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諧音來求吳敬梓的隱喻,是否可行?在周進、範進、王惠、荀玫四進士中,我們讀出“士子之中有使盡愚力者,有濫竽充數者,有一心獵取功名利祿者。到頭來,老的枉費心機,少的也跟的倒黴。”

  或許有人認爲這種方法,純屬臆測;如有巧合,亦非作者本意。

  吳敬梓塑像

  在儒林外史中,許多人物的姓名、字號,均有暗寓,前人已經指出。

  如虞博士,名育德,自果行。虞者,餘也,或自謙作“愚”。易經雲:“君子以果行育德。”顯見作者篤信君子之道,力行實踐。

  莊徵君,名尚志,字紹光,有“克紹祖志”之意。

  楊執中、權勿用二人,隱有“佯爲執中,權且勿用”,此二人皆熱中功名,卻又希冀清譽,假隱者之名以欺世,有懲俗勸戒之效。

  王德,字於據;王仁,字於仁。兩兄弟昧良心,枉顧親妹妹病重,收受賄款,同意妹夫立偏房爲繼室。等妹妹、妹夫相繼死亡,歹徒覬覦遺產,私下給予財物,因此棄未亡人而不顧。“據於德,依於仁”,纔是讀書人應有的行爲;作者有意嘲諷此二人“忘德、忘仁”。

  連環畫《嚴氏兄弟》

  另有卜誠、卜仁兄弟,也隱有“不誠不仁”之意。

  胡賴,此人誣告醫生藥死其兄,真胡鬧兼賴皮也。

  吳敬梓是否處處在玩諧音附會的文字遊戲呢?檢視一下熟悉的王冕故事。

  王冕確有其人,何以不據原事直書,或改其姓名以避諱?則王冕一名,有謂“王者之冕”,或反訓爲“無冕之王”,或轉意爲“王免、無王”之旨。

  說“王者之冕”,其與吳王(明太祖)論王之道,以仁義爲先,自能“載冕稱王”。反訓“無冕之王”,則無爲王之實,卻有王者仁義之心。若以諧音讀之,王冕“王免”,無須受君王箝制或得到嘉賞。其與吳王(無王)論談,而不應聘入官,正見其意。

  劉旦宅繪《王冕畫荷圖》

  試觀王冕周遭的人物:時仁知縣逢迎巴結,乃是“時人”,自以爲識“時”務者爲俊傑,其所以平步青雲,“時”也,命也;危素老臣驕傲自視,“危”國“危”己。你瞧,這些人的姓氏,可不是隨隨便便安上去的。

  再找西湖宴集分韻賦詩的一羣人,來探究竟。

  景本蕙,字蘭江,是個賣方巾(帽子)的人,到處給人“戴高帽”。“本”輕而利重,“惠”而不費,就能在地方推波助“瀾”,造成風尚。

  行醫爲業的趙潔,字雪齋,因大兒子中舉人,官員來拜見他,詩友奉承他,便躊躇滿志,不可一世,真是“遭”潔。

  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儒林外史》

  兩位專門批選科舉文章的衛體善、隨岑庵,“善於僞裝,隨人沈吟”,也混跡詩社。

  麻子支鍔,字劍峯,鹽商,冒戴讀書人的帽子,夜間飲酒鬧事,還自以爲是“李太白宮錦夜行”。他該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凹凹凸凸宛如“劍峯”峽谷的臉。

  鬍子浦玉方,字墨卿,生員,跟着酗酒夜遊,弄得一臉“墨”色。

  匡超人,名迥,原是個孝子,與常人“迥”異。可惜中舉之後,追尋功名,攀寅另娶。說他是“超人”,真是“超乎常人”。

  分析至此,則不論何姓,均有被吳敬梓調侃的機會。其實,于姓名、字號、特徵中隱喻人物行爲及習性,已存在古代講唱說書的型態裏,頗有增強聽衆注意力,並達成詼諧的效果。如一對進京趕考的朋友,名路遙與馬力,隱有“路遙知馬力”之旨。

  《儒林外史》郵票

  另一對貌合神離的朋友姚壽與戴命,共同追求女子祝曉幸,因而互鬥心機;此中便藏有“夭壽短命”、“真僥倖”等咒詛之語。

  章回小說繼承了講唱的傳統,文字中流露了這種“諧音影射”的技巧;吳敬梓寫此書時,也自然而然地運用了這種技巧,並且有所發展。

  如首回胖子的作官女婿送他鹿肉,乃食其“祿”也;第十二回,假名士集合“湖如鶯脰夕陽低”的鶯脰、西湖,都是大勢已去、福短如鳥頸的讀書人寫照。

  用心去讀《儒林外史》的地、物、名姓,是可以察覺作者不曾直述的象徵和比喻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