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能好好照顾自己孩子的父母根本不配生孩子,每一个出生的孩子都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长大后所能回忆的也只有暴力、虐待、殴打、侮辱、被铁链锁、被水管浇、被皮带抽、像活在地狱里一样遭受折磨。」——《何以为家》

影片用非常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贫民窟中的黎巴嫩儿童的故事。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

这是怎样一个踽踽独行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经历会让他怨恨父母生下自己呢?

影片的男主赞恩出生在黎巴嫩的一个贫民窟里,是个12岁的男孩,他们的父母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却依然不停生育,导致家里小孩扎堆,一家人挤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赞恩是家中长子,聪明、早熟,看上去还非常瘦小的身体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压。

赞恩与其他孩子也确实有所不同,除了更聪明、更早熟之外,他还拥有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惜命运却一次又一次将他击倒。

11岁的妹妹被父母强行出嫁换取财物,他愤然离家出走,却住无所居、食无所物;好不容易被拉希尔收留,可同样命运悲惨的她却因为移民者的身份被困住、只留给他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但他依然拼尽全力,保护身边一切,用他能想到的所有方法试图生存下去。

也许是因为这个叙利亚男孩演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原因,我能真切感受到他的痛苦与疲惫,黎巴嫩的生活现状也触目惊心。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兄弟的陪伴,再加上不和谐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因为出生而卑微。甚至于繁衍生息变成了一种原罪,贩卖亲身骨肉都变成一种慈悲。

赞恩再次回到家中时,被嫁他人妹妹却已死亡,他不能接受,持刀伤了害死妹妹的混蛋。被捕入狱之后,他终于决定向法官起诉自己的父母......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生了我」,「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父母,别再生了」

人不能穷的只会生孩子,为人父母,只生不养,还不如不生。你并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只会让他(她)更早的体会社会的艰苦和人心,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罢啦,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其实是多么残酷的一句现实。

结尾赞恩把婴儿交给男人,才明白自己谁都保护不了。他就站在破败的街角,仿佛人生走到尽头。电影里最后一幕的笑是电影里唯一的一次笑,最后的笑,之于我们大众,本应平凡不过;之于这部影片,却是格格不入。

影片对家庭、社会提出了种种设问,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又谈何容易。影片直译名为迦百农,「迦百农」是《圣经》中耶稣传道的地方,应该也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传递一丝丝的希望吧。


青春题材的作品早已看过许多,不是打胎就是打架,反正总是离不开混乱和爱情。

但有一种混乱,你肯定没见过!是将精神分裂与校园爱情共同融入一部作品中。

要知道,爱情片想要做好,就必须有大的沟壑,也就是最强烈的阻碍。

例如,经典的《泰坦尼克》,它的沟壑就是沉船和死亡。

所以,今天要介绍的一部电影,你们也就明白它的沟壑是什么了——男主的精神分裂。

亚当是一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的高中生,他也因此被迫离开了现在的学校,来到一所离家较远的天主学校继续他的学业。

刚到这里,他就遇上了一位行事雷厉风行的女生,玛雅。

插句话:亚当?玛雅?听听这两人的名字,不觉得很搭吗?

玛雅是学校里的优等生,但她做著一份不太光彩的事业。

也就是帮助其他学生做作业,考试,作弊等一系列有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工作。

这也是比较俗套的桥段了。学霸不好好专注学习,干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好事,会说明一个道理:学霸穷。

不过,亚当并不知道,他还故意问对方「为什么你学习那么好,还来做这种事啊?」

对方的回答毫无疑问的是「我喜欢普渡众生。」

额,可能是他电影看的少吧!

总之,Ta两在一起了。怎么在一起的?你往下看,说不定还能学会怎么追学霸的技巧叻。

首先,他学习差啊,就向妈妈建议自己找个补课老师。

也就给了自己一个接近学霸的理由,你不是喜欢普渡众生吗?多我一个也还能多积德行善。

其次,重点来了。可能会劝退一帮人,不过你们也要结合自己的实力,来选择。

因为他会做饭,而且还是巨会做,这项技能可谓是赢得对方好感的大招啊,学霸果然逐步沦陷。

最后就是带她看一场浪漫的电影啦!不过是两人都喜欢的那种,在高潮部分偷偷地拉住她的手。

慢慢看向她,注视她的眼睛,轻轻地亲吻她,然后就大功告成。

亚当和玛雅在一起了。

顺便说一下,这是副线故事,也就是故事A。

一般好的电影会有两个故事,一个内在,一个外在。

故事B呢就是亚当内心的挣扎,与病魔的斗争。

这是一条他必须自己抗争的路,只要自己强大才能摆脱困境。

事实证明,最后他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疾病,也得到了美好的爱情。

所以,AB故事最终走向一个结局——欢喜结局。

其实,该片还讲述了亲情,就是家人的陪伴和煎熬。尽管亚当的镜头很多,但我们还是能从侧面看出。

当一个家庭里有类似亚当的人存在时,折磨和考验是双方的。

所以我们才要更加体谅那些有难的人,而不是像亚当之前的校友们一样,对他实施校园暴力。

其实,这算是我看过比较好看,新颖的校园爱情作品,那不比那些就知道打胎和打架的强多了嘛!

记住电影的名字是《浴墙上的字》,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标题,电影里有答案。


狗十三


只推荐一部的话,当然是《美丽人生》啦!


电影和音乐,是我们常用来叙说自己的「故事」,深入灵魂深处,来表达我们的情绪。

分享一部由音乐开启的爱尔兰电影《Once》,中文译名《曾经》,是约翰·卡尼导演的。他把自己的「故事」用比较「粗糙」的拍摄手法用音乐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

十分值得大家一看。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灵魂,里面的大部分的歌曲,都是男主自己创作的。

这部电影,由于团队对音乐创作的执著和利用音乐来表达故事恰到好处,一举摘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为什么《Once》在观众心中有著很高的评价?

因为它本身的真实性和有著扣人心弦,撩拨众人的故事:

故事是说一个在柏林街头的卖唱的男孩,通过歌喉来倾诉心声。一天,一位卖花女听出了男孩歌声里的「故事」,他们开始有著深入的交谈,了解了彼此的「故事」,发现他们对音乐都有著狂热的热爱,让两人对生活始终饱含热请和信心,渐渐的彼此情愫暗生。在一次合奏中,他们发现彼此有著惊人的默契,合作完成了一首歌曲。后来他们找到了同伴组成了一只乐队去录制一张专辑,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成功的完成了这部专辑。此时,男孩和女孩也产生了超越友情的情愫,但最终两人并没有在一起,各自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之中。

整部电影叙说的故事很简单,没有「温暖」的鸡汤,深奥的「哲学」,相比现在大部分电影,它或许平静了些,简单了些,少了些起伏和冲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充分表达了一个恒古以来一直长存的话题:爱而不得

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可能是许多人某一时刻,乃至是一生的遗憾。影片中女孩用了男孩听不懂的捷克语表达自己的爱意,说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但之后还是选择了离开。看到此刻看到这里,我们替他们惋惜,感到悲伤,但何尝不是在惋惜自己呢。在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看《Once》,也是在看自己。

这是最真实的结果,同时可能也是最好的结果。

最后,再说个很有意思的点:影片男女主没有名字,在影片结束后的演员表也只是用「guy」和「girl」替代的。

《Once》,告诉我们,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得不到的,珍惜相遇;属于自己的,珍惜拥有;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