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信条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想了解导演要表达的意思,自然要从导演藏起的蛛丝马迹中去寻找。

信条的世界,与我们的真实世界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中一点是,大家看的时候有没有奇怪电影中的各路特工或道上混的大佬们,密谋时都喜欢选择在公共场合把自己的计划毫不压低声音的直接说出来,而周围的路人跟装作没听见一样丝毫不稀奇。这便是诺兰给我们留下的第一个伏笔。

接下来的剧情中,主角与阿三老奶奶的一番谈话,主角自信的宣称我就是主角,联系起之前路人们对在大街饭店公交车上毫不掩饰的谈论机密计划这一行为根本不在意这件事,我推测,《信条》中的角色们,其实是知道自己在一部电影中!就跟死侍知道自己身处于漫画一样,诺兰在时空穿越这一主题之外又插入了打破第四面墙这一暗线!正因如此主角才敢在公共场合畅谈计划,这世界本身就是一出戏,群演们一点都不重要,世界的舞台只属于主要角色们。

在废弃城市的决战又印证了我的猜想,双方部队穿越时间时明明可以携带火箭筒这种大小的武器,守城反派方却任由正派军队的直升机悬停著降下士兵,在正派部队全部挤成一团也毫无掩体时也不抓住机会利用火力清扫,主角下了飞机一边跑一边开枪也看不出丝毫军事素养,这场混乱又奇怪的战斗看似是导演不注重军事行动的真实性导致的,其实却应证了我的推测:人们知道自己在演戏。因此双方只是象征性的攻守一下,就赶忙让主角们推进剧情了。

因此我可以得出结论:诺兰想利用《信条》表达的观点是,人生如戏,大家笑一笑就好。就像他劝关观众不要试图去理解,而是去感受一样,你看个商业片就别想著得到什么,试著去享受观看的过程吧。


大部分观众对于导演有一个明显的误区:

导演一定是想通过这部影片表现出什么主题。

实际上,许多导演根本不把主题放在第一位,甚至对于故事也都不那么在乎。

拍电影的人,最在意的往往是如何呈现一个「独特的」想法。

这里涉及到两点:

1、想法本身要新,要酷,要精彩绝伦。「一个想法,就可以改变世界。」

2、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实现这个想法。光是空想没用的,要能够实现出来。

《信条》的主题与诺兰过去作品相当,只不过这回重点落在了友情。

肯定了诚信、守诺的价值,也包含追逐自由意志的鼓励。

总是流露出宿命的观点,也反复探讨牺牲的含义。

这些都是诺兰电影里不变的三观了,不算新鲜。

毫无疑问,《信条》就是想实现一个正行世界与逆行世界交错的景象。

注意,一定是「交错」。

光是纯粹的逆行,不算什么新鲜事儿。而且实现起来也很方便——倒著放就行了呗。

但交错起来就难了。

片中有三场交错大战:

1、奥斯陆机场,正主角与逆主角,单体搏斗;

2、塔林高速,正车与逆车,追车戏;

3、12区废城,正部队与逆部队,攻防决战。

这三场交错大战是层层递进的。实现起来,也是难度越来越大。

不管观众怎么在剧情或者科学设定上挑刺,但这三场大战的场面,可以说,绝对是前所未见的精彩。

包括那个逆向的尼尔牺牲自己的结尾,也一定是要强力保住的想法。

做到这些,其实就已经很满足了。

这是诺兰最想表现出来的东西。

是影片的核。

故事主题什么的,才是皮肉,为了这个核而不断添加上去的。

即便有些地方违反了科学理论。

即便有些情节不够逻辑严谨。

肯定会有人反驳这个观点。

在许多人眼里,一定认为作品的主题、故事是核,画面、视觉、音效什么的才是皮肉。

只是,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确实是与此相反的思维。

这并不是说,故事、主题不重要。

其实,都重要。

只是在关键的时刻,会有个优先顺序。

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就曾反复提过自己的「技巧优胜论」。

他认为技巧是自己拍电影最优先考虑的事。

故事、主题方面,他不会做到满,10分的话做到6、7分就差不多了。

但营造气氛,描绘意境,表现招式的速度和力量,才是最用心的地方。

现在回头来看50年前的《侠女》,从聊斋而来的小故事并不是最重要的。

而片中的几段打斗场景才是最令人难忘的。

侠女

对于诺兰。

真正感兴趣的影迷,一定是被他各种时空错乱的玩法所吸引。

更通俗的说法是,想像力。

更准确的说法是,敢于实现这种想像力的精神,和能够控制这种想像力实现的能力。

动画界有个和诺兰很像的伟大导演,大家都知道,叫今敏。

或者也可以说是诺兰像今敏。(避杠)

未麻的部屋

他在拍完《未麻的部屋》后,有一个奇妙的制片人提过,要做《未麻的部屋》「那样」的作品。

「那样」是哪样?

一时间,有很多概念涌入进来。

故事题材方面:偶像文化,疯狂粉丝,精神分裂…

主题方面:反映现实,寻找自我,娱乐体制的负面…

但实际上,他说的「那样」大概是指「错觉画」那样的。

这也是今敏自己最想做的东西。

于是,今敏又做了原创剧本的《千年女优》。

所有故事都是为了这个「错觉画」的想法或者说风格而服务。

千年女优

其实,往往越大牌的导演,越是以此为道。

昆汀的电影,有什么过人的主题吗?故事非常的精彩吗?

《低俗小说》的剧情,正常给别人叙述出来,有什么特点吗?

《好莱坞往事》前面一大半简直看得人昏昏欲睡。

但就最后一个反转历史的大招,足以感动所有人。

好莱坞往事

电影,就是电影。

不是历史,也不是科学。

昆汀可以用电影「篡改」历史,诺兰也可以用电影颠覆科学。

并且,电影是挑战物理学的唯一手段。

既然是造梦,何不造得更大胆一点?

当然,找bug没问题。

作为观影后的一种探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故事没编圆满,确实有它的遗憾之处。

不仅如此,影片的情感也不够饱和,主角的形象更有些单薄。

这些问题在上一部《敦刻尔克》就有。

主要原因,我认为在于,诺兰弟弟乔纳森的缺席

乔纳森的编剧,往往能在诺兰电影中起到一种拉扯重心的作用,以达到微妙的平衡感。

凡是有他参与的诺兰电影,从一开始的《记忆碎片》到《致命魔术》《黑暗骑士》《星际穿越》。

角色形象都非常丰满,情感也很充足。

而诺兰独自编剧的,都有点冷冰冰的。

甚至对于主角,都很难产生一种很具体的印象。

你可以发现这部《信条》的结构和人物设计,很像当年的《盗梦空间》。

后者即便有小李主演,也很难想起主角有什么难忘的特点。

远不如《星穿》里,乔纳森编写、麦康纳主演的父亲飞行员形象。

如果用这些地方的欠缺,来消解整部影片的价值,就没必要了。

特别是对科学方面的探讨。

实际上,只要碰了时间倒流这个梗,就几乎没有哪部作品的逻辑能够幸免于难的。

影片整体而言,与诺兰之前的作品确实存在差距。

但仍不失为实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

这也正是诺兰希望通过《信条》想要表达的东西——

一种令人著迷的时间交错奇观。

于我而言,有一件事是明确的。

多年以后,我一定不会忘记零点场观看信条的那个午夜。

忙完一天的工作,草草吃了个面包垫肚,独自坐在IMAX厅的角落。

当第一次正逆大战上演时,屏息凝神,双眼死死盯著大银幕,心里庄严地宣告:

「这是这个时代最神奇的电影。」

我知道,那是一个梦。

不完美。

但,仍然不愿醒来。


最近《信条》热映,观众大呼看不懂,类似这种「如何评价诺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了。那我不妨趁著这个机会,全面的解读一下这位神奇的导演,正好呢,也可以通过诺兰导演,看一看电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文末有配套视频,欢迎解锁。

诺兰是不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型导演?

可能很多观众会这么认为,毕竟他这么多年拍摄的电影作品无一不是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无一不是带有强烈新鲜感的作品,从早年间《记忆碎片》中那种正反双方向的叙事结构,到《盗梦空间》中的多重梦时空,再到最近的《信条》,更是玩起了我们从未见过的时间逆转,这些确实会让观众觉得诺兰是一个力道十足的创新型导演。


没错,诺兰在电影的内容和设定上,特别是概念上,确实做出了很多创新,但是,要说到之于电影的划时代意义,那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讲过,一部作品,能够在电影史上取得划时代的意义,一定是在电影语言上开创了一些东西,比如《公民凯恩》的深焦摄影和场面调度方式,几乎定义了现代电影的视听语言基础;法国新浪潮时期的《四百击》《筋疲力尽》等作品则完全打开了电影的另一种叙事逻辑;诺兰的英国前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则把观众在电影中的参与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找到了新的电影语汇,为电影拓展出了一大片「空白区域」,而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诺兰的电影,虽然部部高分,部部高能,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够做到开拓的意义。


看到这儿,你们是不是觉得我是个诺兰黑粉,在这黑他?哈哈,真不是,恰恰相反,我是个货真价实的诺兰粉,只是我们遇事要客观,不管是谁,不管我多么喜欢他,也没有必要非把他捧上神坛不可。


事实上,对诺兰真正客观的评价,应该是——

他是对电影传统最完美的继承者。

换句话说,就是他压根儿啊,就没打算在电影语汇上做出什么开创之举,他只是把前辈们留下的东西,做到了极致。

诺兰都继承了些什么?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5 篇内容

盐选专栏

王小伍趣说电影:热门大片背后的冷门知识

王小伍 知名电影博主

¥69.0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20-09-16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公子重耳公子重耳?

影视评论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导演拍电影一般并不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如果追求这个的话,直接发表一个宣言会更有效一点(当然,影史上确实也有一些作为宣言书而存在的电影作品)。

然而很多时候导演们拍电影只是为了给自己出个难题,看看能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杜琪峰曾说,为了保持自己的创作力,每隔几年,他就会给自己安排一个「习作」,习作没有太多的商业上的考量,纯粹为了探索一些可能的方式,试验一些新点子、新方法。

一个好点子,能不能拍出来;拍出来了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过了自己这关,观众和影评人是否买账,还真说不定。

对于《信条》这部电影,最能让人振奋的是:

让逆时间行动的人和我们出现在同一时空里,然后还跟我们密切互动,乃至追逐、搏斗……会是什么样子?

这是前无古人的尝试,对于调度、视效、剪辑等各方面都是很大的考验。人的视觉对不合常理的运动是有「排异性」的,逆向运动与正向运动交叠的画面,如果处理得不好,破坏了视觉认知的连续性,只会让人感觉到混乱和不适。但如我们最终看到的,电影对此的呈现十分精彩。

表演也是如此,包括颠倒行动、颠倒说话这些细节,都是要靠演员的反复训练和磨合才能实现的。

至于故事,它只是一个载具,把人物「运送」到这些关键的场景中去。

诺兰的电影通常体现了他的一些关于人、关于宇宙、关于时空的思想,但他毕竟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甚至也不能算是一个科幻作家。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电影导演,开脑洞是其次,在视觉想像力上的持续创新、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性才是他的第一要务。这些创新也会给其他的电影人以启发和激励,从而造成正向循环。

很多人说《信条》会是诺兰评分最低的电影,但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电影也幸亏是诺兰拍,他以自己一贯强大的执行力、对视觉效果的高度追求,把那些不严谨的设定、矛盾的逻辑关系强行接驳,保证观众的观影体验基本流畅完整,好比是一个有许多Bug的操作系统,但它至少能勉强运行起来,我看的时候也会有困惑,但是不会因此怀疑是不是值得继续看下去。如果换成其他导演,恐怕连做到这一点都是很困难的,极易导致评分和票房的双崩盘。

如果一定要说《信条》表达了诺兰的某种个人态度,我觉得那就是:别灰心,在2020年,电影仍有很多可能性,无论你是看电影的还是拍电影的,好好享受其中吧!


导演拍电影一般并不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如果追求这个的话,直接发表一个宣言会更有效一点(当然,影史上确实也有一些作为宣言书而存在的电影作品)。

然而很多时候导演们拍电影只是为了给自己出个难题,看看能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杜琪峰曾说,为了保持自己的创作力,每隔几年,他就会给自己安排一个「习作」,习作没有太多的商业上的考量,纯粹为了探索一些可能的方式,试验一些新点子、新方法。

一个好点子,能不能拍出来;拍出来了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过了自己这关,观众和影评人是否买账,还真说不定。

对于《信条》这部电影,最能让人振奋的是:

让逆时间行动的人和我们出现在同一时空里,然后还跟我们密切互动,乃至追逐、搏斗……会是什么样子?

这是前无古人的尝试,对于调度、视效、剪辑等各方面都是很大的考验。人的视觉对不合常理的运动是有「排异性」的,逆向运动与正向运动交叠的画面,如果处理得不好,破坏了视觉认知的连续性,只会让人感觉到混乱和不适。但如我们最终看到的,电影对此的呈现十分精彩。

表演也是如此,包括颠倒行动、颠倒说话这些细节,都是要靠演员的反复训练和磨合才能实现的。

至于故事,它只是一个载具,把人物「运送」到这些关键的场景中去。

诺兰的电影通常体现了他的一些关于人、关于宇宙、关于时空的思想,但他毕竟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甚至也不能算是一个科幻作家。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电影导演,开脑洞是其次,在视觉想像力上的持续创新、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性才是他的第一要务。这些创新也会给其他的电影人以启发和激励,从而造成正向循环。

很多人说《信条》会是诺兰评分最低的电影,但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电影也幸亏是诺兰拍,他以自己一贯强大的执行力、对视觉效果的高度追求,把那些不严谨的设定、矛盾的逻辑关系强行接驳,保证观众的观影体验基本流畅完整,好比是一个有许多Bug的操作系统,但它至少能勉强运行起来,我看的时候也会有困惑,但是不会因此怀疑是不是值得继续看下去。如果换成其他导演,恐怕连做到这一点都是很困难的,极易导致评分和票房的双崩盘。

如果一定要说《信条》表达了诺兰的某种个人态度,我觉得那就是:别灰心,在2020年,电影仍有很多可能性,无论你是看电影的还是拍电影的,好好享受其中吧!


这次有很多影迷表示对诺兰的《信条》很失望,主要集中在人物塑造扁平,人物动机不足,太过注重故事的复杂呈现,而没有像过往一样,有非常动人的主题表达。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试著解读一下主题,提供一个角度。

从《记忆碎片》《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些片子来看,故事都是简单的,但是叙事方式都十分精巧,并且每部影片必然会有哲学梗。这几乎成为了他的一种创作公式——一种时间观+一个高概念+一点哲学梗。

举个例子,《盗梦空间》的时间观是梦境每深入一层时间就延长20倍,高概念体现在假如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是否可以操控别人的想法,哲学方面探讨的是在残酷的真实和虚幻的美好之间,我们应该作何选择。这次《信条》想表达的,用中国的老话说是因果循环,周而复始,生生不灭。

未来是由过去决定的,既然未来的结果已经产生,那是否过去怎么做就不重要了呢?充满著宿命论。这是不少人觉得诺兰这次没那么正能量,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但其实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影片呈现的就是未来宿命派和自由意志派之间的PK。即使未来的结果已经产生,没有所谓的平行时空,你不能任性地跳到某个时间点改变过去从而改变未来,过去的就过去了,过去不可改变,但是我依然会重走我走过的路,哪怕赴死也要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

这是从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男二视角解读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私以为他才是本片真正的男主角(哪有片子的真正主角是叫「主角」没有名字的呀?),或者说从目前的时间维度来说,他是。但是从另一个时间维度去看,主角还是主角,主角招募了男二,成为了他的搭档,主角在招募男二之前未来世界面临环境破坏人类灭亡的危机,这又是另一个主角故事了,讲到这里突然发现很适合拍续集有没有?

所有的事情都是互为因果的,现在的果是未来的因,现在的因导致了未来的果。无论时间正向走,还是逆向走,时间还是时间,对一个人的真心不变,忠诚不变,即成为一种永恒,永恒还不够美吗?还不够正能量吗?

总之,这部片子饱受的争议,我都能理解。在我看来,用最繁复的结构去讲最简单的故事,是诺兰一贯的作风。他依旧是当代能把艺术和商业结合得最完美的电影匠人。

当时间主题被他反复把玩,玩到如今这种地步,已经是常人难以比肩的高度。炫技又怎样呢?当他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会成为他独特的美学。我们想看诺兰不就是因为这些么?会煽情、会讲大爱、会讲故事的导演已经有人在做了,而且他早就已经做到了。为什么这次他不可以好好冷静地讲一个结构精妙的故事,少一点情感向呢?(况且我不认为他没讲,只是没那么外露)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偏爱或擅长的某种主题或形式,比如岩井俊二最爱讲少男少女的情愫,讲来讲去都还是那些。是枝裕和尝试了很多类型,家庭片还是他最擅长的,成为他的标签,为世人所熟知。

作为人就一定有他的局限性,导演也是人嘛,影迷有期待是很好的。但在我这里,作者性是我最看重的东西,它是作品的灵魂。所以他到底是一条道走到黑,还是另外开疆辟土,我都不在乎,无非换个外衣而已。就像李安要做120帧,我可太支持了。突破自我会有风险,但不冒险的人生处处都是遗憾。不管别人怎么说,好的作品自己会说话,时间亦会告诉我们答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