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不是太糟糕,但在詩歌發展史上,境況又確實很糟糕。

就我自己而言,一般不看當代詩,除了幾個名家的,倒不是因為沒有好詩,是因為不好的詩太多了,很難在不好的詩中發現好詩,於是想讀詩,就讀古典詩詞,百讀不厭,而當代詩,大多令人生厭。

因為是省作協會員,就有《揚子江》詩刊相贈,隨手翻翻,有段詩人介紹很有意思:朱英誕是二十世紀新詩創作量最大,創作時間跨度最長的詩人。從1928年到1983年,創作新詩3100多首,還有700首舊體新詩,中國新詩總系量列第三。但是,如此大詩人中文系出身的我卻不知,估計一般讀者中知道的也少。於此可見新詩的命運之一斑:海量數量,高質量太少太少,總體上讓人感覺新詩真沒看頭。

新詩與舊詩的一大區別,就是大多新詩一句接一句排起來,就成了散文,最多叫散文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詩,更不用說還多有怪詩。古詩詞一句接一句排下來,卻還是詩,而且還是純詩。事實上,因閱讀或版式的原因,古典詩詞經常散文化排列,但絲毫不影響它的詩性。然而,新詩若如此排列,詩則不像詩,成何體統?

悟空問答曾問莫言新詩如何。我想,他的新詩倒是可以回答新詩為何不受人的原因所在。


謝謝邀請。新詩是以廢除舊體詩形式上的束縛,主張白話俗語入詩,以表現詩人的真情實感為主要內容。因此,當時也稱新詩為"白話詩""白話韻文""國語的韻文"。新詩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外國詩歌較大的影響。這對新詩藝術方法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許多詩人在吸取中國古典詩歌、民歌和外國詩歌有益營養的基礎上,對新詩的表現方法和藝術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你所說的這首新詩,屬於散文詩。

沒有歸途的永恆——致敬戰士謝樵(原文)

我想,你會喜歡這條街的名字:

南順城。你的另一種人生,安居在南方,有用不盡的陽光,和美樂順。

走過南順城,中元節的風又在運載紙錢。它們,像是錯亂的詩句,絞結著一個個哀痛者,無力迴天的蒼涼。長長的街啊,原諒過一切生老病死的街,有沒有一堆火,今夜,是為你而燃。 活著的人,苟且著

白白得來的時日。

我們有愧,無法替你招魂,無法闖進那殘忍的時刻,為你清空無助與絕望。我們,只能沿著狹窄的阡徑,認真地走——露水清涼,你早已在那一頭安睡。 8月8日,立秋後的第一個早晨。秋天太薄,裝不下起死回生的可能;

秋天太高,我們仰酸了脖子,

也看不見你的青春,在那深邃的天穹上,甜蜜飛翔。 你重釋了一個數字:24。在它面前,所有的語言,充當了水與石頭的同謀,無用且無恥。而你,已將生命揉進烏蒙山河,

每一抹漪淪,都刻滿你的靈魂;

而你,已完成神聖的洗禮,靜靜地,向永恆深處游去。

之所以你覺得不懂、糟糕(大部分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或者說生活方式決定了的。

生活節湊快,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進行思考(還有作品背景的瞭解),新詩不像古體詩詞那樣朗朗上口,並且運用了很多的修辭手法,所以不太好理解也是正常的(白居易的詩就比其它詩人留傳的多,因為好懂)。

其二,現在有些讀過幾句「我輕輕的來,又輕輕的走」的人,剛學會了說話不打結巴,就以詩人自居,而且還能隨時隨地以任何題材「出口成詩」;還有一些在網路上自稱什麼體什麼體的開創者,嘩眾取寵引萬千網友嘲諷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詩(詩歌)的發展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以致於大眾現在認為改革開放後再無詩人、新詩很糟糕(認為門檻太低),而佩服能吟出古體詩詞的人(也許是較有文採的順口溜)。

以上所說,怕是會觸動一些同志的小闌尾,引起他們的各種不適。本人誠惶誠恐,歡迎交流!


我只是文學愛好者,現在獻醜解讀下這首詩。全詩如下:

沒有歸途的永恆

——致敬戰士謝樵

我想,你會喜歡這條街的名字:

南順城。

你的另一種人生,本該棲居南方,

用不盡陽光,吉祥安順。

走過南順城,夜風

勤懇地運載

漂泊的紙錢。

又是一年中元節,

這些錯亂的詩句,

絞結著一個個哀慟者,

無力迴天的蒼涼。

長長的街啊,原諒過一切生老病死的街,

有沒有一堆火,今夜,是為你而燃。

活著的人,苟且著

白白得來的時日。

我們有愧:如何替你招魂?

如何闖入那殘忍的時刻,

將你的無助與絕望剿碎?

我們,只好沿著狹窄的阡徑

認真地走——

露水清涼,你早已在那一頭安睡。

8月8日,立秋後的第一個早晨。

秋天太薄,裝不下起死回生的可能;

秋天太高,我們仰酸脖子,

也看不見你的青春

在深邃的天穹上,

甜美翱翔。

你重釋了一個數字:24。

在它面前,

所有的語言,充當了水與石頭的同謀,

無用且無恥。

而你,已將生命揉進烏蒙山河,

完成了神聖的洗禮,

靜靜地,向永恆深處游去。

(原載《邊疆文學》2014年第10期)

註: 謝樵:男,1990年5月出生,2008年12月入伍。福建省寧德市人,生前系雲南省公安邊防總隊醫院中醫科戰士。2014年8月4日13時,謝樵在昭通市魯甸縣「8.03」抗震救災地震救援中渡江營救受災羣眾時,在江中被山上滾落的石頭不幸擊中後捲入堰塞湖激流中犧牲,年僅24歲。

南順城:昭通市的一條街

中元節:現在城裡,許多人會在中元節之夜,在大街上燒紙祭奠去世的親人。

烏蒙山:烏蒙山在昭通境內。毛澤東有'烏蒙磅礴走泥丸'句就是指這個地方。

中元節之夜,作者路過南順城時,見人們燒紙紀念去世的親人,於是聯想到犧牲的英雄,因為英雄出生於南方,所以作者就臆想英雄應該喜歡這條有個'南'字的街道。作者感概,在24這個年齡,英雄本應該在家鄉享受'陽光','和美樂順',但是,英雄年紀輕輕就犧牲了。

接下來,作者寫道:'長長的街啊,原諒過一切生老病死的街,有沒有一堆火,今夜,是為你而燃。'這句之中,作者飽含感情,一句'長長的街啊,原諒過一切生老病死的街',讓人頓生蒼涼悠遠之情,作者感嘆,透過時空的長河,多少英雄犧牲後,有多少人在這中元節之夜,為英雄燃上一片紙呢?

本人水平有限,為了不誤導人,下面的就不亂解讀了。呵呵。


感謝邀請!

我認為不是古詩就典雅,更不是新詩就糟糕。這是一個偽命題。

我們都是讀著古詩成長起來的。古詩傳承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血脈和源遠流長的傳統靈魂。而新詩則開創了恣意灑脫,天馬行空,自由奔放的表現形式。

乾隆爺應該是寫古詩最多的人,但我們基本上對他作品沒有記憶。張宗昌也與時俱進,吆喝了不少的新詩,那只是留下了粗鄙流氣的笑談。

所以,任何形式的經典都值得銘記。


古詩的典雅細綿與新詩的奔放大膽,在表現上有明顯界度的要求,然愚下認為,無論那一種文字的表述體裁,都要你真實濃烈的澎湧出心底激情的靈魂綻放,把文字串成一束光芒,熱呼呼躍然紙上,讓自已欣慰,他人溫暖,故而只要你用心去寫,古也罷,新也罷,一樣的輝映情感,進步自已,謝謝朋友們鼓勵。


是的,相對古詩來說是糟糕。但這個不完全是體裁的問題。和人的關係更大一些。也就是作者。當今文學作者啊,往往不能醉心於創作,多少都分心追逐名利,對詩歌本身並不能從一而終的忠誠。所以就算有偶然靈光一閃,最終還是平庸之輩。另外,現代詩歌本身,相對於古詩在對仗對偶,意境韻律方面的美,都有所不及。過分的追求自由,也會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還有一個,現在社會相對平穩,制度合理。過往古是一些反映戰爭混亂啊,人不盡纔等很多題材缺少。也難以產生深刻的作品。當然,現代詩也有一些優秀的產品,例如偶然啊,再別康橋啊,雨巷等等。可是都是小眾情懷,離開偉大還差之甚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