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一部很下飯的書。

我第一次接觸《儒林外史》,是在初中三年級。

初中三年級,寒假,大雪封村,我把老師佈置的寒假作業寫完了,也把從學校裏訂的《中學生閱讀》看完了,百無聊賴,到處借書。我有一個遠門的祖父,說是祖父,其實比我父親還小兩歲,只是輩分比較高,他讀過高中,是我們村識字最多的文化人,家裡藏有一些書。在他家裡,我借到一本《儒林外史選粹》。

既然是「選粹」,當然不是全本,不過今天看起來,那本書也收錄了《儒林外史》當中六成以上的內容。我記得我讀到了王冕放牛,讀到了範進中舉,讀到了馬二先生逛西湖,讀到了野羊塘將軍大戰……這些篇章都不連貫,故事也算不上扣人心絃,再加上很少有打鬥場面,本來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是很小的。只是那時候沒有別的書看,只能拿它打發時間。

寒假過完一半,快要過年的時候,我祖父去世了。出殯前的一個晚上,我父親和叔伯們忙著準備葬禮上欠缺的傢什,堂兄弟們都回家喫飯去了,剩我一個人守靈。我坐在棺材旁邊,就著長明燈的微光,翻開那本《儒林外史選粹》,繼續往下讀。就是這個晚上,我讀到莊徵君辭官歸來,投宿民家,撞見詐屍那一段情節:

到三更半後,只見那死屍漸漸動起來。莊徵君嚇了一跳,定睛細看,只見那手也動起來了,竟有一個坐起來的意思。莊徵君道:「這人活了!」忙去推那老爹,推了一會,總不得醒。莊徵君道:「年高人怎的這樣好睡!」便坐起來看那老爹時,見他口裡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已是死了。回頭看那老婦人,已站起來了,直著腿,白瞪著眼。原來不是活,是走了屍。

我小時候號稱膽大,但是讀到這裡,渾身汗毛仍然不由得直豎起來,趕緊合上書本,往懷裡一揣,連滾帶爬出了靈堂。我父親回來,問我為啥不守靈,我撒謊說:「餓了,出來找點兒喫的。」

後來讀高中,在語文老師那裡借到全本的《儒林外史》,直接翻到詐屍那段,仔仔細細重讀了一遍,不知道為什麼,已經完全沒有恐懼感了。

全本的《儒林外史》比「選粹」多出三分之一內容,更重要的是,前後情節是連貫的,從第二回「周進教書」到第五十四回「聘娘出家」,每個篇章都有勾連,適合從頭到尾再讀一遍。

事實上,我不是重讀了一遍,而是重讀了很多遍。我在高中階段開始讀《紅樓夢》,一口氣讀了十七遍,直到讀出了妊娠反應。可是讀《儒林外史》,無論讀多少遍都不會吐,甚至每次都能讀得食慾大振,非常非常想喫東西。

我認為,這本書最能激起食慾的情節有三處。

第一處,王冕給人家放牛,人家煮些醃魚臘肉給他,他不捨得喫,用荷葉打包帶回家,送給母親。

第二處,馬二先生仗義幫朋友,花光了積蓄,逛西湖時沒錢買喫的,在湖畔酒店裡瞧見透肥的羊肉、滾熱的蹄子、極大的饅頭,喉嚨裏咽唾沫。

第三處,匡超人做小生意侍奉雙親,白天殺豬賣豆腐,晚上等病牀上的父親睡安穩了,掏出馬二先生送給他的書,輕聲念文章。生意做得好時,在集上買些雞鴨魚肉,為父親改善生活。

無論按照古代的道德,還是根據現代的標準,孝順和仗義都是極好的品質,而王冕、馬二和匡超人在當時都是窮人,窮人的孝義尤其不易。我年輕時看武俠小說,會忍不住將自己代入進去,把自己當成主人公,歷經磨難,終成高手;看《儒林外史》也是這樣,也會忍不住代入進去,將自己當成王冕、馬二、匡超人。我能感覺到他們的飢餓,所以我也跟著餓,中午去食堂打飯,本來喫三個饅頭就飽了,因為看《儒林外史》,結果喫了四個。

我讀書不算多,評判好書的標準也比較俗氣。在我心目中,好書分為兩種,一種讓人想喝酒,一種讓人想喫飯。《水滸傳》屬於讓人想喝酒的好書,《儒林外史》屬於讓人想喫飯的好書。好的詩歌也是如此,李白的詩讓人想喝酒,杜甫的詩讓人想喫飯。有些詩,有些小說,讀者極多,銷量極大,但我不喜歡,因為它們既勾不起酒癮,也勾不起食慾,看了只想吐。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是安徽人,我初中讀「選粹」的時候,高中讀全本的時候,對他並不瞭解。但是前年為袁枚《隨園食單》做注評,研究那些跟袁枚有交集的清代作家,才對吳敬梓有一點點瞭解。

吳敬梓比袁枚大十五歲,兩人中年以後都住在南京,可能因為性格和人品的差異,從來沒有直接來往。如果非要說有來往,那也是間接的:袁枚當過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座上客,吳敬梓也當過。袁枚在盧見曾府上喫過飯,回家大書特書,將在盧府見到的所有美食都寫進了《隨園食單》;吳敬梓旅居揚州時,也曾受盧見曾款待,但他不屑張揚,後來他死在揚州,還是盧見曾派人把他的遺體送回南京的。

袁枚出身師爺家庭,天資聰明,精打細算,既有很高的文采,也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他通過做官、貪污、打秋風、跟鹽商合夥做生意、為達官顯貴寫墓誌銘,將小小家業不斷做大,靠一人之力養活了龐大的親戚網路。

吳敬梓出身官宦世家,少年豪富,中年敗落,隱居南京,與一幫同樣不屑於鑽營的文朋詩友過著窮苦日子,一邊種菜,一邊寫他的《儒林外史》。但他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的清高而不顧家人死活的迂腐之士,他把兒子當成知心朋友來看待,自己反對走科舉道路,卻把兒子培養成了一個頗有操守的文職官員,一個精通數學的學術幹部。

讓我選一個古人當朋友的話,我會把袁枚一腳踢開,只選吳敬梓。

(吳敬梓的兒子吳烺後來成了一個數學家)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古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也是古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識分子生活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諷刺了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氣。

《儒林外史》全書充滿了諷刺的味道。例如範進中舉後,居然歡喜的發瘋了,接連說道,「噫!好了!我中了!」,直到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個嘴巴打將過去」,他才清醒。還有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周進,他在屢次應試不中的情況下,去參觀貢院,竟然用頭撞擊號板嚎啕大哭。他的哭一如範進發瘋的笑,都十分傳神的表現出封建社會的學子文人們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

周進是一個皓首窮經,蹉跎一生的老童生,只知道死讀書,別無是處。六十多歲還只是一個童生,從未進過學,進貢院便嚎哭不止甚至昏死過去,眾人見他可憐便出錢給他捐了一個監生資格才得以中舉,以後又中了進士。他窮盡半生只為了能夠高中,為了揚名立萬,為了功成名就,我們可以從周進高中前後的生活條件和人際交往情況的對比中看出他的功成名就的生活是怎樣的。

當然,《儒林外史》中還提到了諸如杜少卿、莊紹光、遲衡山等擁有真才實學,卻不慕功名富貴,淡泊名利,視金錢地位如糞土的瀟灑名士。而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也不過把他們都看作是不上進之人,也根本得不到社會的尊重。

《儒林外史》除了塑造知識分子以外,還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比如大家閨秀、村頭民婦,她們的形象也是圍繞著「功名富貴」展開,如才華橫溢的八股才女、迷戀於做官太太的女性形象、節婦、烈女形象等等。通過描寫這些人物形象,作者表達其對於權勢漂浮的世風、利益充斥的人心之否定與嘲諷。

魯迅先生說:「這分明是事實,而且是很廣泛的事實,但我們皆謂之諷刺。」


《儒林外史》在題材、體制、諷刺藝術和社會思想及女性觀念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創舉。全書以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真儒名賢理想文士和四大奇人為主的人物羣落描寫百年間世情。

中國古代小說從志人志怪起源,內容多是傳奇型的,直到《金瓶梅》作為世情小說的開端,才開始以生活中平凡人為主角,描寫世俗生活;而直接描寫當世、身邊,並且是以吳敬梓自身經歷和身邊人物為原型創作,《儒林外史》為首創。

魯迅評價《儒林外史》:「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雲長篇,頗同短制」。《儒林外史》的羣像人物、展覽手法,變傳統古代小說中的線性扁平敘事為立體敘事,還改變了說書人模式,採用了第三人稱隱身的客觀觀察敘述視角,使讀者直接與人物和劇情見面都是獨創,也是使小說越來越文人化、案頭化。

(範進中舉漫畫)

無一貶詞而通過對比情偽畢露的《儒林外史》首開悲喜交融的諷刺美學風格。不同於傳統小說「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困者終於亨」的大團圓結局,儒林外史敢於使「真儒名賢」理想破滅,通過揭露真實而達到諷刺的效果,「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

此外,《儒林外史》對於女性提出了全新的觀念,沈瓊枝被富商騙娶,隨後卷財逃出流落金陵賣字為生,受世人詬病,杜少卿卻稱其視鹽商錢財為土芥,

可敬極了。主張男女平等,妻子不育,別人勸他娶妾,他卻稱「今雖老而醜,我固見其卻姣而好」,不禁讓人想起杜拉斯小說裏「比起你年輕時的美麗,我更愛你現在飽受摧殘的容顏」,大膽前衛的女性觀念也屬獨創罕有。

(沈瓊枝)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清吳敬梓作。全書由許多彼此獨立的傳遞勾聯而成。它以整個封建社會為批判對象,以不同類型的封建知識分子為中心,通過對他們生活和心靈的描繪與剖析,勾畫出一羣「儒林」的醜惡形象。其間,有六十而未見進學,但見貢院號板便一頭撞去,並滿地哭滾的周進;也有在鬍鬚花白之年,僥倖中舉後驚瘋失態的範進;有雖為「莊戶人家」出身,但在考取秀才後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的匡超人;也有借科舉功名獲取更大權勢,以魚肉百姓的豪紳地主嚴貢生,嚴監生兄弟及王惠,王仁,王德;有心地善良,但庸俗迂腐,始終以「舉業」求官為信條的馬二先生;也有虔誠於封建禮教,居然勸女兒為死去丈夫「殉節」的王玉輝。其他如假託無意功名富貴,實因科名蹭蹬而混跡於世的各色「斗方名士」,亦一一躍然於書中。小說無情揭露了這批精神空虛和精神墮落的知識分子的面貌,進而抨擊了戕害知識分子靈魂,使其道德淪喪的科舉制度;同時,又圍繞這羣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了諂媚逢迎,貪贓枉法的腐敗吏治以及地主,官僚,鹽商,賢士,衙役,書辦,卜醫,星相,惡棍,騙子,及至和尚,道士之間勾心鬥角,互相傾軋的社會風氣,表現了封建社會的極端腐朽和行將崩潰的趨勢。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諷刺藝術的最高峯,給後世譴責小說以直接影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