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不相关,我自己就是女的。鉴于对身边朋友的观察,发现女性被消费主义,羊群效应等情况影响更深,保守估计至少有六成左右都比较缺乏批判性思维吧,而男性群体在这方面的表现就要收敛很多。我在想是因为女性有某种先天性心理上「更容易」被煽动的特质,还是说社会更倾向于创造控制女性思维的话题。


除了消费主义这方面的对比,希望大家也能多提一些多元化的例子。比如说面对煽动性言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还有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


利益不相关,我自己就是男的。

男性其实也很容易被洗脑,比如说,是男人就应该买______。

这个空无论怎么填,都是一种洗脑。比如:买房、买车、买表……

男人从小就被这种思想灌输到大,你告诉他这些大可不必,他就该跟你急了。

其实男人的消费主义,羊群效应可比女人厉害多了。

你以为男人不爱买,其实他们只是没钱了。有钱的话,豪车不嫌多,名表换著戴。

最终你看到的结果就是,同样有100万,男的买了个车,买了个表,两次就花光了。

女的却拿他们买了10件衣服,20个包,30支唇膏,40张面膜……


并不是。

男生也一样容易被洗脑,只是环境对他们洗脑的内容不一样而已。男生被洗脑的内容多半是要努力,要上进,读书要考前三名,工作要努力挣钱,不然以后娶不到老婆只能去扫大街。只要有钱不怕找不到20出头的美少女……对男生的洗脑既上进,又功利。(好想做个男生啊)

大环境对女生的洗脑主要是外貌焦虑。从男女生知道爱美的年级起,电视剧、综艺、青春文学、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都在向你鼓吹一个观点——颜值就是正义,丑就是原罪。于是商家趁虚而入,大肆宣传衣服、裙子、包包、护肤品、化妆品、减肥药、医美、整形,给你画一个美丽的大饼,让你心甘情愿的掏钱。

对外貌的焦虑,是大部分掉进消费主义的真相。消费主义不会洗脑,真正洗脑的是我们生活的大环境。

从青春期起,作为女孩子,你要白,你要瘦,你要美,你要前凸后翘,不然同班同学就会编排一堆外号招呼你,这些外号包括不限于:恐龙、凤姐、青蛙、癞蛤蟆、黑子、非洲人、黑猪等等。

我高中时曾花半个月生活费去把头发拉直,因为当时班上男生给我取的外号叫「金毛狮王」,我头发天生卷毛永远梳不平,那帮男生就给我取了这么个外号。他们一边跟跟前后桌窃窃私语一边拿眼神觑著你,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窃笑。迫于这样的压力,我拿半个月的饭钱「高消费」了一把,吃了一个月清水煮白菜。

在外人眼里看来,果然女生就是容易被消费主义洗脑。

不过烫头并不是故事的结局。拉直了头发以后,「金毛狮王」的外号慢慢消失了,变成了「塌鼻子」——只要你长的不够美,那些恶意就不会消失。

相比之下,长得好看的女生,生活就友善多了。从高二起每月都有月考,要把教室腾出来做考场。每个人桌子都得挪,抽屉里满满的书都要重新找地方放,非常重,都是体力活。长得漂亮的女生只需要在教室后面坐好,自然有热心男生帮他们处理好一切。我们这些长得不好看的女生都是自己搬书搬桌子的。可能大家默认不好看的女生力气比较大吧!

我是90年人,中学的时候青春文学最初是《那小子真帅》,后来明晓溪、饶雪漫,再往后就是郭敬明。女主无一例外都是漂亮乖巧的,对丑女孩恶意最大的应该是郭敬明的《小时代》,四朵花里最胖的唐婉茹每每处于食物链最底端,专职负责被群嘲,没有美貌就不配拥有高光时刻。

高中还有一件特二逼的事,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坐我后桌的男生问我借钱,说是生活费没了要我借20块。看在该男长得不错的份上,我从仅有的30块生活费里拿了20块给他。当天中午,午休中间我出去上个厕所,看见那个男生临著奶茶和外面买的炒菜送给了另一个班的静静……静静是我小学同学,生得肤白貌美,基本很少在食堂吃饭,三餐都有人包圆。最后的最后,我借出去的20块钱也是没有还的。怎么说呢,馋人颜值终被颜值骗钱,这大概就是「颜丑税」吧!

我是到了大学才兼职攒钱开始变好看的。原本自身条件不差,167的个头,长年95斤,浓眉大眼,属于一眼看上去还行,越细看bug越多的那种(黑皮肤、塌鼻梁、方形脸)。打扮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普通的T恤牛仔裤就很精神,头发拉直两次以后就再也不卷了,化妆品是从我嫂子手里拿的免费玫琳凯。

中学时丑主要是家里穷,母亲在外打工,我爸一个月只给我300块,住校一顿饭5块,生活费连吃饭都不够,还要买学惯用品、资料书和生活用品,导致我整个中学时代都穿别人的旧衣服,大的大、小的小,颜色奇怪,加上一头卷毛、黑皮肤显得整个人脏脏的,塌鼻梁看上去有点弱智的亚子,能好看才有鬼。

离题了。

变好看之后,真的感觉全世界都友好多了。大一报名学生会,面试迟到了,学长在门口打量了一下,还是让我进去了。当时是一群人面试,我没有任何突出表现就成功了,一周后部门第一次开会,到场一看,好加活,录取的6个一水儿全是漂亮女生,其中我最丑(大雾)。

大学开学分课本也是个体力活。我们专业书比较多,而且是一次发完4年课本那种。同学们就在仓库门口把课本分好,自己搬回宿舍。于是生平第一次有男生帮我把书打包好搬到宿舍楼下,享受了一波传说中的「性别红利」。这TM算哪门子「性别红利」,分明是颜值红利好吧!

就连找工作也吃了颜值的红利。大学毕业以后顺利的进了一家私立中学。校招表现中规中矩,上班之后招我的语文组组长直接说,看你长得比较灵的样子……现在这份工作也是,当时我是面试文案,有点文字功底,但全无商业文案经验,按北京当时的行情5-6k的样子,我要了8k。上班第二周才知道真相,原来老板招我时正在做一个微信公众号,时不时需要自己拍点小清新照片作为公号配图,自家模特不花钱嘛!上班第二周被老板拉到公园拍产品图,暴露所有五官bug,脸平,鼻塌、方脸等。实物看著还行,一上镜就完蛋。无奈后来老板有找了2个好看的女孩纸,面试的时候专门拿手机对焦了一下,确认长得上镜才行。

还有,跟前男友算是一见钟情。要说没有颜值加持肯定是不可能的。

当你真实的享受到了「颜值红利」,就很难再回去了。你只会花更多钱去打扮自己,买更多的衣服包包化妆品,努力研究怎么变美。

在外人看来,果然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洗脑。

不过即使变好看了一些,这世界对女生颜值的恶意也不会消失。

周末素脸出门吃饭,被前男友说皮肤蜡黄,像黄脸婆。

明明是正常胸型,被前男友说下垂。你tm见过跟两个火山一样屹立不倒的胸啊?

正常的臀位靠下,被前男友说成屁股扁平,让我不要再穿修身的裤子了。我不知道看这个贴的男生,有多少知道,大部分东亚女生正常体型就是臀位靠下的,如果不穿高腰的衣服修饰,正常看上去就是上身偏长、下半身偏短的。那种欧美尤其是黑人里常见的长腿翘臀在东亚人里是千里挑一的。

以及体重飙到110斤后,日常被前男友嫌弃腰圆、腿粗、脸大等等。

可能是我心思敏感吧,尽管已经分手两年,还是很难从那种嫌弃的眼光里走出来。理性上知道要全盘接受自己、喜欢自己;美貌易逝,不需要太在意;客观上也清楚自己外貌还算可以,但潜意识还是自卑、焦虑。

分手之后给自己买了很多衣服包包化妆品,也开始研究医美了,钱自然没有少花。夏天是质地更好的T恤+高腰裤、衬衫+烟管裤,勒出好看的轮廓,春秋冬是各种长款风衣、针织衫、大衣、廓形羽绒服,把身体仔仔细细的包裹成一个好看的形状,并且日常必需化妆才出门。只是20出头的时候,衣服包包化妆品都是装饰、是玩具,而现在这些东西都变成了盔甲和面具,保护著衣服里住著的那个头发乱蓬蓬、又黑又瘦、胸部下垂、屁股扁平、腰圆腿粗的丑女孩。只有更好更有质感的衣服,才能把丑女孩和那些恶意挑剔的目光隔离开来。

在外人看来,果然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洗脑!

照片骗赞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斩钉截铁的告诉你,如果你认为女性容易被洗脑,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其实你才是真正被洗脑的一方。因为你轻易的相信了女性容易被洗脑这个定论。我来给认为女性容易被洗脑和煽动的人你聊一些东西吧。

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那是一个妥妥的重男轻女的时代,有著各种宣传男尊女卑的思想,古代百姓对此也深信不疑。那么问题来了,是因为古代百姓更容易被洗脑吗?或许古代百姓受教育的程度非常低,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蠢,某些言论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影响极其深远的原因不能单纯的定义为洗脑的成功。

古代是农耕社会,这就意味著家里的轻壮劳动力的多少决定家里的收入,同时决定了一个家庭武装自卫能力,这在当时可是非常重要的。而女性在那个时候嫁人就意味著自己家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养大后却成为了别人家劳动力。所以才有了彩礼这个东西平衡。而女性是可以生孩子的,要是生个男丁等于又增加了一个劳动力。同时男丁长大还可以继续娶妻生子,保持一个家族的良性循环。

所以说在那个时候生男孩真的是可以切切实实获得利益,而生女儿几乎无利可图,那点彩礼根本弥补不了。所以与其说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了古代百姓,不如说是那时候的社会环境需要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如此男尊女卑的时代,不也曾出现过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白草的情况!因为战乱,男的没法给家里当劳动力了,反倒是女儿嫁人能换点口粮。生男孩不如生女孩的利益大。

看明白了吗?老百姓,你甭管男女都很真实的,利益至上。能深信某种言论是因为确实有利可图,至少短期如此。正如我前面说的,战乱的时候即便是封建时期,重男轻女的思想都被抛之脑后。所以与其说女性更容易被煽动,你到不如说那部分人本来就那样,那些所谓的煽动言论只是迎合她们的需要而产生。甚至有些人犯了错可以用上我还不是被洗脑一时糊涂的借口。


人其实都是非常容易被洗脑的。女生被注意到可能是因为没人在乎男性有没有被洗过


谢邀,算是半个专业人员,进来怒答一发。

结论当然不是,答主还要附加给一个结论:只要你是人就一定会被洗脑。

人里面肯定包括男人,女人,还有不男不女的阴阳人啥的。

任何人都会被洗脑,只要手段用得好。

那到底会有多少种手段可以让人被洗脑呢?

一、信息茧房

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前有UC震惊部,后有无良标题党,左有田园女拳慕羊犬,右有公知精日带路党。

我们每天要接触的信息太多,大脑就会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

自今日头条、抖音的信息流式的推荐演算法开始,微信等其他APP跟进推波助澜;

各个互联网APP都在沿用信息流的这一套推荐机制。

推荐机制基于人们喜好的哪种内容之后,会一直推荐类似的内容。

这种推荐机制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所看到的一个有类似的观点与内容会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出现在你的时间线,并强化你的认知,让你产生这个世界就是你看到与想的那样。

这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让你深寂在自我的世界里,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

近期大火的69岁的马保国马掌门;

年轻人不讲武德,偷袭我69岁的老同志,劝你耗子尾汁这些经典语录成了当前快乐的源泉。

点击了一个之后,有更多马大师的快乐源泉以及各种再创作让大家沉浸在『耗子尾汁』中出不来。

经历过如此待遇的上一个差不多同龄人还要追溯到去年的六老师。

什么叫『国际巨星』啊? 战术后仰.jgp

点击过几次关于这几个人的相关消息,结果推荐的内容一二再再二三地出现了更多类似的消息强化你的认知;

人的大脑本来就有这样一种信息自我验证的机制,只会相信自己想关注与想了解的东西。

大脑便想尽一切办法搜集更多甚至强行解释某些不相关的信息对自己做进一步强化以及合理化的解释,最终达到被洗脑的状态。

夏虫不可语冰、坐井观天、疑邻盗斧、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这也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二、埋没个体

当人们全部聚集到一起时,很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从而成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群体的弊病,偏执、短视、易被煽动蛊惑、变化性极强等弱点显露无疑。

无数的个体偶然组成了群体,还可以称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怕就怕在有人刻意将个体组织成为群体。

人们的社会性决定了需要与周围的人打交道,并且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作为个体的人有著多样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是一切未知与可变因素的根源之一。

要达到控制个体的人,控制他们的想法、思想,让最不确定的个体为自己所用的最好办法就是埋没个体,形成群体。

个体与群体最大的区别是个体具有独立的思维与想法。

埋没个体就是要抹去独立,将个体推入群体之中,让群体的负面影响持续占据个体从而达到洗脑的目的。

埋没个体的方式就是将所有人当作机器人一般的对待,没有名字,没有另类,只用代号与编号识别,吃穿住行以及言谈举止都必须按要求按规定。

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N次的种族毁灭以及各种大屠杀的事件,作为个体的士兵或许没有那么冷血,但变成军队的时候就另当别论。

他们在长期埋没个体的氛围下,已经形成了天然地自主性行动反馈,成为了不是机器人的「机器人」。

好在现代的军队、学校、公司等这些极易埋没个体的场所也不再刻意地去打压个体和围追堵截。

而这些方式慢慢地更多地出现在了成功学的洗脑、保健品的课堂、传销的所谓团队氛围。

在这种氛围里面呆得时间长了,无论你是男是女,你甚至都可能会忘记了你是个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

三、创伤记忆

疼痛感是每个哺乳动物能存活至今的重要支持与保证,为什么?

那些不知道疼痛的估计早就流血而亡了。

身体除了疼痛之外,还会存在创伤记忆。

巴甫洛夫与狗的实验就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例子。

巴甫洛夫与狗的实验是让狗狗产生了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液的身体记忆;

不过如果反过来做这个实验也是成立的;

给一条狗狗很喜欢吃的食物,然后每当狗狗靠近想吃这个食物的时候都会被电击。

久而久之即使是吃食物不再会有电击,狗狗也只会蜷缩著不去碰那些近在眼前的食物。

电击狗狗的实验则是给狗狗的身体造成创伤记忆进而阻止了其本能行为。

因为痛疼难忍以及大脑的自我保护,在对目标群体进行多次创伤伤害,让受害人产生身体记忆后会变得丧失个性进而完全听命于人。

只要时间足够长或者力量对比悬殊,对方的创伤记忆一旦形成便可以轻松掌握并控制对方。

讲述美帝奴隶制时期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黑人管家不仅不替同为黑人的姜戈解围,反而站在白人主家这边一起追杀姜戈。

这一方式大多在被拐卖的女性及儿童、长期被霸凌的学生、被限制圈禁的奴隶等等这些群体中容易 体现。

他们几乎都完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几乎完全听命于他人。

即使被解救了,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但愿这种洗脑只发生在文学作品或电影之中。

四、药物与精神控制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诫说不要随便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或喝陌生人给的水。

那是因为我们经常听到各种能瞬间被人控制的「灵丹妙药」的传说。

是否有这种所谓的听话水,控制茶的什么鬼,答主到也没有考证。

到是听说某些麻豆以及各种带颜色的直播APP经常有剧情需要用的道具啥的。

但是通过某些其他的药物进而控制他人达到洗脑的程度这也是真实存在的。

冰毒、海洛因、尼古丁这类都属于带有药物成份且极其容易让人上瘾。

大脑对于各种能让人产生愉悦之感的事物都会有依赖性,尤其是遇到这种轻而易举便享受到极致的感官刺激,上瘾是必然之事。

答主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永不瞑目》中陆毅本是一名有可能未来成为法官的高材生,最终被算计而染上毒瘾被控制难以自拔。

洗脑最心狠手辣的境界便是让被控制人染上毒瘾进而听命于自己。

这跟许多武侠电视剧中的给主角下毒,如果不听话就不给解药的方法类似。

明星与娱乐区是吸毒重灾区,因为他们获得了非常多物质上的愉悦刺激后已习以为常。

答主听说毒品对大脑刺激产生的多巴胺分泌比吃喝玩乐、睡觉啪啪多10倍甚至更多。(道听途说未亲身经历,更不要轻易尝试)

大脑对于这种刺激的惦记、挂念达到近乎疯狂的地步,这也是毒品对于大脑的无解控制。

药物及毒品对于普通人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为何国家对毒品以及吸毒0容忍,每年有那么多缉毒警察殉职。

我们也从各种途径了解了染上毒瘾之后的人的行为举止,何止是洗脑,让对方做任何事都行。

染上毒瘾之后除了外界的力量强制戒毒之外,依靠自己戒毒成功的难度超乎想像,毕竟大脑无时无刻都想再次享受那10倍以上的刺激。

最后:

信息茧房的设立是为了讨好观众老爷们也能理解;

埋没个体在现代法制社会基本也是在违法的边缘反复横跳。

而创伤记忆、药物与精神控制这些常人几乎难以逃脱的洗脑控制手段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

许多邪教组织 、极端宗教信仰、旧式军队、恐怖份子、传销等等这些很多时候还在沿用这种的洗脑方式。

普通在知乎,微博,游戏上引战,对骂互喷,祖安附体也是常见之事;

也不可能出现创伤记忆、药物控制这些违法的洗脑控制方法,但是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或许还真的存在。

这也直接可以下最终的定论:

人们在某些特定方法面前还是何等的脆弱,不分男女。

当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为了钱财而动用这样的手段;

最终的结果恐怕就是三年起步,牢底坐穿。

以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