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業內人士給個客觀的的評價。


1.首先得科普基礎知識,NASA不造火箭、不造發動機,NASA給馬斯克技術屬於地攤文學式忽悠了

NASA全稱是美國航空航天局,是政府機構,一般會以建項目並對項目進行招標,火箭和航天器都是中標乙方研發製造的,造火箭和發動機是是美國的一眾航天產業鏈企業例如波音、洛馬、ULA、內達華山脈、軌道科學、諾格、SpaceX、羅克韋爾、道格拉斯、火箭實驗室等。

例如NASA前年的貨運招標吸引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德雷珀(Draper)、深空系統(Deep Space Systems)、航天機器人技術(Astrobotic)、螢火蟲航天(Firefly Aerospace)、直覺機器(Intuitive Machines)、馬斯滕航天系統(Masten Space Systems)、月球捷運(Moon Express)和超越軌道(Orbit Beyond)等九家公司競標

例如今年NASA的登月項目第一階段招標中標的三家企業分別是Dynatics、藍色起源以及SpaceX.

換句話說,地攤文學把美國航天的全部精華歸結於NASA,再把這個幻想出來的美國航天集合給馬斯克轉移了運載火箭技術,結果最落後最簡單構型的煤油小火箭還三連炸,這裡發生了巨大的前後矛盾,一方面幻想美國航天集合為馬斯克所用,另一方面這個所用失敗連連 .....

最關鍵的是,SpaceX曾經發生過人間罕見的,向法院以招標不公平、不透明的原因起訴美國軍方.....

2.討論中國航天技術和SpaceX比較片面,因為SpaceX是私營商業公司,只對產生營收的項目感興趣,而中國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是一整軍用、民用、國家戰略探索的集合

換句話說,SpaceX專註於承接來自NASA的空間站貨運任務、承接來自於NASA的載人任務、承接來自於美國軍方的載荷任何、承接國際航天機構的商業載荷任務,自己為了擴大營收積極籌備的天地互聯星鏈項目。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甲方的需求馬斯克和SpaceX是不會在當下這個節點去探索月球、探索小行星、研發彈道導彈、研發反導系統、重型精密衛星研發等這類行為的,而這些中國航天都要去主動涉及。

3.在SpaceX專註的領域,不僅是我國航天,俄國、歐洲、美國其他航天企業和SpaceX的差距都在拉大,這沒什麼好掩飾的。

在過去美國航天運載火箭呈現三巨頭格局波音、ULA、諾格,後來SpaceX一路開掛成長晉陞為4S之局,現在又成為了美國坐二望一的航天企業。

站在SpaceX面前的只有ULA這個怪物了,這個從公司成立以來的近150次發射全部成功,包括探火發射都是100%成功率的成功航天企業。

波音的星際飛船載人飛船被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擊敗,久負盛名的俄羅斯聯盟號火箭和聯盟號飛船被SpaceX的獵鷹及龍飛船反殺,波音正在研發的土五之後大火箭SLS火箭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SpaceX的BFR火箭追趕,曾經的美國航天三巨頭諾格手中的歐米伽火箭因為難敵獵鷹火箭甚至面臨流產的境地,最近洛馬甚至召開公司大會重點討論了SpaceX憑藉星鏈衛星超級工廠的技術積累和全新平臺計劃進軍軍用衛星承包服務這一巨大威脅。

4.SpaceX超高速發展的原因有二:加班和互聯網CS研髮式迭代

加班不用多說,馬斯克旗下的企業包括特斯拉基本就是美國版「華為」,從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康奈爾、普渡等院校招收廉價優質的生源,然後"壓榨",得益於美元購買力雖然待遇在美國航天企業裡面只能算中等,但是核心人員還算穩定。

互聯網式迭代這個算是馬斯克創建兩家IT公司的經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SpaceX發射的獵鷹火箭沒有一枚是一樣的,就像是程序員打生產環境的War包,每次都有迭代改進的內容。而傳統航天企業傾向於,火箭定型就定型了,產線標準和生產設計都凍結。

SpaceX還是具有學習借鑒的地方的,雖然SpaceX擁有美國航天人才儲備及工業鏈的支持,但是美國其他航天企業也可以招美國理工院校的學生、美國高精尖工業產品,多達十幾家航天企業最終讓SpaceX發展到這種程度,從控制變數法來說SpaceX算是很成功的了,甚至美國航天企業掌握入軌級火箭回收技術的也僅有SpaceX一家。


國家航天有個困境,摔不起。

不摔技術無法增長,摔了又有人說浪費國家資金。

根本困境是沒錢賺,這個各國都一德行。

現在的航天還處在鄭和下西洋階段,看的熱鬧實際上賠本賺吆喝。啥時候發現新大陸可以殖民了,可以有收益了那航天就真大發展了。


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真是神魔亂舞,尤其一連串字母的那個答主。

開口就是曲率引擎和可控核聚變,我尋思這兩玩意兒到現在有影子嗎?那口氣,比旱廁都大。除了這兩玩意兒別的都不屑一顧。真是連爬都不會就想著飛。

我尋思現階段除了化學燃料我們人類還能用啥?核裂變?那麼一大堆配套設施你全搬到火箭飛船上去?目前核裂變發電可是燒開水哦!沒用相應的引擎推不推得動還是個問題。

退一萬步講,航天可不僅僅只有能源和動力。機體材料,飛行經驗,內置儀器等相關技術都是需要時間積累纔能有所突破的。就我們科技水平,給你前兩個技術你也不一定用的好。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工程還發展了那麼多年呢。最初的汽車跑得可比馬車慢。

現階段我們人類最重要的是走出去,太空中那麼多資源,太陽能不提,最近的木星有燃料,小行星帶有礦產,月球和火星是中轉站,從那裡起飛不比你從地球起飛容易?

有人說哎呀星際航行時間太長了。我尋思太陽系你還沒逛明白呢就想著星際了?

而且真的長嗎?從地球到火星要半年,來往一年。聽起來很慢,可諸君別忘了遠洋航行打個來回也得大半年。這還是現代貨輪,帆船更久。我們不過是從航海變成航天。

隨著引擎技術的再發展,來往的時間會在一年這個緯度上再縮短,半年,三個月,一個月……

走出去纔有未來。

說起來我這篇回答跟問題一毛錢關係沒有,我只是看不慣一連串字母那位答主醜惡無知的嘴臉。

逼乎很多科幻愛好者,逢航空航天必談曲率引擎和可控核聚變(有了叉叉就怎麼怎麼的),慢慢的不關注這一類的人也信了。彷彿它們纔是航天的基礎。

但我想說,還太早!

現在我們人類能用的,最實惠的還是化學燃料。一個比地球還大的燃料庫還不夠你們造的嗎?


雖然我也是SpaceX愛好者,但是我清楚Spaceax的實力。

在2018年前,SpaceX與中國航天不是一個級別的。SpaceX厲害的是火箭領域,畢竟這只是家太空運輸公司。

所以我就只能運載火箭方面進行比較:發動機是火箭的根本,但是直到現在,SpaceX依舊只有一款發動機在服役:梅林。反觀我們中國,各種型號的發動機,涉及各種循環方式(簡單理解發動機工作原理),各種燃料,可以說是很全面的。

在2016年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是「長徵三號」乙型,但是也只有11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低於SpaceX的「獵鷹9號」。所以在5年前,我們在運載火箭方面是遜色於SpaceX的。

不過從2016年開始,情況就變了:2016年中國「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在運載能力方面「獵鷹9號」還是優於「長徵七號」。有意思的是發動機方面,那時候的梅林發動機都還沒有80噸推力,長徵七號所使用的YF-100則是達到了120噸推力左右。並且YF-100所使用的循環方式,是先進於梅林發動機的。

同年年底「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飛,中國航天遠遠把SpaceX甩在了身後,25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直接世界第二。

而從2018年開始,情況又開始改變了:

先是2018年2月份「重型獵鷹」首飛,世人震驚於「重型獵鷹」火箭的性能。63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遠遠領先世界,之前最高的是28噸的「德爾塔重型」。27臺發動機產生的推力非常富餘,幾臺發動機壞了都影響不了成功,外行人以為缺點的構造恰恰是優點。並且還有可回收技術,這更是一大亮點。

2018年5月,SpaceaX推出「終極板獵鷹9號」,把「獵鷹9號」火箭和「梅林」發動機的性能發揮到了極致。舉個例子,委屈一下「長徵七號」了。兩款火箭同為3.35米直徑,長徵七號還裝配了四枚長助推器,不過運載能力只有13噸多。而獵鷹9號沒有助推器,還在回收情況下也有13噸多的運載能力,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梅林」發動機也從曾經的醜小鴨成長為了白天鵝,最新版幾百斤的重量卻能產生近百噸推力,一舉拿下液體火箭推重比最高的頭銜。得益於梅林發動機的優秀,獵鷹9號也一舉拿下幹質比最高的運載火箭。

可以看出,SpaceX是有點東西的。

但是從技術上講,「重型獵鷹」並沒有多大的創新。僅是把三枚一級運載火箭連在一起,形成CBC的火箭構形,火箭也還是那個火箭。但是人家那63噸的運載能力擺在那,這是不能抹殺的。

而我國也有類似的運載火箭:921,與「重型獵鷹」一樣捆綁多臺火箭發動機,這款火箭使用的發動機的是YF-100,會用上21臺。性能上與「重型獵鷹」類似,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921火箭的概念早於「重型獵鷹」的,因此不能是我們是模仿的他們。

總簡言之,現在看來SpaceX是領先於我們,還有世界。「重型獵鷹」的運載能力可能明年會被NASA的「SLS」運載火箭所打破,但是不知道波音會不會又推。


我說句難聽的,某些空叉粉根本就不是航天愛好者,真正的航天愛好者不會將眼界只放在spaceX身上然後去踩其他一切。

我就問一句,你們這些滿口陰陽怪氣的,到底有幾個聽說過騰雲工程這個東西?

我估計看到這裡很多人要說這只是ppt是不是?

風動模型驗證成功的事情你們有幾個關注了?

發動機模態轉換飛行試車成功了你們有幾個人瞭解?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20_09_22_565922.shtml?

www.guancha.cn

關鍵的組合動力發動機試飛成功的事情你們有幾個人知道?

熱防護材料專利都申請了你們有一個知道麼?

哦對,你們怎麼可能知道呢?畢竟連之前那個「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發射成功你們都不關心,而那就是騰雲計劃的上面級部分。

把話挑明瞭說吧:

你們裝什麼航天愛好者呢


更正,騰雲計劃的一級用的是TRRE,不是RBCC,這個我記混了,不過TRRE的進展也很神速。

另外,最後那句話語氣可能有點沖,但我不打算改,原意是真正的航天愛好者不會只把眼光放在spaceX愛好者身上,更不會去用spaceX踩中國航天。航天本身是一條複雜的科技,TSTO也好,SSTO也好,可回收火箭也罷,本質上技術路線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