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元年老奴陷瀋陽。同年渾河大戰爆發。然後老奴陷遼陽。天啟二年老奴陷西平。羅一貴,祁秉忠戰死。隨後天啟三年魏公公掌東廠。天啟三年是公元1623年。

黑勢歹登基在1627年。這一年天啟去死。同年12月11日,魏公公死那麼問題來了。那麼請問魏公公怎麼在1623年暴打1627年才登基的黑勢歹的呢????在線等??? 挺急的!


我一直特別好奇,網上的一些晚明史都市傳說都是從哪來的…比如魏忠賢能收稅啦,比如文官集團可以謀殺皇帝啦,再比如東林黨是江南士商集團利益的代表啦,一個兩個說的活靈活現,然而從來沒人引過具體史料的只言片字

這就很神秘

對了,你們衡量一個人是東林黨還是閹黨的標準是什麼啊?真就按需發放黨籍?


哪個位面的明朝壓著皇太極打了?


這個問題我要回答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閹黨得勢是從老魏走上前台開始,是天啟4年開始,1624年,魏派文官開始掌權,開始驅逐東林系官員,但是沒有清除,部分東林系跑路,孫承宗等人依然在堂,因為熹宗實錄天啟四年缺失,這年朝堂什麼情況不好推敲。想起來一件事:袁可立下台事件:兵科給事中方有度、廣西道御史宋師襄、河南道御史龐尚廉、福建道御史李應升和山東道御史宋禎漢+一個傻子毛文龍合夥把袁可立彈劾走了,已知前五人都是萬曆44年進士,這五人老家還相近,除宋師襄是閹黨,其他四人都是東林。

天啟五年,著名的東林黨,遼東經略孫承宗,在發了17封辭職信後,發動了柳河戰役,結果不提也罷,還出現了薛定諤的遼兵。。。此戰,是在閹黨威風時期。雖然沒找到閹黨搗亂的例子,但是這一戰,足夠打破提主美夢了。戰後,東林孫承宗引咎辭職。

同年,張盤戰死在旅順(隨後有明將繼續鎮守)

1625年年底,寧遠戰役發生,著名投機分子,立過魏忠賢兩次生祠並且在崇禎年逃過打擊閹黨火速陞官的袁崇煥,戰前拒不執行經略高第歸併寧遠的方案,導致右囤30萬糧食,寧遠前十多萬軍民,無數的物資被野豬皮笑納,戰時發布錯誤命令,導致覺華慘案。這麼個玩意被某些人否認是閹黨(當然,當時老魏還是認可這個小弟的,並家資助前線。)寧遠戰役前後,明朝方損失人口十萬以上,糧食38萬石,船2000艘,後金損失兵500,備御死了兩三個。。。在閹黨的鼓動下,明朝史稱寧遠大捷。。。。這種大捷是明顯的政治大捷。這要是大捷,己巳之變是不是崇禎的北京大捷?

附嘉獎原文:皇上深嘉清野堅壁之偉伐酬報於前而姑免(小木匠心裡明白著呢)失糧棄島之深求策勵於後將有功大小文武諸臣論功升賞以普

1627年,皇太極令阿敏帶8萬軍隊,以打朝鮮的名義實則打東江入朝。寧遠投機分子拒絕熹宗支援東江的要求,詐稱奴十萬守家,十萬征朝鮮,只有28000正規軍的東江鎮面對3-4萬的後金軍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喪失陸地佔有權。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東江軍交出477級韃子腦袋。這場戰鬥,後金擊破東江的目的沒有達成,也沒征服朝鮮。戰略上肯定沒贏,東江鎮吃了大虧,陸地上據點全滅,毛文龍全家差不多報銷了。輸贏自己看。丁卯戰役結束時,袁賊派的9000騎兵還在三岔河划水。。。

後面跟著就是寧錦了,此戰,明朝關外在投機分子主持下新建的20個據點被拔了17個(軍民物資軍隊全打狗),投機分子獲得1個首級。。。依舊輸贏自己看。戰後明軍放棄了錦州(不說老魏,起碼天啟看出來再這麼守,明朝血要被放光了)。附戰後對投機分子的處理。

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

得旨袁崇煥談款一節所誤不小朕不加譴責尚著敘賚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恩典出自朝廷霍維華何得移蔭市德好生不諳事體

這麼個玩意,崇禎朝在東林賊黨的推薦下居然又起來了,明亡的戰車又有誰能停止?反正天啟老魏不死,這玩意只能在東莞逛一輩子青樓。


這主要歸功於天啟皇帝這三年里寵信的孫承宗魏忠賢都寵信大奸袁崇煥,袁崇煥吹牛不打草稿的,能不天天大捷嗎?


我想了三天三夜也想不明白,魏忠賢什麼時候壓著皇太極打了?壓著皇太極和他魏忠賢又有什麼關係?


有個庸醫治病,把人治的去了半條命只剩一口氣,換個醫生,沒多久就掛了。然後一群人說,前面那個庸醫真是良醫啊,你看他治的時候人就沒死。


魏忠賢保東林王化貞的時候,殺了楚黨熊廷弼之時,大約是給東林黨魁葉向高一個面子?

天啟四年,魏忠賢逼迫葉向高,孫承宗致仕,才開始了得勢。

天啟五年,天啟皇帝朱由校落水,從此一病不起。

魏忠賢在天啟皇帝落水之後,連個普通人家出身的張嫣都對付不了。

一個把蛋賭掉的人,哪來的那麼多粉絲。


魏忠賢得勢時候,明朝除了還有幾個小島可以算作遼東外,遼東的陸地已經丟光了,還壓著打,做夢吶?


壓著皇太極打?公公是練了葵花寶典嗎?


什麼叫壓著打?無非整死了老奴。前線離山海關還越來越近。從政治上看,皇太極這個有腦子的能人上台了,對大明更不利。還不如讓晚年昏聵的老奴繼續折騰,搞亂滿人集團。

明朝當時的情況,誰來都一樣的。軍事上,冷兵器時代實際就是有組織的群毆。決勝取決於進入戰場的有效人數,人海戰非常有效。激發出戰鬥慾望的多數一方,力量很是驚人。可惜朝廷的兵就這些,地方還大,需要分兵駐守,就攤薄了力量。滿人則沒有這種情況,相對可以集中兵力。另外,滿人軍隊屬於改善生活,搞對外搶劫,求勝欲強於明朝軍隊。

這種情況,誰來都不行。


先問有沒有,在問為什麼。


時間都搞錯了。魏忠賢1623年得勢,三年後就是1626年。但是皇太極是在1626年底才剛剛登基。兩個人交錯時間只有一兩個月,一戰未開,要怎麼才在這麼短時間內壓著皇太極?而努爾哈赤定都瀋陽就是在魏忠賢當政時期。


魏忠賢是一個很難評價的人,首先他對待異己的殘忍打壓,處理黨爭問題上的狡猾狠毒,都很難讓我們去將他同中流砥柱相提並論,但就是魏忠賢,卻是做到了穩住明朝破亂的朝綱。

亂世當用重典,道理是一樣的;亂政則需要魏忠賢這樣的狠角色,必須殺伐果斷,才會讓破敗的朝綱有重振,而只要把握好了魏忠賢這一個臣子,皇權就有保障。

崇禎當年為了籌備軍費,求著這些大臣拿出銀子來,結果這些大臣一個個都是哭窮,這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就在於當時的文官階級,不在乎朱家的天下,只在乎黨派之間的利益關係。起義軍打過來了,只要他們俯首稱臣,立馬又可以過逍遙日子。簡而言之這些文官氣節已經沒有了,眼睛裡的皇權也不過是一個需要跪拜的存在罷了。

崇禎拿這些文官沒辦法,但是魏忠賢有辦法,魏忠賢可是控制了整個東西廠,魏忠賢在的時候,這些文官絲毫不敢造次。而魏忠賢一死,制衡的力量也就消失了,也就意味整個皇權衰落了。這是崇禎沒有考慮到的問題。

為什麼在魏忠賢掌權時,關外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明朝為什麼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背後其實還是錢在起作用。

魏忠賢雖然為人混賬,做官猜忌,但他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稅。如果熟知明朝晚期的歷史,就知道明朝後期的幾個皇帝都苦於國庫沒錢。所以,魏忠賢的收稅能力(理財能力)是明帝國最需要的。

明末,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魏忠賢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並且有得力的東廠收稅。對那些清流的反對,魏忠賢要麼不置可否,要麼直接以雷霆手段,所以東南一帶的東林黨人痛恨魏忠賢。

可是出身於底層的魏忠賢沒有給農民加賦——就沖這一點,崇禎的理政能力就遠不如魏忠賢了。農民要能活的下去,明王朝也不至於覆滅。與崇禎朝一再加派賦稅相比,魏忠賢在河南遭災時,還免除了賦稅,從內庫撥款賑災。閹黨在放火燒了東林書院後,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

國庫有錢,是魏忠賢最大的底牌;這是魏忠賢最大的施政特點,雖然折騰那些當官的、有錢的,卻不折騰底層百姓。

後來,崇禎皇帝走上了前台,魏忠賢的最大的後台倒了。在向崇禎皇帝表示效忠,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響應後,魏忠賢知道他的末日到了。

說到底,魏忠賢是一個沒有地方勢力根基的小人物,他能夠呼風喚雨,是因為口含天憲,皇權才是他最大的底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