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看中医呢,估计是「十个九疳」,用针一扎指缝,就能挤出「疳」来,有理有据,你说服不服?。而且无论男女,看中医几乎都是「湿气大」,你还得祛湿呀!对了,那个薏米红豆粥,是不是家喻户晓呀?


肾虚被认为属于文化结合症候群,或称文化束缚精神症候群,文化有关特殊精神候群(culture—related specific psychiatric syndromes),即只存在于特定文化下的一种疾病或将疾病的症状集结起来并赋予该文化的意义,患者会对精液的流失感到恐慌(因视其为人宝贵的精华),并因此存在焦虑及惊恐的情绪且产生躯体症状,肾虚在现代医学会被视为精神障碍,肾虚已被收录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及ICD-10第五章附件二 - 文化特有的疾病中,并在ICD-10作出以下的描述:

急性焦虑和躯体症状,如疲劳,肌肉疼痛,与男性和女性(也被认为能够分泌精液)对精液损失的恐惧有关,据称先兆包括过多的性交,排尿障碍,不平衡的身体体液和饮食,主要症状为患者会排泄出白色的尿液,被解释为精液流失。传统补救措施集中在服用草药以恢复精子或体液平衡。


也不知道这个「多是」「几乎」这些个数据是哪儿来的……一点儿都不客观……

我就很少给人诊断这些东西。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一是大夫水平不够,二是患者水平不够,懒得解释,随便说点儿患者能理解的话糊弄过去,两方欢喜。

然后就有人拿著这个当令箭了……

真是……没见过世面……


几个原因吧

1.学艺不精者,行骗者的一些话术,为了糊口,为了推销产品,看到了商机,有钱不挣王八蛋

2.确实当下部分人的共性病机如此,因为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原因,大多有相同的问题,但落实到具体个人又有千差万别

3.提问者自身是否有数据支撑?有无调差过程,调查形式?还是自己信口开河呢


吐槽:

西医还说「十个有九个半都是胃炎」呢。

好好答题:

不排除有些人学艺不精,一来个病人,辨不清楚证,搞不清楚大概方向,先捡著比较容易调理的方向治。

除开这个因素,是「肾亏」「阳虚」挺常见的。


题主这个问题更像是看了几个保健品广告后自己脑补出来的,红豆薏米粥,应该去问铺天盖地的养生广告呀。卖保健品的伪中医可以叫中医吗?我现在说自己是祖传西医,穿上白大褂拿起手术刀,可不可以给你做外科手术呢?


你的调查数据在哪?怎么得出「多是」这个结论的?


也有骨折,皮肤病,失眠,等等。


用浅显易懂的话,聊聊女性气血亏虚。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气血亏虚;每个月都会来例假,一来就是一周。

月经期是女性身体最虚弱的时期。熬夜工作休息少,上火吃辣喝冷饮… 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月经量减少或者增多。

中医上有个词叫气行则血行。意思是气推动著血跑,血载著气运行于周身。血虚的问题不解决,日久自然会气虚,就是中医大夫口中常说的气血两虚。

再就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爱忧伤,生闷气。

中医上说的肝主疏泄,其中一个意思是肝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喜欢豁达、心情舒畅,不喜欢憋著闷著。也就是说心情好了,胃口就好,气色会更好;这是一连串的作用。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会郁滞,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脾胃运化功能弱了,会不爱吃饭,吃一点就觉得肚子饱胀。

气血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和水。胃口不好同时脾胃的消化吸收出现问题,渐渐就会气血亏虚。不少女性看起来精神不振,脸色蜡黄就是这个原因。


简单的来说就是男子以肾为主,女子以肝为主。男子以精为用,多见肾气不足等;女子以血为用,因此多见气血不足等。


这是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决定的,十个男人,九个肾虚,十个女人,九个贫血。也就这么来的,特别是年龄大了,生理机能衰退,都有广,这些问题的。


中医老祖患了疟疾,打摆子,一会儿热,一会儿寒,恍惚中扯出一套寒热疯语。徒弟们不明觉厉,记录了下来。后来变成了中医的寒热理论,沿用至今。


这就是现代社会导致最多的疾病啊,男性有"不良生活习惯",女性则天天奶茶冰淇淋,能不肾亏宫寒吗?


说实话,很想看这些术语和诊断进入伤残鉴定,入职体检要求这类规章制度里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