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阅读偏学术性的书籍,对于文学书籍有点看不下去了,觉得知识吸收的太慢了,我平时就有种知识匮乏感,需不需要调整心态去试著读文学书籍?


我只是试试能不能答题


似乎可以答题…

就随便说两句…

没什么好坏,不想读就不读


相较读不读书,我更关心你所说的太慢了的感受,谈到快慢,动辄就要提及这个加速功利的,群情无奈,甚至愤怒,但也竞相追逐的消费时代。当然生活在期间的人会受此影响,但我们暂且把大而化之的东西放在一边,尤其对于你强调的感受问题,是个人而非宏观的,生活在县城里的公务员和在北上城市打拚的白领感受并不会全然相同。慢,原谅我得揣度你,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你看惯了互联网上,app上短暂而信息量饱满的视频,也许你正在经受波折,例如...还来不及,读书就更没时间了,但你仍保留著自省(原谅我语气里带著的说教,在回答你的问题的同时,我也是和自己对话,务必把这理解为交流),这份自省从何起而来,也许你有一本或者几本,读过后的绵绵余味持续到了现在,你知道那才是真正的满足感,恰当的舒适。其次,文学书,你挑的是文学书,莫非你挑的是人尽皆知的大部头,读完一本得花半年,享受沉浸阅读的感受被何时是个头的抱怨给占了上风,尤利西斯也许在追忆他的逝去流年,巴尔扎克在回顾他的悲惨世界,都与你无关,你我要的都是在普遍的麻木中获得一点点安慰,一点点共鸣,读现在人写的,最起码还活著,最好读年轻作家,他们和我们共处在一个世界,甚至一个国家,也许和我们正在经历同一种焦虑,他们被出版商市场推崇为天才,但我们深知他们只是表达的普通人,只有他们能击中我们,我们才会为他加冕。再一点,读短的,坐地铁,上厕所,睡觉前,读一篇,爱伦坡说最好的阅读体验是一屁股坐下俩小时,一下读完,现在得再缩短点他的时间,二十分钟,读完就走。如果你不挑,读诗歌,短,却可玩味。阅读的品味以及耐心都是要慢慢培养的,这份慢可以用一点一点快来筑建。

至于好坏,原谅我,这是个幼稚的问题,小时候我们会指著电视机问爸爸妈妈,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我们褒奖,坏人我们唾弃,我们都是共产党的接班人。但我还是想说个确切的答案,是坏的,因为我知道你会在你的问题下面看到读不读书就看你自己啦,读不读也无所谓的啦,不读书也死不了,不读书也能生活得很好,谁谁谁从来不读书云云,你也许正是期盼这样的回答,好让你不知从何而来的愧疚心,有罪感稍稍平反。但不读书(读书在我的定义里就是文学书,如果是教科书,实用书,有一个更加乏味的词适合它们,学习)你会缺点什么,这无关乎对错好坏,是非善恶,就是会缺点什么。


根据你的问题描述,我会给出如下看法:

一、学术性书籍我喜欢称之为工具书,工具书的阅读方式与文学书的阅读方式是阅读天赋树上的不同分支,所以习惯了工具书的阅读方式后,再去读文学书肯定会不适应的;

二、阅读工具书更加注重结果,其目的主要在于学习知识、观点、逻辑等,;而阅读文学书的更加注重过程,在过程中体验文字的运用、声韵的顿挫、剧情的安排等,有一个答主就说的特别好,这是个审美的过程。

三、你习惯获取知识的方式被固定住了。工具书的知识是通过书写归纳、演绎的过程后,得出的科学上的结论。而文学上的知识没有这么直白,作者会描述好环境、剧情,其内在的知识是需要自己整合加工的,所以你才会觉得文学书籍的知识吸收太慢。

综上,读书不是快慢、好坏的问题,你需要调整的也不是心态。而是要加强对于不同书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心理预期。我会推荐你平常以看工具书为主、文学书为辅,两者可以同时进行的。用工具书来充实大脑、用文学书来蕴养灵魂。

共勉,加油。


有时候确实会这样

确实只有心境比较悠闲的时候好像才能读得进去闲书(不得不说你如果不学文学专业的话你读那些非学术性实用性的小说啊之类的书就是闲书


上大学的时候,对沈从文的《边城》完全无感,还有点烦,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磨叽,美的一点都不爽快。

后来去了凤凰,在下雨天的客栈,突然能体会他的安静与细腻了,再看这本书别有一番感受。

当下能看进去的书,就是此刻最适合你的书。

看书随缘啊,爱看什么看什么,哪有什么好不好?

缘分到了,属于你的书自会翻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