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反对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一切追逐自己的梦想的做法,但是为什么要伤害身边那些善良的人?他们是无辜的。2,有些人可能为查尔斯的才能所折服,所以觉得他做的那些恶不算什么,可以原谅。但是这和富二代奸杀女同学拿出成绩单请求减刑有什么区别?3,实在看不出来小说内容和书名有什么关系 4,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意义在哪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作者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


谢邀。

先结论,答主是带著批判的思维来看主人公的。而文学和思想,在我看来是不能有太多道德框架的。

  1. 主人公伤害身边善良的人。确实,抛妻弃子,睡知音的老婆,打人骂人。但是这只是这个人物的一面,作者想引申更多的面,譬如男主不屑于欲望和男女关系,最后却娶了妻,还为妻子的不离不弃落泪。
  2. 题主举的例子和主人公的故事还是有区别的,相对来说,斯特里克兰德没有主动害人,他甚至是厌恶自己有除了画画别的心思。但是人性如此,所以作者会刻画出一个矛盾体,既追求和满足于精神世界,又无法割舍温饱和肉欲。
  3. 原书名为《the moon and sixpence》答主认为内容和书名无关,这个嘛,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有人觉得月亮代表梦想和精神,六便士代表了现实。其实我不是很赞同网上最火的解读,就是那句,「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把「梦想」,「精神」神化,把「金钱」和「欲望」弄得一文不值,就我个人看法,六便士和月亮都是重要的,两者都是生活,都是活著,而正是活著,创造了思想,创造了斯特里克兰德。
  4. 这又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每个人感受到的都不一样,作者写了这本书,可是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它便成了你的,你可以随心所欲解读,接收,或质疑。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呀。

以上为个人拙见,如有意见欢迎探讨!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很多人都梦想著有一天能到达理想的远方,过上诗意的生活。可又有很多人都被桎梏在眼前的天地,没有勇气挣脱、没有信心摆脱眼前的苟且。还记得河南有一位女教师写下一封爆红网路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接著,转身离开生活了三十五年的城市。这封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她的辞职信为什么这么火呢?因为追求理想生活的冲动每个人都有,但是少有人像她这样勇敢地去践行。最近一档清新的综艺节目《一本好书》大火,里面对《月亮与六便士》的精彩演绎,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也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我看完节目以后,迫不及待地拿起床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再次重温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不顾一切也要追求理想的故事。

以前读《月亮与六便士》觉得这是一个渣男罔顾道德去追求理想的故事,现在重温此书却读出了人性的复杂、人生的真相和生命的真谛。

从前我激愤地想大骂斯特里克兰德渣男,现在却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藏著一个斯特里克兰德,只是我们没有释放出来而已。

01

迈入不惑之年的斯特里克兰德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抛弃妻子去巴黎学画画,再也不回来了。

他原本是伦敦一名证券经纪人,有两个可爱聪明的孩子,漂亮精明的妻子,可谓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如果他们一直生活下去,孩子慢慢长大结婚生子,他们老了,功成身退,晚年就会过著子孙满堂的生活。这是世间无数夫妻的写照,是你的,也是我的。可表面看上去平静无波的斯特里克兰德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终于,他在妻儿去旅行的时候,放下丈夫、父亲的身份,挣脱世俗的桎梏,走上艺术的道路。为了画画,他的眼里没有妻子和孩子,没有世俗的条条框框,不担心亲人的生活,不害怕社会的谴责。「你简直太没有人性了。」

「我看就是这样的。」

「你一点儿也不觉得害臊?」「我不害臊。」「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让他们这样想去吧。」「所有的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无所谓。」是的,他对什么都无所谓,除了画画。他在巴黎过著孑然一身、穷困潦倒的生活。幸好,有一个荷兰的画家认为他的画作必将成为伟大的作品,对他格外关心。有一次他差点病死在破旧的阁楼里,是荷兰画家带他回家让自己的妻子照顾他。

可是斯特里克兰德一点儿也不感激荷兰画家,说他是又傻又絮叨的糟糕画家,更可恶的是他竟然毫无廉耻地勾引荷兰画家的妻子,好满足他的情欲。

荷兰画家被斯特里克兰德扫地出门了,人家的妻子也爱上了他。「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他的情欲得到满足后就毫不留恋地离开那个女人,而那个女人受不了他的离开选择了自杀。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都觉得内疚吧,可斯特里克兰德根本没有恻隐之心,我们正常人的感情在他身上都不存在。这样的人可恶吗?非常可恶!他谩骂、嘲讽所有人,自私自利、违背道德,简直坏透了,这也是人性的复杂之处。人性的复杂之处在于:一个人的心可以同时存在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也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我们每一个人才生而不同,我们没办法去评判别人的生活过得有没有意义。就像我们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不顾一切去追求理想值不值得一样。

02

毛姆说:多少人只是抬头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只要月亮你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就会活得庸俗。若是你两者都想要,那月亮你够不著,六便士你嫌少。只有像斯特里克兰德一样,心无旁骛的人才能不顾一切地追求理想。四十岁才开始学画画的斯特里克兰德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画画,心中装不下其他了。当初他抛弃妻子到法国,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为了女人,连他的妻子也都这么认为。当她得知斯特里克兰德不是为了女人,而是为了画画的时候,她说:「只要他是同一个女人跑掉的,我总认为他还有回来的可能。不出三个月他对她就会讨厌死了。但如果他不是因为恋爱跑掉的,一切都完了」。如果男人为了另一个女人抛弃你,那还可以挽回;如果是为了理想,那根本没有办法。

理想对斯特里克兰德有著神奇的诱惑力。

多么奇怪,这种诱惑力居然让斯特里克兰德对画画有著盲信者的直接和使徒般的狂热。「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斯特里克兰德自从追求理想以后,就过著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住最便宜的房子,吃最廉价的食物,穿的是离家时带来的旧衣服,有时候甚至几天没饭吃,没地方睡觉。他打零工得来的钱都拿去买画笔颜料和纸张了。在他眼里,只要精神上富足,生活如何艰辛都不足为惧。这也就是斯特里克兰德跟大多数人不同的地方,他为了内心的理想可以不怕穷不怕苦不怕累。我们大多数人因为身上背负了沉重的枷锁而不敢向理想的生活前进。最后只能困在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等身份里,只能一辈子做个房奴、车奴、孩奴。并不是说斯特里克兰德这样不顾一切追求理想是好的,而是想说,我们不要轻易向现实低头,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不要放弃挣扎,偶尔也要抬头仰望星空。毕竟,爱自己,才是一生最浪漫的开始。

03

斯特里克兰德是生活的恶人,却又是艺术的伟人。

穷困潦倒的斯特里克兰德辗转到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全心全意的女人阿塔。阿塔支持他、理解他、照顾他,让斯特里克兰德得以尽情投身画画,献身艺术,不用再担心三餐一宿。在塔希提,他所处的环境唤醒了他的创作灵感,让他在这里创作出了名垂青史的画作。不疯魔,不成活。斯特里克兰德患上麻风病以后,即使双眼失明,也依然坚持创作。最后,在房子的四壁画上了一幅惊艳世人的画作。他倾尽毕生之力,痛苦一生就是为了这幅杰作做准备,作品完成以后,他备受折磨的灵魂得到了安息。他在墙上画的杰作被付之一炬,跟著他埋进了坟墓。在他死后,他生前的画作得到艺术界的认可,让他成为名垂千古的艺术家。不可否认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卑鄙的圣人。杰出的作品,是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来衡量的,他对艺术的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也许,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这样穷尽一生追求理想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求得内心安宁,怎么能叫作贱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你对社会、对个人的要求。"

看完本书,我不禁思考:活著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成为别人称赞的好妈妈、好妻子、好孩子、好同事吗?我们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为了别人认可的好战战兢兢地过一生吗?其实,活著的意义就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过你想过的生活。这样,哪怕你用尽全力过著平凡的一生,也是幸福的。希望你能够在疲惫的生活中找到勇气,直面内心深处的渴望,找到属于你想要的月亮。

曾经看到豆瓣上的一条书评:人生来身上背负太多的镣铐,要么自私疯狂,要么无法自由。


还好吧,就是一个理智的人突然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疯子,多少年如一日的画画,失去了不留恋的获得了个人成功,人性的冷漠,梦想的冲动,不被理解的个人世界,看过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成功若是这样的,值得吗?


我看到的并不是理想与现实哦!但是反正是值得一看的。对灵魂和躯壳这种东西又更多的理解了一点,当然毕竟是小说,某些地方肯定是描写夸大了一些的。

1.主人公理直气壮的抛妻弃子,理直气壮睡别人老婆,理直气壮做很多完全不合常理的事情。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竟丝毫不讨厌主人公,因为这是小说,描绘出的这个人物更多的我看到的就是一个没有躯壳的灵魂。人们总是以一种角色期待而活著,却忘了以人本身来活著。而这个主人公做到了,他只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人而已,所有附加在他身上的角色期待他都不要。这样的人物看上去是脱离现实但又窜动人心。

2.一个没有躯壳的灵魂。这是我最整个小说的评价。我很崇拜这样的灵魂,但是这个灵魂必然是夸大了的,在某种程度上当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灵魂的时候,世俗中的某些小事仿佛不那么容易牵绊我们。

3.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这是文章中让我某时产生共鸣的一句话。彼此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来到人世间,人生已苦短,既然有缘在一起共度这苦短人生,为何不更加注重圆满彼此的灵魂,或是尊重彼此的灵魂。毕竟爱情,婚姻也只是人生经历的事务,每个人都有权对这些来定义他们的重要性,固然是可以定义其他事务重于这些东西的。

4.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既然每个人看待生活的意义都有不同,为了自己也为了对方都能不辜负此生,那就尊重彼此的不同吧。


导语

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维多利亚小说(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个:首先,就任务角色而言,主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或者雄霸一方的贵族士绅,而是奔波劳碌的贩夫走卒或者命运多舛的详见农夫;其次,在背景设定方面,故事通常不再发生于古代或者某个虚构的空间,而是同时代某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尤其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会伦敦;再者,许是清洁阻碍追求耸人听闻或者怪诞离奇,而是片中入情入理,对各种器物的描写也细致入微,旨在让读者觉得和现实生活索取不远;最后,维多利亚小说往往带有强烈的文以载道、匡扶道德的色彩,那些做著热衷于告诉读者,男主主角也许出身贫寒,历经挫折,但终将得到圆满的结局,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其拥有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的人品,又或者是因为其对上帝有著虔诚的信仰。现代主义文学包括了众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很难扼要地对其进行界定。总之是多数生于19实际70年代以后的英国文人看来,内在世界高于外在世界,意识活动高于故事情节;至于让前辈小说家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礼教观念,尤其是各种眼里的性禁忌,因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向披靡,更成为这些作家争先恐后想要打破的桎梏(gu4)。毛姆从一开始便清楚地知道,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更早之前的理性主义一样,无非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已;它诚然更为新颖,但这并不意味事其艺术价值高于其它流派。如今战争业已来临,它带来了新的风气。年轻人信奉的是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神明,我们的后背将要朝哪个方向走,现在也可以看出端倪了。躁动不安的年轻时代在意识到他们的强大之后早已登堂入室,这些人夺门而入,抢占了我们的位子。空气里充满了他们喧闹的喊叫声,有些为老不尊的长者滑稽地模仿年轻人的吵吵嚷嚷,想要证明属于他们的时代尚未逝去;他们像是最有活力的后生那样振臂高呼,但喊出的口号是那么的空洞;他们就像是人老珠黄的当读,试图通过梳妆打扮何卖弄风情来重获青春永驻的幻觉。那些较为聪明的前辈则大大方方地让开道路。他们无奈的微笑中带著些许宽容的嘲讽,和谐人记得当初他们将踌躇满志的前辈踩在脚下时,也正式如此大叫大嚷、出言不逊;他们还预见到这些高举火炬的勇士仲有一日也要让出他们的位子。谁也不能一锤定音。这个过程永远往复无休。「有句《圣经》的话来到我的嘴边,但我没有说出来」这句话是《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那句「你们不要随便议论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又或者是《约翰福音》里的「不要将表象作为判断的根据」。《圣经》反复告诫烦人不能彼此论断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和人的互相了解往往肤浅、局限而片面,能够做出公平的判断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假如这样的上帝果真存在的话。不要随便批判别人并不等于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毛姆借由《月亮和六便士》所两处的观点是精神优于物质、个体大于社会。「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取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人次的上帝制定世间某些男子必须过著单身的生活,但他们有些人由于自身的原因,或者由于他们无法抗拒的外部因素,竟然违背了这种旨意。世上再也没有比这种结了婚的单身汉更值得同情的人。」人生终极意义的对立答案。月亮象征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世界,也象征著离开伦敦的Strickland远赴埃及的亚伯拉罕所甘之如饴的清贫;六便士这红小面额硬币代表著世俗的鸡虫得失与蝇头小利,也代表著卡迈尔所阴雨为傲的豪奢。如何取舍,「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Chapter 1我无法苟同某些画家的看法,他们倨傲地宣称门外汉根本不懂绘画,要对他们的作品表示欣赏,最好的办法是默默地地上支票本。这种认为艺术乌发是某种收益,只有内行人才能完全理解的观点其实是荒唐的误解,因为艺术是情感的流露,二情感所说的语言,则是每个人都懂的。但我也承认,对技巧没有实际认识的评论家却是很难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评论。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超群出众的人物在其生涯中遇到某些令人感到惊奇或者神秘的事情,人们就会及其贪婪地抓住不放,将其演绎成一段传说,然后狂热者深信不疑。这是人们对平淡生活提出的浪漫抗议。传说里的轶事变成了英雄晋升不朽境界最可靠的通行证。Chapter 2有那么多书写出来,有那么多作者满怀希望地看著他们出版,可是等待著这些书的命运又是那么的惨淡。这些图书能有多少机会从浩如烟海的同类产品中崭露头角呢?哪怕确实脱颖而出了,也无非是各领风骚三五月俄日。天知道作者要花费多少心血、承受多少苦难、绞尽多少脑汁,读者才能得到几个小时的休憩,或者驱赶旅途的沉闷。…… 我得到了这个教训:作家追求的回报应该是挥洒文字的快乐何传播思想的惬意,至于其它的,那就对遍吧,别去在意赞美或诋毁、失败或成功。如今战争业已来临,它带来了新的风气。年轻人信奉的是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神明,我们的后背将要朝哪个方向走,现在也可以看出端倪了。躁动不安的年轻时代在意识到他们的强大之后早已登堂入室,这些人夺门而入,抢占了我们的位子。空气里充满了他们喧闹的喊叫声,有些为老不尊的长者滑稽地模仿年轻人的吵吵嚷嚷,想要证明属于他们的时代尚未逝去;他们像是最有活力的后生那样振臂高呼,但喊出的口号是那么的空洞;他们就像是人老珠黄的当读,试图通过梳妆打扮何卖弄风情来重获青春永驻的幻觉。那些较为聪明的前辈则大大方方地让开道路。他们无奈的微笑中带著些许宽容的嘲讽,和谐人记得当初他们将踌躇满志的前辈踩在脚下时,也正式如此大叫大嚷、出言不逊;他们还预见到这些高举火炬的勇士仲有一日也要让出他们的位子。谁也不能一锤定音。这个过程永远往复无休。Chapter 3这些女士坚持带著手套吃黄油土司的怪癖让我称奇不已,而她们趁别人不注意时在椅子上偷偷把手指揩擦干净的壮举更是令我敬佩万分。Chapter 4当年有许多人热衷于结识名流……我觉得Mrs Strickland在他们这些人当中算是心地最纯良的。她在乡下度过了安静的岁月,她从穆迪图书馆解决的图书不仅讲述了许多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给伦敦增添了罗曼蒂克的色彩。她是真正热爱阅读的(她在这类人中很罕见,这些人大多数感兴趣的是作家而不是小说,是画家而不是画作),她创造了虚幻的世界,高高兴兴地在里面生活,享受著她在日常世界得不到的自由。认识诸多作家之后,她觉得自己仿佛登上了从前只能隔著脚灯仰望的舞台。她像看戏似的观察著这些人,却是感到她的生活圈子扩大了,因为她既宴请他们,也到他们壁垒森严的家里去做客。她并不排斥这些作家游戏人生的态度,但根本没想过要依照他们的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些人离奇的道德观念,连同他们的怪异的装束和荒诞的谬论,都让她感到非常有趣,但对她为人处世的信念却没有丝毫的影响。(这真的好像以前的我,附庸风雅,给自己营造一个浪漫的幻影,却从未真正走入过他们的世界)「为什么优秀的女嗯总是嫁给愚钝的男人呢?」「因为聪明的男人不肯迎娶优秀的女人。」Chapter 5馈赠同情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本领,但经常遭到那些知道自己拥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他们要是发现朋友遇到倒霉的事,就会迫不及待迪猛扑上去实战浑身解数,这种劲头是在是有点像食尸鬼。他们的同情宛如油井般喷涌而出,这种毫不吝啬的挥洒有时候会让被同情者感到尴尬。如果别人的胸膛已经有太多的泪水,我就不忍心再撒上几滴。Chapter 7这肯定是人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这种生活模式有一种看淡之美,它让你想起平静的涓涓细流,蜿蜒流淌过翠绿的牧场和宜人的树荫,最终涌入浩瀚的海洋;但大海是如此平静,如此沉默,如此蓦然,乃至你突然感到莫名的焦躁。或许是我的想法比较奇怪吧,反正早在那个时候,我就强烈迪感觉到绝大多数人共有的这种生活是不完美的。我承认这种生活有其社会价值,我明白循规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气方刚的我想踏上更为狂野不羁的旅途。我认为我应该提防这些安逸的欢乐。我心里渴望过上更危险的生活。我随时愿意奔赴陡峭的山岭和暗流汹涌的海滩,只要我能拥有改变-改变和医疗之外的事物带来的刺激。Chapter 8我不愿意看见那种我帮不上忙的痛苦。女人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恶习,就是只要有人愿意听,她们就热衷于讨论自己的私事。Chapter 9结婚17年的男人显然不会无缘无故地离家出走,肯定有什么事情导致她怀疑他们的混音生活并没有那么美满。(但大部分的人却一定不会质疑什么,他们只会妄自推断这男人一定是有了外遇,然后对自己的推测深信不疑到甚至忘了这只是自己的推测,然后到处传播,这就是中伤的来源。)Chapter 11我在旅途中考虑这桩差事,心里不无顾虑。因为看不见Mrs Strickland那副痛不欲生的样子,现在我能更冷静地看待这件事。我发现她的举手投足颇有自相矛盾之处,这让我感到大惑不解。她确实非常悲伤,但为了激起我的同情,她竟然会将悲伤表演给我看。她的痛哭流涕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因为她在身边放了大量的手帕,我特别佩服她的深谋远虑,但回想起来,这也许会让她的眼泪美那么动人。我无法确定她希望她的丈夫回家,是因为破碎的心里,除了夫妻反目造成的酸楚,是否也混杂著虚荣心受损带来的痛苦-这种冬季在年轻的我看来是很可耻的。那时候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么的悖谬,我还不知道真挚诚恳底下也许藏著矫揉造作,高风亮节背后看你隐匿著卑鄙无耻,也不知道无赖恶棍心里或许存留著良善之意。(别把人想的太好,也别把人想的太坏。佛教说,我们总是带著有色眼镜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就当作全部,把事物的部分「显性」当作事物的「本性」,其实全是偏见。这样的「表演」,为了博同情,我的母亲,甚至是我自己,都曾经一再演出,其实是非常可笑的。年轻的时候我看到人可恶的本性会嗤之以鼻觉得难以忍受,那时入世未深总认为天下有净土,盲目乐观,眼里容不得沙子,年纪大一点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常态,都是普遍事实。)Chapter 12「女人真是太可怜了!爱情。她们就知道爱情。她们认为男人离开的唯一原因就是移情别恋。」(女人本不愚蠢,但爱情是感性的产物,而感性与理性又往往背道而驰。)「假如你充其量只能成为三流的画家,你还会觉得为此必须抛弃一切值得吗?」「我跟你说过我必须画画。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著爬出来,要么就被淹死」(叙事者当时还无法明白,至此,对于Strickland来说不是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是不得不做的事。太想做的事做不了,会让人觉得活著都没有意义。所以他当然不会在意是否有所成就,也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太多人,可能一来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又或者没有爱到极致无法鼓起勇气去面对世俗的评判。其实终其一生,不过是来去如空,为自己活爱自己不应该是个问题。)「但是你已经四十了。」「所以我才觉得要赶紧开始。」Chapter 14我无法理解他的动机。我试图说服自己:有一种模糊的反叛意识慢慢在他那迟钝的头脑里冒出了苗头。但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从来不曾对他那平淡的生活流露出厌烦的情绪。…… 我怀疑他的灵魂里是够深埋著某种创作本鞥,那种本能虽然受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像肿瘤在活体器官中膨胀那样顽强的生长著,最终控制了他整个人,迫使他不由自主的采取行动。…… 皈依有许多种形式,它的实现方式也有许多种。有些人需要外来的催化因素,宛如巨石被奔腾的激流冲成碎块;但有些人的皈依来的很慢,就好像今天累月的水珠滴穿了坚硬的石头。(皈依:身心归向,依托。)有的人也号称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他们多半是在自己骗自己。总的来说,这些人只有在相信没人的发现他们逾规越矩之处时才敢为所欲为。他们定国就是因为有了几个亲朋好友的赞许,愿意去做一些与大多数人的观点相悖的事情。渴望得到认可也是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本能。我认为良知是我们心灵的卫兵,它守护著各种社会赖以存续的规则。它是驻扎在每个人心里的警察,监督我们不要为非作歹。它是安插在自我意识最深处的间谍。人太过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太过害怕遭受别人的责难,所以亲自把敌人迎进了家门;于是间谍持续滴监视著他,警惕地捍卫其主人的利益,无情地摧毁任何刚露出端倪的,不受管束的欲望。良知迫使他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它是强韧的纽带,联结著个人和整体。而他在说服自己相信社会利益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之后,就难免会沦为良知这个监督者的奴隶。他将其供奉起来。到最后,就像宫廷弄臣因为肩上扛著皇帝的权杖而感到光宗耀祖那样,他会因为自己对良知非常敏感而感到无比自豪。(叙事者说的是他自己,Strickland的作为让他非常惊讶,张皇失措。)Chapter 15女人总是认为男人都是抛弃痴心女子的负心汉,但如果男人真的忘恩负义,更应该受到谴责的却是女人。就像法国(Blaisse Pascal 《思想录》)谚语理说的,情感有著理性无法领会的理由。Chapter 17幸福偶尔会使人高尚,但至于痛苦,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只会让人卑鄙和恶毒。Chapter 19我想这种他多年以来始终保留著的幻觉模糊了他的眼睛,让他看不清真相;他完全不顾摆在眼前的事实,执意把义大利幻想成一个罗曼蒂克的侠盗和风景又没的废墟遍地的国度。他画下其实是他的理想。(就好像悉尼是我的幻觉,幻觉中的悉尼是我的理想。)Chapter 19「你桌面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像沙滩上的石头,随便哪个满不在乎的过路人都能捡起来呢?美是一种玄妙而奇异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蓝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当艺术家把美提炼出来之后,这种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的。你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艺术家的痛苦历程。美是艺术家唱给你听的音乐,要在你的心里再次听到它,你需要知识、敏感和想像力。」Chapter 25「乖宝宝,他是个天才。你不会认为我也有天赋吧。我倒希望我有,但别人有没有天赋,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我是很尊敬天赋的。那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拥有它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我们对那些人应该非常宽容,非常有耐心。」 (Dirk是不是一个具有敏感度和知识却没有talent的画家,所以他那么崇拜Strickland。因为他身上有些他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talent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天才艺术家来说, talent是他的负担,宣泄出来就好像野兽宣泄出兽性一样。是一种本能。)Chapter 28(为什么文章反反复复把Dirk描述成一个这么pathetic的人?而作者总是表露出来的笑意让我极不舒服。他还不如Strickland。Strickland就是完全doesn』t give a shit。他总是一开始就表明了我是个畜生,不要靠近我,你如果自己要靠近我受了苦也是你自己的选择。而作者总是好像扮作朋友的样子,一边享受著Dirk的善意,一遍在心里不屑与讥笑,真的让我很恶心。相反,对待Strickland的冷漠与无礼,作者却是趋之若鹜。表现出来的距离感更像是欲拒还迎。对于Strickland偶尔的礼遇表现出来的欣喜就像是新得宠的妃子。当然他想极力掩饰,表现出自己对Dirk的同情心,让我更恶心。好像他看得懂Dirk的可悲与愚蠢, 特别想却又无法靠近Strickland的世界,唯有化作一个穿圣母外衣的婊子,和Strickland一起鄙视Dirk才显示的出他的存在感。)Chapter 29「如果你在谈恋爱的时候还讲自尊心,那原因只有一个,其实你最好的是你自己。」(所以如果一个人爱别人爱到放下自尊,就是爱别人超过爱自己。他错误的认为让别人明白自己连自尊都可以放下别人就会用同样的爱回报,殊不知爱哪是简单的交换。)Chapter 30布兰奇斯特洛夫的行为并没有让我很困惑,以为我觉得那纯粹是生理吸引的结果。我想她从来没有爱过她的丈夫…那无非是女性对爱护和怪坏的反应,绝大多数女人以为那就是爱。那是一种被动的感情,对任何男人都可以产生,就好像藤蔓,衣服在任何树木上都能够生长。在世俗的人眼里,它是可取的,因为它会促使女孩嫁给想要她的男人,相信婚后能够日久生情。那种感情的成为很复杂,包括衣食无忧带来的满足,家财殷实激发的骄傲,受人爱慕引起的逾越,以及之子于归早就的称心,只有徒慕虚荣的女人才会认为这样的感情也有高尚的价值。(这样的感情也不一定只是因为爱慕虚荣,也许也有女孩不愿让家人担忧对家人的爱,想解放家庭压力又不相信自己能力的懦弱。这种感情也许并不高尚,但也只是众多悲剧中较好的一种。)面对情欲的冲击,这种感情是毫无抵御之力的。假如Strickland触动了她的感情,那么她或者热爱他,或者憎恨他,此外别无选择。而刚开始她特别憎恨他。我不相信Strickland会爱上布兰奇斯特罗夫。我不相信他会爱上任何人。在爱这种求感情里,温柔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无论对人还是对己,Strickland都不懂温柔。爱需要有自甘示弱的姿态,有保护对方的愿望,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取悦别人的心理。总而言之,爱需要无私忘我,活著至少需要把自私隐藏得不露痕迹,而且爱也需要矜持。所有这些在Strickland身上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不爱别人也不爱他自己)爱是全心全意,只有全情投入才能成为合格的爱人;恋爱中的人头脑再清楚也不会承认-尽管他可能心里也明白-他的爱终有一天会结束;爱需要山盟海誓,既暖知道一切无非是镜花水月,但他迷恋这种海市蜃楼,而对现实视若无睹。爱使他变的高尚,也使他变的卑贱。他不再是他自己。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了一样东西,一件工具,用于追求某个他自己所不了解的目标。爱从来不缺乏多愁善感,而在我认识的人当中,Strickland是最为铁石心肠的人。我不相信他会承受那种患得患失的爱情折磨,他永远不会忍受外来的约束。如果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他心里那种令人难以理解的热望,那种催促他走向某个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目标的热望,我相信他会毫不犹豫地将这种东西从心里连根拔起,哪怕为此而弄得苦恼不堪、遍体鳞伤他也在所不惜。Strickland这个人既伟大又渺小。Chapter 41在经年累月的习惯让自己变得麻木以前,作家心里总是很不安的,因为他的本能对人类的奇行怪癖特别感兴趣,而他的到的挂念竟然对此不以为然,却又无可奈何。他喜欢研究那些让他感到吃惊的坏人,并自我安慰说这是为了满足艺术的需求;但他的真诚却迫使他承认,他对某些行为的厌恶之情,并没有对它们的原因的好奇之心强烈。…… 也许作家创造恶棍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的某些本能,就是那些在文明世界的礼仪风俗的压迫下退入神秘的潜意识深处的本能。让他创造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其实就是让他的自我心中哪个乌发借由其他方式得以表达的部分获得生命。他获得的满足感是一种解放的感觉。作家更为关注的是去认识,而不是去批判。(我不知道这是否能解释我对作者的恶心。)「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谈情说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会想要女人。等到我的激情得到满足,我就要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征服我的欲望,但我憎恨它,它囚禁了我的灵性;我希望将来能摆脱所有的欲望,能够不受阻碍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多么明显的灵与肉的斗争。)「因为她自身软弱无能,所以拚命地想要指挥你。」(控制狂是不是因为内心太脆弱无能呢,所以她拚命想要控制来获得安全感呢。)「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很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看法去左右别人的行为,因而会憎恨那些不受我们影响的人。我想这大概是最伤自尊的事情。」(是的,不给我朋友圈点赞的都屏蔽。)Chapter 42早在社交场合中,他只会让你看到他的表面,那是他愿意给世人看到的;你若想真正地了解他,便只能借鉴那些他无意间做出的席位动作,以及他不自觉地流露的转瞬即逝的表情。有时候人们戴的面具太多完美,日久天长之后,他们就真的变成他们假扮的那个人。但在他的著作活著绘画里,完美却能看清他的真面目。对敏锐的观察者来说,哪怕是最随意的挥洒,也隐藏著灵魂最深处的秘密。每个人在世上都是孤独的。他被囚禁在铁塔里,只能通过各种符号和同类交流,可是这些符号没有公认的标准,所以他们的意义是模糊而不确定的。我们可怜地向他者传送宝贵的内心感受,但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于是我们变得很孤独,齐肩并进却又形同陌路,无法认识我们的同类,也无法被他们认识。Chapter 46仁慈的上帝制定世间某些男子必须过著单身的生活,但他们有些人由于自身的原因,活著由于他们无法抗拒的外部因素,竟然违背了这种旨意。世上再也没有比这种结了婚的单身汉更值得同情的人。Chapter 50我总觉得有些人没有畜生在正确的地方。偶然的命运将题目丢到特定的环境里,但题目总是对某个不知在何处的家乡念念不忘。题目是出身之地的过客,从孩提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径,活著曾在其中玩耍过的热闹接到,都无非是人生路上的驿站。题目始终把亲友视如陌路,对生平仅见的环境毫无感情。也许正式这种疏离感推动他们远走高飞,去寻找某种永恒的东西,某片能让他们眷恋的土地。……. 有时候,人会突然造访某个地方,却神秘的赶到这里就是他的归宿。这里就是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尽管周边的环境他从未见过,尽管当地的居民他素未谋面,他却愿意安顿下来,仿佛这些都是他声来便已熟知的。在这里他的心终于不再躁动。(让我想起三毛在描写沙哈拉时的那种乡愁。是我没有过的感受。只是偶尔发现自己和周遭格格不入的时候,会想逃离,会觉得也许生活在别处。)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取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Chapter 54对这里的人来说,无论是欧洲人还是本地人,他确实是个怪物,但他们见惯了各种各样的怪人,对他也就不以为奇;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古怪的人,他们做著古怪的事;也许他们知道,人并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而职能做他不得不做的自己。在英国和法国,她是圆孔里的方塞子,但这里各种形状的孔都有,无论什么样的塞子都各得其所。我并不认为他到这里就变得没那么粗鲁、自私或野蛮,但这里的环境更加宽容。假如他声来就在这种环境中度日,他可能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恶劣了。(我想这是不是即使作者需要通过Strickland的故事阐明的主题:don』t judge.)Chapter 58「有句《圣经》的话来到我的嘴边,但我没有说出来」这句话是《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那句「你们不要随便议论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又或者是《约翰福音》里的「不要将表象作为判断的根据」。The end.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看这本书之前会瞟到几个标题,说的是看完之后热泪盈眶。也许是我的情感埋的不够深,或者是我没有理解文章的主题。我看到的是一个叙事者通过天才艺术家走出世俗的偏见寻找灵魂归处的故事,来表达了自己各种想表达的对人性和人生的看法。Strickland的故事在我看来,完全是个好结局,他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死得其所。

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非常具有主观性,看看就行

斯特里克兰德的恶当然是恶,这是没有质疑的,但在读这本书时,请不要关注他的恶

因为我认为,这毕竟是一部小说,作者为了表现出斯特里克兰德其人极其强烈追求梦想这一行为,夸大地展现了他的恶,以反衬出他追求梦想的强烈程度

至于书名,「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抬头看见了月亮」。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了事业,家庭,所有的一切他都放弃了,这就是他的六便士。月亮则是他的理想。

至于表达什么,我觉得唯一突出的便是追求理想的精神,别的可以不用太过于在意。

欢迎大家讨论分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