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法则叫「允许孩子犯错和受挫」,没有很好地表明本节的主要问题,所以,换为「父母停止过度干预」更合适。

我们来看看以下场景,你是不是经常在做:

孩子吃完零食,要跑出去玩,你就从孩子手上接过他的剩余零食和食物袋;五六岁的孩子上学忘了带书,你就风风火火送过去;孩子不能按时写作业,你就每次都提醒......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特点:你替孩子做了他们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或者替他们做了他们可以学著做的事情,这就是「过度干预」。

这种过度干预,虽然在短期能是有效的,能迅速解决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非常有害,因为这让孩子失去了学习自我负责的机会和操练生活技能的机会,并让孩子产生对父母的依赖,孩子在将来会为此付出代价。

这种过度干预还会带来另一些危害:引发亲子关系紧张,比如,经常提醒孩子作业,孩子就会养成拖延和抗拒习惯,亲子矛盾就开始了;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因为自尊和自信往往与自己的能力紧密相连,新技能会增强自信。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当你替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思考:

1.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孩子有没有能力独立完成?

3.如果我不替孩子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父母该怎么改正呢?

比如,停止提醒孩子做作业这件事,可以跟孩子这么谈:

我每天晚上都提醒你做作业,我认为,你应该自己按时做作业(无罪推定),

所以,我不再提醒你了(严正的警告),

如果你没做,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律)。

如果你总不做作业,肯定会影响成绩,老师惩罚(预先交代后果)。

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帮你(安全感)。

杜绝「过度干预」关键是要防微杜渐,父母要警惕日常小事,这些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训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