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清代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諷刺小說大師吳敬梓於1701年出生於安徽全椒縣的一個名門望族家庭,字敏軒,號粒民,又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中,共出了六名進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父親去世後,吳家開始衰落。由於家族的影響,是敬梓從小就愛好文學,才識過人,對於保守僵化的八股制度表現出了與生俱來的厭惡,使得其家人瞠目。

早年間,吳敬梓也曾入學做了秀オ,而29歲時參加鄉試時,卻因為文章好而人太怪異落榜,周圍那些不學無術、胸無點墨的人,卻靠著關係和金錢得以高中。的確,吳敬梓因為從少年時代就沉浸在全椒故居藏有的「綺語」、「祕函」中,心靈早早地就從「四書五經」、八股文中解脫出來,他的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性格,加上擅長與人辯論的才華,使他在故鄉廣遭非議和妒忌。

後來,吳敬梓又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終究還是名落孫山。看透了世態炎涼的他,在乾隆初年雖然得到了巡撫舉薦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卻又藉口生病推辭掉了。

1733年吳敬樣移居南京,因為樂善好施,不懂持家,再加上憤世嫉俗以至於放浪形骸而大肆揮霍錢財,不到10年,就將遺產消耗一空,所以生活越來越窘迫,經常過著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僅靠阪賣文章和朋友的周濟為生。

然而性情豪爽的吳敬梓絲毫不以為苦,依然豪放曠達,率直真誠,追幕先賢,淡泊明志,以顏回式的態度笑對人生。平日裏他廣交文人學士,被四方的「文酒之士」推舉為盟主。雖然憎惡毀滅人性的封建禮教,但他還是重視秩序的力量,曾積極地倡導建立先賢祠,試圖弘揚知識分子的傳統道德精神以挽救世風。

作為一個社會「異類」,科舉並未成為吳敬梓對人生的 唯一追求,讀書生活更使他顯露出孤傲脫俗的叛逆個性。當家業敗落後,他受到一些衣冠楚楚的士人的冷眼相向和嘲弄,經歷了由富貴到貧賤的不尋常變故的吳敬梓也因此飽嘗世態炎涼,體察到士大夫階層的種種墮落與無恥,看清了封建王朝統治下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的污濁,瞭解了儒生的生活真相和精神狀態。

從40歲開始,吳敬梓懷著憤世嫉俗的情緒,耗費十年工夫寫下了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後世稱之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莫基之作。不僅如此,飽覽詩書的吳敬梓還著有詩文集《文木山房集》12卷和《詩說》7卷,無愧為一代文壇宗師。

——謝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