他能静下心来多阅读一些人文经典,以其天赋,他现在的学识、才力理应要比实际达到的高得多。

然而韩寒似乎觉得自己的水平已是很高的了,记得好像在某个访谈里,有人问他喜欢哪些作家,又如何评价自己的文笔。他说最喜欢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最推崇的也就是这几位,对鲁迅则感觉一般;至于文笔,林语堂等人对文字是很讲究的,而当代就数他对文字最讲究,有智慧在里面。韩寒何以有这样的自信,留到后面再说,这里要说的是,第一,梁实秋他们是很好,但如果以他们为标准,鲁迅怎么会是一般呢,他实实在在是要比梁实秋高出不止一筹的。第二,韩寒的文笔是否当真当代最讲究,且有智慧在里面?我看未必,要说讲究,冯唐比他更讲究;要说智慧,王朔比他更有智慧。如果较真一下,韩寒文章中的那些小聪明、俏皮话能算作智慧么,恐怕也是见仁见智。智慧这种东西,每个人的理解、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依我看,韩寒的文字不算好,他好的其实是语言,人们常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这里且不谈两者的区别,只说韩寒的语言好在哪里?好在有特色、见性情,又有一些幽默和机灵。这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因为这需要的与其说是才华、学识,不如说是天性,韩寒有这样的天性。但是,韩寒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学识不足,他的观点总是轻浮而片面、避实而就虚,他的文章往往缺少实质性的东西,而喜欢说些逗笑的俏皮话,卖弄一些不很值得卖弄的小聪明。例如《说徐志摩》中的这段:

「徐的诗歌其实要比现代诗人的诗写得强很多,因为他想唯美,但时世又唯美不起来,两者一结合一变态,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徐的诗歌其实还留有旧诗的影响,无论是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都没走太远。基本上生物都能看明白,这也是那时候新诗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徐有才情是真的,大才子真的说不上,尤其在那个出文豪的年代,徐的这点小才华和欧洲几日游带回来的东西真算不得什么,泡妞倒是可以。对于男人来说,泡妞只是一种才能,而不是一种才华。」

细看一下,「因为他想唯美,但时世又唯美不起来,两者一结合一变态,成了独特的风格」,第一句大抵是说徐志摩的诗歌格调,第二句讲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第三句则是指徐志摩诗歌与时世的结合,而第四句得出一个结论:这种结合成就了徐志摩的独特风格。那么,这里显然有个逻辑上的问题,徐志摩的诗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两种范畴的事物,二者怎么结合呢?没说清楚。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要么是诗歌在现实中的影响,要么是现实在诗歌中的表现,除此之外,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如果不作说明,就很容易让人云里雾里了。而从语境看,韩寒的意思似乎既非指徐志摩诗歌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又非指社会环境在徐志摩诗歌中的表现,但他又什么也没有说明,以致于这几句话本身就显得逻辑不通,莫名其妙,那么后面的结论就更不用提了,在逻辑前提都莫名其妙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根本是毫无意义的。

接下来,他说徐的诗歌留有旧诗的影响,无论是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都没走太远。那么,这里是不是应该举个例子分析一下徐志摩诗歌的「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具体是怎样的,又如何见出其中的「旧诗的影响」?没有。

而后韩寒又说徐志摩的才华在当时算不了什么。何以见得呢?他同样没有解释,甚至连徐志摩的才华是什么样的,他都没说清楚,就扯到了徐志摩的泡妞上,说什么泡妞只是一种才能而不是一种才华,以一种取巧的、讲俏皮话的方式一笔带了过去,实际上呢,还是什么也没有说明。


个人认为,韩寒的文章有其独特的特点,无论是文字还是其个人,都有独特的魅力。就笔者个人而言,初中从三重门开始就喜欢上了韩寒的文字,一直从未间断。关注他人可以,更要给他人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换个角度,思考衡量一下,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韩寒的文字功底还是很好的,甚至在当代文学圈里都算得上很好。

他的文章最起码读起来明快通畅,不像很多著名作家,文风到处弥漫著西方文学的特点,又长又啰嗦。

但凡比较过中西方文学作品的人都看得出来,中国的叙事传统是相当不错的,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不拖泥带水。西方的(俄罗斯和法国的部分除外)作品总是带有各种没完没了的心理描写,冗长无趣,可能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太大了。

所以韩寒的文章算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叙事的优良传统。但是,小说可读性就差了很多,结构也不严谨。

杂文很值得读。

还是很期待他将来能有更认真的作品出现的,相信也会是很好的作品。


中学生水平 阅历不足 后继乏力 咀嚼一下文字 玩点文字花样 像是文字小品 对于文字启蒙的中学生还是受用的 看多了 会腻 看高了 会逃离。现在也早已不犀利 是一个为女儿赚奶粉钱的谋利者 不过确实还是一个符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