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读过地经典世界文学名著,大多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说《老人与海》、《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茶花女》、《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等等。这些书,之所以能被称作世界经典文学名著,自然是各有各的妙处。其中我比较喜欢《哈姆雷特》。

1、《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了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夺王位、强娶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王子哈姆雷特向叔叔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一书中复杂的人物性格、深刻的悲剧意义、丰富的艺术手法都彰显著这本书的成功。

2、《哈姆雷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书中主角——哈姆雷特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他有复仇的决心却又在一次次的犹疑中错失机会。可以说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不管是复仇还是处理母亲的事情,都能体现他矛盾的心理。当然,身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哈姆雷特充满著人文主义色彩,他的思想行为都充斥著人文主义思想到了最后,他为父复仇的目的已经上升成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复仇。在复仇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新兴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冲突。虽然他也优柔寡断过、矛盾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战斗,纵使最后身死,但其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3、《哈姆雷特》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主义的传播以及新兴阶级的兴起,但我们也能明确地感受到他们的弱小与不成熟,同时被他们在困境中选择斗争的精神所感动。哈姆雷特的弱点恰恰反映了当时新兴力量的不足——他们看不上一般人民群众、脱离群众,并且他们心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促使他们放弃暴力手段,这些都是哈姆雷特甚至是那些人文主义者失败的重要原因。《哈姆雷特》一书向我们说明了:哈姆雷特的失败,不仅仅有他自身的原因,也包含著时代的因素,哈姆雷特的悲剧也是那些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谢邀。但悲惨的是我对世界文学名著的修读仅限于小学中学时段,大学期间拥有海量的资源却因个人的懒散很少再去深造,现在想来很是懊悔,但是呢,很少不代表没有。我要说的是《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作品,内容我就不介绍了,看过的不用我说,没看的说了也不好,自行体会。我想说,宗教有很多思想,复活便是一个。基督教信仰的耶稣,便是典型的复活案例。我们生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或者民族,有时候很难体会到他们那些人,明明用科学已经证明的不存在的事情,却一直在信仰,不在乎你信不信。而也正是这些信仰,在法律法规有漏洞可走道德无底线可拦的现在,让他们活而有律,让我羡慕不已。

如果你感觉这个世界万恶,却无处安身时,你便可以读读它,感受一下信仰此时,痛苦在信仰前如何变成另一种感受


飘,乱世佳人

将一种执爱写的淋漓尽致,与现在社会所谓的爱情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即沟通问题。

怎么来形容思嘉的一生呢?可怜?可悲?可叹?

战前:虚荣心模糊了爱情观,亲手缝制了一套美轮美奂的虚幻的华衣,给恰时出现的艾希礼穿上,无论适合与否,偏执的幻想艾希礼是爱她的

战时:宁可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都不会牺牲她对艾希礼那梦幻般的执恋,固执的幻想艾希礼是爱她的

战后:媚兰死了,思嘉的幻想破灭,难以置信,艾希礼从来都不爱她

令人唏嘘的并不是思嘉对艾希礼那梦般的执恋,而是瑞德,一个男人,对思嘉,一个女人的最高级的爱。也许,在战前,瑞德的出现绝非偶然,命运让他们相遇,瑞德的爱其实早就渗透在了思嘉的点滴生活中,不管以何种方式,只是思嘉一直追求艾希礼那梦般虚无缥缈的美好的爱恋,将瑞德在爱里的所有精气都消耗殆尽,而媚兰的死对思嘉才是醍醐灌顶,将那梦般华衣撕开后,原来,艾希礼是那么一个平庸的至始至终都不敢承认自己内心深处从没有爱过思嘉的根本不值得自己那般执爱的一个人。经历过三次婚姻的思嘉,再回首时,全是瑞德。她终于看到那个她灵魂根柢期盼已久的温暖港湾——瑞德,可时不待人,那个曾经对她百般揶揄,为她的虚荣门面买单的人已经不在了。思嘉的心活了,而瑞德的心却死了,果真是众里寻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思嘉与艾希礼缺少沟通导致思嘉用大半生来幻想艾希礼是爱她的,瑞德与思嘉缺少沟通导致思嘉始终认为瑞德不爱她,而思嘉纯粹是虚荣心主导了她的人生,更看不清自己的内心。

种种的不沟通使得彼此错过,错过的使然是过错,终究是错过。在爱情里,需要的不仅仅是信任,更重要的是沟通,毕竟,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所以,无论什么,都说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