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不相關,我自己就是女的。鑒於對身邊朋友的觀察,發現女性被消費主義,羊羣效應等情況影響更深,保守估計至少有六成左右都比較缺乏批判性思維吧,而男性羣體在這方面的表現就要收斂很多。我在想是因為女性有某種先天性心理上「更容易」被煽動的特質,還是說社會更傾向於創造控制女性思維的話題。


除了消費主義這方面的對比,希望大家也能多提一些多元化的例子。比如說面對煽動性言論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還有統計數據和研究報告。


利益不相關,我自己就是男的。

男性其實也很容易被洗腦,比如說,是男人就應該買______。

這個空無論怎麼填,都是一種洗腦。比如:買房、買車、買表……

男人從小就被這種思想灌輸到大,你告訴他這些大可不必,他就該跟你急了。

其實男人的消費主義,羊羣效應可比女人厲害多了。

你以為男人不愛買,其實他們只是沒錢了。有錢的話,豪車不嫌多,名錶換著戴。

最終你看到的結果就是,同樣有100萬,男的買了個車,買了個表,兩次就花光了。

女的卻拿他們買了10件衣服,20個包,30支脣膏,40張面膜……


並不是。

男生也一樣容易被洗腦,只是環境對他們洗腦的內容不一樣而已。男生被洗腦的內容多半是要努力,要上進,讀書要考前三名,工作要努力掙錢,不然以後娶不到老婆只能去掃大街。只要有錢不怕找不到20出頭的美少女……對男生的洗腦既上進,又功利。(好想做個男生啊)

大環境對女生的洗腦主要是外貌焦慮。從男女生知道愛美的年級起,電視劇、綜藝、青春文學、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都在向你鼓吹一個觀點——顏值就是正義,醜就是原罪。於是商家趁虛而入,大肆宣傳衣服、裙子、包包、護膚品、化妝品、減肥藥、醫美、整形,給你畫一個美麗的大餅,讓你心甘情願的掏錢。

對外貌的焦慮,是大部分掉進消費主義的真相。消費主義不會洗腦,真正洗腦的是我們生活的大環境。

從青春期起,作為女孩子,你要白,你要瘦,你要美,你要前凸後翹,不然同班同學就會編排一堆外號招呼你,這些外號包括不限於:恐龍、鳳姐、青蛙、癩蛤蟆、黑子、非洲人、黑豬等等。

我高中時曾花半個月生活費去把頭髮拉直,因為當時班上男生給我取的外號叫「金毛獅王」,我頭髮天生捲毛永遠梳不平,那幫男生就給我取了這麼個外號。他們一邊跟跟前後桌竊竊私語一邊拿眼神覷著你,時不時爆發出一陣竊笑。迫於這樣的壓力,我拿半個月的飯錢「高消費」了一把,喫了一個月清水煮白菜。

在外人眼裡看來,果然女生就是容易被消費主義洗腦。

不過燙頭並不是故事的結局。拉直了頭髮以後,「金毛獅王」的外號慢慢消失了,變成了「塌鼻子」——只要你長的不夠美,那些惡意就不會消失。

相比之下,長得好看的女生,生活就友善多了。從高二起每月都有月考,要把教室騰出來做考場。每個人桌子都得挪,抽屜裏滿滿的書都要重新找地方放,非常重,都是體力活。長得漂亮的女生只需要在教室後面坐好,自然有熱心男生幫他們處理好一切。我們這些長得不好看的女生都是自己搬書搬桌子的。可能大家默認不好看的女生力氣比較大吧!

我是90年人,中學的時候青春文學最初是《那小子真帥》,後來明曉溪、饒雪漫,再往後就是郭敬明。女主無一例外都是漂亮乖巧的,對醜女孩惡意最大的應該是郭敬明的《小時代》,四朵花裏最胖的唐婉茹每每處於食物鏈最底端,專職負責被羣嘲,沒有美貌就不配擁有高光時刻。

高中還有一件特二逼的事,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坐我後桌的男生問我借錢,說是生活費沒了要我借20塊。看在該男長得不錯的份上,我從僅有的30塊生活費裏拿了20塊給他。當天中午,午休中間我出去上個廁所,看見那個男生臨著奶茶和外面買的炒菜送給了另一個班的靜靜……靜靜是我小學同學,生得膚白貌美,基本很少在食堂喫飯,三餐都有人包圓。最後的最後,我借出去的20塊錢也是沒有還的。怎麼說呢,饞人顏值終被顏值騙錢,這大概就是「顏醜稅」吧!

我是到了大學才兼職攢錢開始變好看的。原本自身條件不差,167的個頭,長年95斤,濃眉大眼,屬於一眼看上去還行,越細看bug越多的那種(黑皮膚、塌鼻樑、方形臉)。打扮起來一點也不費勁,普通的T恤牛仔褲就很精神,頭髮拉直兩次以後就再也不捲了,化妝品是從我嫂子手裡拿的免費玫琳凱。

中學時醜主要是家裡窮,母親在外打工,我爸一個月只給我300塊,住校一頓飯5塊,生活費連喫飯都不夠,還要買學慣用品、資料書和生活用品,導致我整個中學時代都穿別人的舊衣服,大的大、小的小,顏色奇怪,加上一頭捲毛、黑皮膚顯得整個人臟髒的,塌鼻樑看上去有點弱智的亞子,能好看纔有鬼。

離題了。

變好看之後,真的感覺全世界都友好多了。大一報名學生會,面試遲到了,學長在門口打量了一下,還是讓我進去了。當時是一羣人面試,我沒有任何突出表現就成功了,一週後部門第一次開會,到場一看,好加活,錄取的6個一水兒全是漂亮女生,其中我最醜(大霧)。

大學開學分課本也是個體力活。我們專業書比較多,而且是一次發完4年課本那種。同學們就在倉庫門口把課本分好,自己搬回宿舍。於是生平第一次有男生幫我把書打包好搬到宿舍樓下,享受了一波傳說中的「性別紅利」。這TM算哪門子「性別紅利」,分明是顏值紅利好吧!

就連找工作也喫了顏值的紅利。大學畢業以後順利的進了一傢俬立中學。校招表現中規中矩,上班之後招我的語文組組長直接說,看你長得比較靈的樣子……現在這份工作也是,當時我是面試文案,有點文字功底,但全無商業文案經驗,按北京當時的行情5-6k的樣子,我要了8k。上班第二週才知道真相,原來老闆招我時正在做一個微信公眾號,時不時需要自己拍點小清新照片作為公號配圖,自家模特不花錢嘛!上班第二週被老闆拉到公園拍產品圖,暴露所有五官bug,臉平,鼻塌、方臉等。實物看著還行,一上鏡就完蛋。無奈後來老闆有找了2個好看的女孩紙,面試的時候專門拿手機對焦了一下,確認長得上鏡纔行。

還有,跟前男友算是一見鍾情。要說沒有顏值加持肯定是不可能的。

當你真實的享受到了「顏值紅利」,就很難再回去了。你只會花更多錢去打扮自己,買更多的衣服包包化妝品,努力研究怎麼變美。

在外人看來,果然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洗腦。

不過即使變好看了一些,這世界對女生顏值的惡意也不會消失。

週末素臉出門喫飯,被前男友說皮膚蠟黃,像黃臉婆。

明明是正常胸型,被前男友說下垂。你tm見過跟兩個火山一樣屹立不倒的胸啊?

正常的臀位靠下,被前男友說成屁股扁平,讓我不要再穿修身的褲子了。我不知道看這個貼的男生,有多少知道,大部分東亞女生正常體型就是臀位靠下的,如果不穿高腰的衣服修飾,正常看上去就是上身偏長、下半身偏短的。那種歐美尤其是黑人裏常見的長腿翹臀在東亞人裏是千里挑一的。

以及體重飆到110斤後,日常被前男友嫌棄腰圓、腿粗、臉大等等。

可能是我心思敏感吧,儘管已經分手兩年,還是很難從那種嫌棄的眼光裏走出來。理性上知道要全盤接受自己、喜歡自己;美貌易逝,不需要太在意;客觀上也清楚自己外貌還算可以,但潛意識還是自卑、焦慮。

分手之後給自己買了很多衣服包包化妝品,也開始研究醫美了,錢自然沒有少花。夏天是質地更好的T恤+高腰褲、襯衫+煙管褲,勒出好看的輪廓,春秋冬是各種長款風衣、針織衫、大衣、廓形羽絨服,把身體仔仔細細的包裹成一個好看的形狀,並且日常必需化妝纔出門。只是20出頭的時候,衣服包包化妝品都是裝飾、是玩具,而現在這些東西都變成了盔甲和麪具,保護著衣服裏住著的那個頭髮亂蓬蓬、又黑又瘦、胸部下垂、屁股扁平、腰圓腿粗的醜女孩。只有更好更有質感的衣服,才能把醜女孩和那些惡意挑剔的目光隔離開來。

在外人看來,果然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洗腦!

照片騙贊


關於這個問題我可以斬釘截鐵的告訴你,如果你認為女性容易被洗腦,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其實你纔是真正被洗腦的一方。因為你輕易的相信了女性容易被洗腦這個定論。我來給認為女性容易被洗腦和煽動的人你聊一些東西吧。

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那是一個妥妥的重男輕女的時代,有著各種宣傳男尊女卑的思想,古代百姓對此也深信不疑。那麼問題來了,是因為古代百姓更容易被洗腦嗎?或許古代百姓受教育的程度非常低,但並不代表他們就一定蠢,某些言論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影響極其深遠的原因不能單純的定義為洗腦的成功。

古代是農耕社會,這就意味著家裡的輕壯勞動力的多少決定家裡的收入,同時決定了一個家庭武裝自衛能力,這在當時可是非常重要的。而女性在那個時候嫁人就意味著自己家消耗大量物質資源養大後卻成為了別人家勞動力。所以纔有了彩禮這個東西平衡。而女性是可以生孩子的,要是生個男丁等於又增加了一個勞動力。同時男丁長大還可以繼續娶妻生子,保持一個家族的良性循環。

所以說在那個時候生男孩真的是可以切切實實獲得利益,而生女兒幾乎無利可圖,那點彩禮根本彌補不了。所以與其說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了古代百姓,不如說是那時候的社會環境需要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如此男尊女卑的時代,不也曾出現過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白草的情況!因為戰亂,男的沒法給家裡當勞動力了,反倒是女兒嫁人能換點口糧。生男孩不如生女孩的利益大。

看明白了嗎?老百姓,你甭管男女都很真實的,利益至上。能深信某種言論是因為確實有利可圖,至少短期如此。正如我前面說的,戰亂的時候即便是封建時期,重男輕女的思想都被拋之腦後。所以與其說女性更容易被煽動,你到不如說那部分人本來就那樣,那些所謂的煽動言論只是迎合她們的需要而產生。甚至有些人犯了錯可以用上我還不是被洗腦一時糊塗的藉口。


人其實都是非常容易被洗腦的。女生被注意到可能是因為沒人在乎男性有沒有被洗過


謝邀,算是半個專業人員,進來怒答一發。

結論當然不是,答主還要附加給一個結論:只要你是人就一定會被洗腦。

人裡面肯定包括男人,女人,還有不男不女的陰陽人啥的。

任何人都會被洗腦,只要手段用得好。

那到底會有多少種手段可以讓人被洗腦呢?

一、信息繭房

自媒體發達的時代,前有UC震驚部,後有無良標題黨,左有田園女拳慕羊犬,右有公知精日帶路黨。

我們每天要接觸的信息太多,大腦就會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篩選。

自今日頭條、抖音的信息流式的推薦演算法開始,微信等其他APP跟進推波助瀾;

各個互聯網APP都在沿用信息流的這一套推薦機制。

推薦機制基於人們喜好的哪種內容之後,會一直推薦類似的內容。

這種推薦機制的可怕之處在於,你所看到的一個有類似的觀點與內容會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出現在你的時間線,並強化你的認知,讓你產生這個世界就是你看到與想的那樣。

這也就是所謂的信息繭房,讓你深寂在自我的世界裡,看到的就是整個世界。

近期大火的69歲的馬保國馬掌門;

年輕人不講武德,偷襲我69歲的老同志,勸你耗子尾汁這些經典語錄成了當前快樂的源泉。

點擊了一個之後,有更多馬大師的快樂源泉以及各種再創作讓大家沉浸在『耗子尾汁』中出不來。

經歷過如此待遇的上一個差不多同齡人還要追溯到去年的六老師。

什麼叫『國際巨星』啊? 戰術後仰.jgp

點擊過幾次關於這幾個人的相關消息,結果推薦的內容一二再再二三地出現了更多類似的消息強化你的認知;

人的大腦本來就有這樣一種信息自我驗證的機制,只會相信自己想關注與想了解的東西。

大腦便想盡一切辦法蒐集更多甚至強行解釋某些不相關的信息對自己做進一步強化以及合理化的解釋,最終達到被洗腦的狀態。

夏蟲不可語冰、坐井觀天、疑鄰盜斧、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這也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二、埋沒個體

當人們全部聚集到一起時,很容易陷入集體無意識狀態,從而成為不明真相的喫瓜羣眾。

羣體的弊病,偏執、短視、易被煽動蠱惑、變化性極強等弱點顯露無疑。

無數的個體偶然組成了羣體,還可以稱為不明真相的喫瓜羣眾,怕就怕在有人刻意將個體組織成為羣體。

人們的社會性決定了需要與周圍的人打交道,並且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作為個體的人有著多樣性,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是一切未知與可變因素的根源之一。

要達到控制個體的人,控制他們的想法、思想,讓最不確定的個體為自己所用的最好辦法就是埋沒個體,形成羣體。

個體與羣體最大的區別是個體具有獨立的思維與想法。

埋沒個體就是要抹去獨立,將個體推入羣體之中,讓羣體的負面影響持續佔據個體從而達到洗腦的目的。

埋沒個體的方式就是將所有人當作機器人一般的對待,沒有名字,沒有另類,只用代號與編號識別,喫穿住行以及言談舉止都必須按要求按規定。

人類歷史上曾經發生過N次的種族毀滅以及各種大屠殺的事件,作為個體的士兵或許沒有那麼冷血,但變成軍隊的時候就另當別論。

他們在長期埋沒個體的氛圍下,已經形成了天然地自主性行動反饋,成為了不是機器人的「機器人」。

好在現代的軍隊、學校、公司等這些極易埋沒個體的場所也不再刻意地去打壓個體和圍追堵截。

而這些方式慢慢地更多地出現在了成功學的洗腦、保健品的課堂、傳銷的所謂團隊氛圍。

在這種氛圍裡面呆得時間長了,無論你是男是女,你甚至都可能會忘記了你是個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

三、創傷記憶

疼痛感是每個哺乳動物能存活至今的重要支持與保證,為什麼?

那些不知道疼痛的估計早就流血而亡了。

身體除了疼痛之外,還會存在創傷記憶。

巴甫洛夫與狗的實驗就是一個非常出名的例子。

巴甫洛夫與狗的實驗是讓狗狗產生了聽到鈴聲便分泌唾液的身體記憶;

不過如果反過來做這個實驗也是成立的;

給一條狗狗很喜歡喫的食物,然後每當狗狗靠近想喫這個食物的時候都會被電擊。

久而久之即使是喫食物不再會有電擊,狗狗也只會蜷縮著不去碰那些近在眼前的食物。

電擊狗狗的實驗則是給狗狗的身體造成創傷記憶進而阻止了其本能行為。

因為痛疼難忍以及大腦的自我保護,在對目標羣體進行多次創傷傷害,讓受害人產生身體記憶後會變得喪失個性進而完全聽命於人。

只要時間足夠長或者力量對比懸殊,對方的創傷記憶一旦形成便可以輕鬆掌握並控制對方。

講述美帝奴隸制時期的電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黑人管家不僅不替同為黑人的姜戈解圍,反而站在白人主家這邊一起追殺姜戈。

這一方式大多在被拐賣的女性及兒童、長期被霸凌的學生、被限制圈禁的奴隸等等這些羣體中容易 體現。

他們幾乎都完全喪失了主觀能動性,幾乎完全聽命於他人。

即使被解救了,也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正常。

但願這種洗腦只發生在文學作品或電影之中。

四、藥物與精神控制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告誡說不要隨便喫陌生人給的東西或喝陌生人給的水。

那是因為我們經常聽到各種能瞬間被人控制的「靈丹妙藥」的傳說。

是否有這種所謂的聽話水,控制茶的什麼鬼,答主到也沒有考證。

到是聽說某些麻豆以及各種帶顏色的直播APP經常有劇情需要用的道具啥的。

但是通過某些其他的藥物進而控制他人達到洗腦的程度這也是真實存在的。

冰毒、海洛因、尼古丁這類都屬於帶有藥物成份且極其容易讓人上癮。

大腦對於各種能讓人產生愉悅之感的事物都會有依賴性,尤其是遇到這種輕而易舉便享受到極致的感官刺激,上癮是必然之事。

答主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視劇《永不瞑目》中陸毅本是一名有可能未來成為法官的高材生,最終被算計而染上毒癮被控制難以自拔。

洗腦最心狠手辣的境界便是讓被控制人染上毒癮進而聽命於自己。

這跟許多武俠電視劇中的給主角下毒,如果不聽話就不給解藥的方法類似。

明星與娛樂區是吸毒重災區,因為他們獲得了非常多物質上的愉悅刺激後已習以為常。

答主聽說毒品對大腦刺激產生的多巴胺分泌比喫喝玩樂、睡覺啪啪多10倍甚至更多。(道聽途說未親身經歷,更不要輕易嘗試)

大腦對於這種刺激的惦記、掛念達到近乎瘋狂的地步,這也是毒品對於大腦的無解控制。

藥物及毒品對於普通人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這也是為何國家對毒品以及吸毒0容忍,每年有那麼多緝毒警察殉職。

我們也從各種途徑瞭解了染上毒癮之後的人的行為舉止,何止是洗腦,讓對方做任何事都行。

染上毒癮之後除了外界的力量強制戒毒之外,依靠自己戒毒成功的難度超乎想像,畢竟大腦無時無刻都想再次享受那10倍以上的刺激。

最後:

信息繭房的設立是為了討好觀眾老爺們也能理解;

埋沒個體在現代法制社會基本也是在違法的邊緣反覆橫跳。

而創傷記憶、藥物與精神控制這些常人幾乎難以逃脫的洗腦控制手段已經超出了正常的範疇。

許多邪教組織 、極端宗教信仰、舊式軍隊、恐怖份子、傳銷等等這些很多時候還在沿用這種的洗腦方式。

普通在知乎,微博,遊戲上引戰,對罵互噴,祖安附體也是常見之事;

也不可能出現創傷記憶、藥物控制這些違法的洗腦控制方法,但是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或許還真的存在。

這也直接可以下最終的定論:

人們在某些特定方法面前還是何等的脆弱,不分男女。

當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要為了錢財而動用這樣的手段;

最終的結果恐怕就是三年起步,牢底坐穿。

以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