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蒲松齡。吳敬梓和蒲松齡能寫出傳世作品,卻於科舉一事上接連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考官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況且對於科舉的態度,兩人也不盡相同,一個72歲還在考,一個36歲已心灰意冷。

蒲松齡

蒲松齡,山東淄川人,1640年出生,彼時蒲家已經家道中落。蒲松齡熱衷功名,十九歲參加縣府考試,縣、府、道三試均為第一名,名動一時。

然而再去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卻屢次失利,一直到46歲才補為廩膳生,享受朝廷的膳食補貼。蒲松齡屢敗屢戰,一直考到72歲,才補為歲貢,保送至國子監就讀。

吳敬梓

吳敬梓,安徽全椒縣人,1701年出生,吳家為科舉世家,累代公卿。吳敬梓讀書刻苦,過目不忘,一心要在科舉上取得功名。18歲進學成為秀才。

然而此後參加鄉試,也是考了好幾次都沒有中舉。1736年,安徽巡撫舉薦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吳敬梓完成了學、撫、督三院考試。卻在廷試前夕「消渴症」加劇,錯過了廷試。自此,吳敬梓再也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科考。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兩人沒有中舉的原因。

科舉錄取比例很低

科舉制度是為了選拔人才,這是普通人入仕唯一可行的途經,多少人擠破腦袋想考中進士做官光耀門楣,然而它的錄取比例卻很低,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一路走下來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止於秀才,更多的人連秀才都考不上。範進五十四歲才考上秀才,絕不是個例。

八股文的侷限

清朝的科舉制度是八股取士,以「四書五經」取題,有固定的格式,有字數限制,只能用古人的語氣,不能自由發揮。即便刻苦鑽研八股文也難免出錯。蒲松齡就有幾次因為「越幅」犯規而被黜。

涉獵太雜

蒲松齡和吳敬梓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八股文不需要博學,而更需要技巧。吳敬梓涉獵廣泛,詩、詞、歌、賦樣樣精通,然而這些不僅對八股文無益,反而有害。

脾氣太怪

但凡才氣過人的人難免狂傲一些,脾氣古怪一些,容易得罪人,吳敬梓幾番科舉失利,在酒後失言,曾得罪了學道,學道的賞識也算是科舉很重要的一環。

考官水平

很多考生不是文章寫的不好,很有可能是考官不能識別好文章,這裡還是拿範進來說事,範進考秀才時的文章,周進看了三遍才懂,第一遍覺得這是寫的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第二遍覺得寫的有點意思,第三遍才覺得文章是真的好。

倘若不是周進自己科舉辛苦所以準備仔仔細細看文章,倘若不是那一刻沒有別的學子交卷,周進無事可做纔看了三遍範進的文章,那麼,範進會再一次落選。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考中秀才。

它事分心

蒲松齡家境貧寒,要麼做幕僚,要麼做家塾,在這期間他還致力於《聊齋志異》的創作和修改增刪,這些都用去了大量的時間。

吳敬梓十三歲喪母,十八歲喪父,二十三歲喪嗣父,連番打擊讓吳敬梓心力交瘁,況且嗣父死後,他和族人又陷入十幾年的「家產爭奪戰」。後來,身心俱疲的吳敬梓帶著妻子搬到了生父生活過的南京,在秦淮河畔住了下來。

官場的黑暗,科舉的弊端,博學鴻詞的目的都讓吳敬梓對科舉產生了厭倦,36歲之後再不肯參加任何形式的科舉考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