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一时期学电影的时候我的老师给我们讲《让子弹飞》,他在放电影之前说了两个问题:影片的开头是什么意思?影片的结尾是什么意思?

开头,坐著白马拉的火车,辣屁股的火锅,唱著那个年代流行的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哭腔)张麻子连开七枪,打散了马匹,火车失去了动力向后走。火车上的白色蒸汽只是一个摆设,可能是用来吃火锅的(蒸汽动力需要煤,煤烧出来是灰黑色,所以我认为这里是吃火锅的蒸汽哈哈哈)火车上的抬枪愣是一个麻匪没打到,反而被张麻子两把斧子就搞定了。最后师爷和那些士兵死了,夫人和马县长活了下来。

开头这一段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马拉火车代表著守旧落后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毕竟我们都知道火车依靠蒸汽动力和电力驱动,用马匹来作为动力来源实在是有点可笑。(关键是清政府的王爷格格们真就是这么干的)失去了马匹之后火车开始倒行,最后落入麻匪手中。麻匪干掉了马拉火车,就像是革命者干掉了腐朽堕落王朝。但是革命者成功了吗?马拉火车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个腐朽堕落的清王朝。更多的类似于袁世凯的革命投机者仍然在为非作歹,而这种人才是最难对付的。影片之中黄四郎有一颗地雷,证明了黄四郎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但是黄四郎在电影中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一个可恶的地头蛇,而不是激进的革命者。为什么?因为辛亥革命实际上失败了。可是辛亥革命就算是成功了,黄四郎这一类人仍然会出现。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让子弹飞》的结尾。

让子弹飞的结尾在我看来是一个开放式结尾,这主要取决于三个镜头:

与开头截然相反的火车走向。动力系统完全没变,也就是思想观念没变。白色蒸汽很有可能还是在吃火锅。(哈哈)

火车上的一个模糊的身影,有点像马师爷,也有点像黄四郎。

张麻子一身戎装骑著战马,坚定不移地向火车跑去。

张麻子去干什么?很显然他不是去鹅城,也不是去上海。他去干嘛?还记得孙中山国父先生的遗言吗?张麻子是革命者,但是他的手下人似乎都走了。手下人走了以后他们还会是革命者吗?还会维护这个世界的公平吗?张麻子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没有压迫对我来说很重要。这句话直接将黄四郎变成了一个阶级,而不是一个人。黄四郎到处都有,鹅城有黄四郎那么鸡城就有黑四郎,张麻子手底下的背叛者也会变成一个个的黄四郎。黄四郎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象征著压迫者和背叛者,所以张麻子在影片的结尾处仍然骑著战马追向了火车。影片的最后一幕就是一个轮回,一个不断同压迫者,背叛者战斗的轮回。但是非常可悲的一点是,人们往往敬佩著张麻子,却希望成为著黄四郎。所以这个世界张麻子太少了,黄四郎却到处都是。

但我们不至于如此悲观,为什么《让子弹飞》再一次回到了大家的视野里?因为黄四郎们不行了。「让子弹飞一会」,我们终究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

没想到随便一写就有这么多人看,看样子大家对这部电影很感兴趣,不妨多说一些来讨论讨论。

有人对(马列)这个东西很感兴趣,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东西。我大清就是这么干的。就像我说的那样,马拉火车代表著落后的阶级、制度、科技、观念。我个人认为这并没有什么政治含义,如果说《让子弹飞》其他地方有什么政治含义的话…

开头张麻子英七七步枪上面写著9853,上网查查这个数字你就知道这是什么含义了。

在张麻子将枪发出去之后与兄弟们激励人民反抗黄四郎时,有一位平民的发型很有意思,特别像……

张麻子占山为王,是特码的土匪,但是得到钱了之后却又发了出去。(谁穷就给谁)

我们都知道师爷其实还是背叛了张麻子,所以他的屁股在树上——屁股歪了。

黄四郎在自杀之前扔出来了一顶帽子,大喊:「张麻子!」就像是方方给我们扣的「帽子」。

花姐一支枪对著别人,一支枪对著自己,含义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惊堂木代表政权,手枪代表暴力,什么意思我不用多说了吧?

大门上的问号,代表著质问——无产阶级者对其压迫者的质问。但是一开始张麻子想要一个感叹号。

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同和遗漏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


以下并非个人观点,仅为个人对电影想表达的内容的看法。

在影片的最后,消灭黄四郎后,张麻子发现老三乘坐的马拉列车后隐约坐著新的「黄四郎」,于是他骑上白马,一如来鹅城一样,追著「右拐」的列车继续前行。

创作者拍这段意味很明确。想表达的就是一个团体,获得巨大成功后,其他人做出和「大哥」不一样的选择后,诸如「大哥」这类人的悲凉。不过在电影后面,张麻子眼中,一个曾经是大剥削阶级的黄四郎的影子,穿著「摇摆不定」的师爷的衣服,坐在老三乘坐的列车后面。这一切想表达什么不言而喻。

信奉「张麻子」路线的人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发现了行驶在由「老三」选择的路线上的马拉列车中隐隐跃跃欲试的「黄老爷」,但是目前没有力量,所以只能远远跟著。

有那么点「结果还没落地」的意味。

私以为,这并非破坏叙事结构的烂尾,也不是什么「神来之笔」。是对电影名字《让子弹飞》的呼应,正如序幕中闪过的名字「让子弹飞一会」。子弹打没打中目标,先别急著回答,且让子弹飞一会!

列车会一直按著「老三」的路线走吗?张麻子从人群中消失了吗?「黄老爷」会一直存在吗?结尾正是姜文对这一系列「打在黄四郎家门上的问号」的回答:别忙著下结论,走著瞧!

扯点题外话,后续,姜文则更是大胆,在《邪不压正》中给出了自己希望的「未来」。这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在上映之前姜文曾反复说,这是送给年轻人的礼物。

在这个新故事中,「张麻子」一开始就被「老三」饰演的「朱潜龙」杀了,朱潜龙是什么人,一个千方百计想成为「皇帝」的人,为什么要成为「皇帝」,因为他并非真正的「皇帝」,他只有通过「朱元璋的画像」,给「张麻子」(电影里是他师傅)立雕像这种手段,表明自己和前者们是一类人,是他们衣钵的继承者,名正言顺。

真正继承师傅衣钵的李天然,却藏在人群里,伺机而动。

李天然的复仇,像不像「张麻子」骑著白马跟著列车很久后的冲击?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激发创作者们去反思一个更大的问题。

「叙事结构」到底是不是个非要去遵循的东西?

让子弹飞的结尾在我看来其实更像是:

前一个故事(鹅城)暂时落幕,另一个故事(上海)已经开始了。

而传统的剧作做出来的故事,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用来缓解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焦虑的避难所」。也就是姜文在访谈里提到的「寓教于乐的然后赚你们(观众)兜里的钱」的电影工业的产物。

这类电影,姜文从一开始就心里很明确,那不是我要拍的东西。他从来不认为电影就是用来让观众做两个小时白日梦,醒来之后继续干不靠谱的事儿。

其他创作者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想的是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东西给现在的人看了能买账。

姜文想的是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东西给后人看。


神来之笔我只能说 因为最后一幕是真实历史 黄四郎被打倒以后 在不可讲的时间段重新复活当了老三的狗

老三走马上任浦东 去了上海用黄老爷给他赚钱 只不过这个黄老爷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胆大包天欺负鹅城的人了 只是因为张牧之来过


建议大家看剧本,很多戏上映版删了,但是剧本里面都有,剧本的名字叫做骑驴找马。

很多东西不能说的太透,我都被b站的删评搞疯了,打了无数字然后直接被删掉,最主要没有备份也不给你说为什么删,我现在发一些敏感的都在电脑上存个档。

姜文的电影,你要注意很多东西,仅仅就台词来说,看过姜文访谈的都会知道姜文关于台词举的两个聋老头的事,所以最后一幕作为电影的结尾,还是首尾呼应的结尾,肯定是有深意在里面的,但是我不能说,因为我看了下被折叠的回答里面,有一个已经很含蓄的表达了意思,这都被折叠了我要是直说号还要不要了……

不过你要是对我国的近100年出头的历史比较了解的话,有几个关键词可以提示给你,剩下的靠你琢磨了,当然只限于最后几场戏,要不然要素过多,单单这些关键字总结不了。

关键词:火车,老三老四老五,老七(为啥要和和三四五分开呢?),老三他们走的时候墙内墙外人数,方向(最后一个镜头喔),麻子持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