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新手任务、连续签到奖励,等等。


1. 心理测试类H5

对于心理测试,大家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评论,一边吐槽这个东西其实不准,或者说这种类似的测试已经被做烂了等等,一边又忍不住去玩这样的一个游戏。它本身的参与感与互动性都非常强。而且他给你提供的测试结果,通常来说是根据你的反馈给出的,所以会有很强的专属感,让你觉得自己很特殊。

人的大脑很喜欢活动,喜欢做出一些决策。当你做了某些决策,得到正面的反馈时,你会非常开心。经过一系列有意义的选择——所谓的「经过思考之后做出的那些决定」之后,你会觉得这件事很好玩。

2. 人力管理系统

举一个盛大的例子。这家游戏公司为自己的员工在盛大的职业发展规划做了一个成就体系。你做什么对应的行为,就会获得相应的经验值。比如参加一个项目,或者参与一些公司的日常工作等等。当经验值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升职加薪。

其中有个细节:岗位经验值和项目经验值。岗位经验值就是员工平常只要时间累积下来,就一定能够得到的。但是项目经验是额外的。比如公司一整年会开6000多个项目,员工自己可以去主动参加这些项目,参与之后,就可以获得额外的经验值,晋升就会更快。它给予大家一个额外的动机,让大家更有动力去做事。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员工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现在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可以通过怎样的努力,能够获得职业生涯的进阶。

3. 《市长,安安,政见给窥吗?》问卷

这是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相关的例子,为的是提升年轻人的选举投票率。通过让人们填写问卷的形式,发现自己的政见可能与哪位候选人比较接近。通过回答问题这种游戏,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政治偏向,然后告诉用户,选择哪位候选人更加合适。这个活动当时在一个月内创造了40万人次的流量。

4. PulsePoint

这款APP要做的是把美国各个场所AED的心脏器,都定位出来。如果有心脏疾病的人,在外面突然发病,对病人而言,每一秒都相当关键。这个APP用游戏化的方式去动员想要参与的人,让人们组团队、积分,把每个场所的AED位置找出来,定位并拍照上传。这样一来,如果病人在商场晕倒,附近想要救我的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近的AED。

APP的回馈机制是:参与定位的用户,如果有人用到他找到的AED,他可以得到反馈「我又救了一个人」,一句感谢的话。


在看了这些例子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下,是什么驱使我们去玩游戏?它的核心在于调动你内心里某一种感觉。

我们列举了以下8种因素:

Meaning. 赋予你一种意义。比如蚂蚁森林,它背后被赋予了公益的意义,所以当你做这件事情时,你会觉得很有真实意义。

Accomplishment. 成就感。PBL(Points点数、Badges徽章、Leaderboards排行榜)的系统基本来自于这种感情的驱动。比如,当你完成了某个任务,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奖杯,然后升级。这就是为什么游戏里面最基础的元素是进度条,因为你必须要看到事情的进展如何,你才会觉得有成就感,才有动力继续做这件事情。

Empowerment. 赋予你自身一种良好的感觉,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比如乐高,你在组装的过程中,会让你觉得发挥了创造力,想反复想去做这件事情。

上面这三个属于较正面的因素。

Social influence. 你是出于某种社交驱动的原因才愿意加入这个游戏。就像农场偷菜,它本质是出于人们对社交的渴求,想要与他人互动。如果你只是一个人玩单机游戏,就很难维持粘性。

Ownership. 是收集狂会被调动的一个因素。

Scarcity. 稀缺性。比如,Facebook早期不是所有人都有许可权进入,用户必须被邀请才可以。当这个名额本身稀缺,人们就非常想要得到,一直在心里记住这件事情。

Avoidance. 避祸的心态。一个非常典型的心态就是FOMO(害怕错过任何一件事)。

Unpredictability. 不可预测性。非常典型地利用于赌博。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骰子掷出来是多少,所以你会一直好奇,注意力一直被抓在那个地方,没法跳脱这个环境。

但是,当我们希望在产品中加入「游戏化」手法时,应该去想如何强化这款产品原本的价值。

例如,加入「游戏化」成分之后,产品变得更好用、体验更好,又或者,

原本用户与此品牌没有太多交集和互动,但是通过这种好玩的方式,让品牌与用户产生一些连结,被用户记住。当达到「强化品牌价值」或「强化品牌连结」这些目标后,才会最终达到指标上升的效果。

更多知识点与行业观点,请关注:ARK创新咨询(微信搜索ARK创新咨询)。

编辑于 2018-11-30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知乎用户知乎用户

获得1次赞同: XXXXXXXXXXXXXXX来自XXX


获得1次赞同: XXXXXXXXXXXXXXX来自XXX


双十一类的购物节

买东西,凑单,领券,继续买,不断上瘾,浪费大量时间,最后买的东西远超需求。

双十一正式打响的前一个月,

各种商家就开始发各种活动、各种券,

为了最大程度利用这些活动规则,

以及把手里的津贴、优惠券都尽量用到极致,

我们不辞辛苦的各种凑单,想办法,

好不容易凑齐400,用了个优惠券,结果发现,

满600还有额外折扣,

于是又开始继续凑单,买买买,直到感觉把优惠都用干了,才带著满满的罪恶感睡觉。

像定金膨胀玩法、抢红包玩法、优惠券、

秒杀券、聚划算、购物津贴、战队玩法、点火炬玩法、ar小游戏、品牌优惠玩法。。。。

为了最大程度利用这些活动规则,

以及把手里的津贴、优惠券都尽量用到极致,

我们不辞辛苦的各种凑单,想办法,

好不容易凑齐400,用了个优惠券,结果发现,

满600还有额外折扣。

于是又开始继续凑单,买买买,直到感觉把优惠都用干了,才带著满满的罪恶感睡觉。

最开始的双十一,感觉有好多东西需要买买买,

还会去货比三家,哪家更便宜,售后服务更好,产品的功能、性能也会花很多时间去看。

现在的双十一,我更多的时间不是在比货,

而是在想要买什么?

我绞尽脑汁去想,也觉得我好像什么都不缺呀。

但是我一定要买点什么,才对得起双十一。

实际上,过了这么多年,我们的很多习惯都变了。

一个今日头条的app,

做的东西就是通过你的阅读习惯来给你推送你想要看的信息,这个东西叫做信息流,英文叫feed,中文也可以翻译成「喂」

我不用再主动的去寻找信息,查询,

因为有人给我「喂」,轻松方便又无脑。

目前的购物网站也习得其中的精髓。

通过阿里巴巴的「千人千面」技术

天猫会根据每个人的购买浏览记录为用户推荐商品。

于是整个网购的流程

「我需要-查找-比较-购买」

一部分变成了「被推送-点进去-购买」。

整个流程让我们更加「无脑」

比如最近想买个空气净化器,查找了一下,

下次打开天猫,就有各种推送的空气净化器,总有一个你喜欢。

于是本来你是要去买本书的,

结果看到了推送的空气净化器,觉得挺好看,

于是留存在天猫的时间比之前更多了,

本来不想买的东西也在一直的「提醒」之下,

不经意间的又买了。

而这种「喂」是会让人失去思考的过程,使得购物变成一个不断上瘾的游戏。

你以为游戏结束了,等等,还有返场,老乡别走啊!


极光单词?

words.qingclass.com

学英语打卡也很上瘾哦⊙?⊙!

越学越起劲,而且还有学费返现呢!

这是我最近玩的学习打卡,挺好用的,欢迎英语爱好者,可以看下哦!


支付宝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


比如某宝做的推广活动,让许多人在微博,朋友圈,甚至简讯轰炸,就像这样子,很容易上瘾


荒野行动


qq升级,哈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