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中国经济出版社和张艺兴联合发起的关于M-POP的音乐教材编写倡议书,真的还蛮兴奋的,毕竟这种先提出音乐理念再进行创作的音乐创作模式还是非常具有颠覆性的。

M-POP的完整说法是Mix-Mandarin-Pop,是基于中文或者中国音乐元素的一种世界性融合,mix和mandarin缺一不可。虽然说M-POP是在《namanana》发行时提出的,但是真正体现出这个理念的应该是《莲》这张专辑。在《莲》中从作品的内容(主题、形象塑造)到形式(乐器、音乐类型)都贯穿了中国元素以及现代融合。

但是理念最终还是服务于创作实践的,而当今的文化领域已经不是当年传统的文化领域,视听的结合越来越成为趋势。因此在一些评论者的启发下,我发现也许M-POP的内涵可能会更广,mix还可能是视与听的mix,唱与跳的mix。作为一个有舞蹈经验以及丰富的唱跳表演经验的音乐创作者,我不敢说主观上张艺兴有将两者mix的想法,但是这种实践的丰富经验其实已无意识地经扎根于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中了。他的音乐中的节奏感,如果没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我觉得是很难把握的。就好像一个不会声律的词人去写词,最终使得词成为了文学作品而非音乐作品。

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文选?卜商〈诗序〉》)音乐和舞蹈本就是紧密结合的。

另外mix大概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有核心的共创。

但无论如何,我想这一切mix的立足点都是音乐性。否则就是为舞蹈服务的伴奏而已。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出发点在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否则与其他的世界融合性音乐创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当然了,以上全是个人主观看法,无任何科学根据。但是自己真的蛮期待这一概念的指导下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因为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创作和作品。由意识地提出理念的意义在于,它会使得这样的创作不会流于一时的激情,从而能够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作的队伍。

就好比你召集了一群人,人们说「我们在一起干什么?」,你说「随便干什么」,结果就是各干各的,什么也不是,而如果你说「我们一起干一个xx」,其他人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结果是,不论最后做到了多少,但是他们仍然有所名义,后来的人们至少会说他们是一起做xx的xx人。

在艺术的领域不能说这样是绝好的,因为艺术也有各种流派以及反流派,但它总算不太糟。艺术的好与坏的评价标准是作品的好坏,作品好,即便是一个人也自成一派。但是你要教会大家去欣赏你这种风格的方式,所以提出理念不仅仅是号召,不仅仅是作品创作的根据,更是一种新的审美角度和体系的搭建。

千百年来,人类的情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古今可以沟通,中外可以共鸣,变得不过是形式,而我们的喜爱不过是喜爱那一种表达的方式。

所以想听听各位对M-POP这一个概念的建构有什么建议。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有建议。也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谈,例如是从创作到欣赏、反馈等角度或者是M-POP整个构建以及落实。甚至从技术层面等等。


首先我为发现有这样的问题而开心。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

其次以下答案是站在个人角度回答:

我个人觉得最经典的Mpop是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刘欢老师和Sarah Brightman的《我和你》。

我依然记得当时听到这首歌,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动。那时候我还期待后面有很多这样类型的歌曲能站在大舞台上让世界听见。

就我这几年观察国内外音乐市场,国内现在其实有不少人在做融合共创。

1、远东韵律,国际化。

远东韵律19年的X计划邀请十组国内外一线明星音乐人做歌。有九首都有Mpop的特质,大家都可以去听听。

2、上海复兴方案,地方化

上海复兴方案这个组合本质也是在做融合,而且做的相当出色。但是他们很少语言的混合,而且著重于地方特色。用沪语混合电子,嘻哈,爵士乐,我的建议其实像这种类型的也可以归类为Mpop。

这个乐队,我关注了两年半了。

其实他们的歌名都很有意思,还有拼音的歌名,就是没有中文。

3、新乐府,民族化。

这个我觉得也是Mpop。

4、悬木铃,古俚语粤语混合蒸汽波。

5、张艺兴,实验融合。

张艺兴的融合是多方向的,不像上面是已经有固定风格了。他的融合是每种都尝试,有国际,有民族,有地方。有小众也有大众。

举例我个人心中有代表性的

国际的是《Honey》

民族的是《刘海砍樵》

地方的是《沸》

小众的是《饕餮》

大众的是《Boom》remix版

所以导致大众对他音乐没有固定印象。而大量反复听过他的歌的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鼓点和民族乐器的融合。


我的建议分三块,对听众,对创作者,对大环境。

第一,听众

作为一个音乐风格的确立和传播推广。听众是最重要的基石,音乐是没有对错的。在音乐这个浩瀚的世界里,普通群众听歌审美是有壁垒的。

建议如果对Mpop感兴趣的人,一定要去寻找你听上去像Mpop音乐的歌。建立相关歌单,并在标题上写明相关信息,去吸引同好。这是作为听众能做的事。写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我从来没去做这件事,我后面会建立相关Mpop音乐相关分类歌单。

第二,创作者

Mpop这个风格的音乐类型,在音乐圈是并没有意识到的。很多音乐人其实在做这件事,但是没有一个风格能概括他们,因为他们音乐的元素太丰富了。你把他归类到流行,归类到爵士,归类到电子等等都可以,但是容易湮没在乐海里,不易被听众发现。

建议多交流,多合作,我觉得音乐人之间是愿意玩合作的。

第三,大环境

其实这个大环境是有优势有劣势的。国民美育其实很落后的,就我个人体验来讲,从小到大的音乐美术课被主课老师占掉的很多。

我长大学了个美术,没去学音乐,因为学音乐太烧钱了,而本人没啥天赋。

但是对美的东西我有追求,音乐,美术,建筑,舞蹈,雕塑这几样东西其实是共通的,但是非大众的。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审美,多听多看多思考,你会发现新世界大门向你打开。

再谈谈大环境里,国家现在对这块的要求逐渐提高,就我了解到现在孩子美术音乐课,也需要考试,不再是可有可无。所以我们的下一代,某种意义上有能力去欣赏更好的作品。

还有其实国家这几年对融合创新,全球化这几个命题,也是各行各业的改变。上海进博会绝对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代表。

Mpop这个标签的背后,其实代表著中国文化向世界文化输出的一个概念。建议国家在更大的舞台上去,推广宣传。

融合的本质其实是破圈,一个圈子里的文化特色和另一个圈子的文化所共同关联。这几年联动合作的也很多,国潮就有点这意思。合并受众人群,扩大圈层,形成新的大的一个群体。就像小泡泡被大泡泡合并,变成更大的泡泡。

包容,理解,欣赏是对一个新文化崛起发展最好的方式。


忽然想起来9.10号他刚发布那个倡议书和朋友讨论的聊天内容,现在想起来有些幼稚有些好玩,分享给大家。

我就想想,就想想


非常好的一个问题。特别认同问题中提出的,关于审美角度和体系搭建的观念。

提出的时点也很好,可以利用长假,从容地梳理一下思路,争取言之有物,能让观者受益吧。

首先,选择音乐教材编写,来让M-POP理念落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不管M-POP后续采用何种形式呈现,作为流行文化的组成,受众的培养都是必须的。

问题在于,文化无色无相,根植于国人的骨血,但难以用言语来概括。外延可以扩散到很大,内核又可以收缩到很小。

由于种种原因,与我们同源相近的日本、韩国,都领先于我们在世界上找到自己具象的代表符号。

中华五千年的悠远历史,辽阔地域和族群聚散,使得我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符号的时候,往往不一而足,又难以从一而终。

如果能用教材的方式,来归拢成型主流意识,还是很好的。

把MPOP做为一个产品的话,那么教材就是产品说明书了。

。。。

(这个问题,可以说的太多了。这是要开课题,写论文的节奏么。待更)


个人看法,所谓的M-POP只是一个创作理念,很难从音乐本身的特征上去区别归类,而且它也不适合做过于清晰的定义。打个比方,用布鲁斯音阶写一首歌曲,歌词用中文或者中英文混合,配器里加入一些中国民族乐器来点缀,这算不算Mix和Mandarin?

如果把M理解为音乐构成方面的混合元素的话,实际上优秀的流行乐一直就在往这方面发展,一直都是紧跟时代的,90年代初的流行音乐就已经充分利用电声乐器效果和合成器,现在的流行乐甚至有加入一些前卫和实验元素。如果把M理解为内容情感上以传统中国元素为核心的MIX,那我觉得当代一些在不断尝试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产物更具有代表性,他们其中有些也是比较先锋以及有较高成就的。

张艺兴的这个创作理念我是欣赏的,因为我喜欢能表达民族或者地区文化生活情感的原生性音乐以及这些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结合体,所以他创作现代音乐能结合一些(各种意义上的)中国元素,我也是比较欣赏的。只是M-POP作为一个词语来说,由于缺乏音乐类型上的划分,恐怕很难引起其他音乐人的共鸣,因为单说MIX的话其实大家一直都在MIX从来未停止过。这里举个例子,霍尊早期的成名曲《卷珠帘》不仅悦耳且似乎有种中国风的感觉是吧?然而这首歌并不是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甚至不是自然大调小调,而是A多利亚调式,是教会调式的一种,但是它和中国风的填词融合得很好,不熟悉乐理的朋友甚至会觉得这就是一首国风歌曲。再比如,86版西游记的主题曲《云宫迅音》可以说是大陆现代音乐里运用合成器的鼻祖了,80年代在一首本土神话主题的曲子里融合电音,开头就是一大段极其抓耳的合成器效果,够MIX够先锋吧?

至于题主提到的唱跳MIX,这个唱跳MIX的阐释会把音乐的概念变窄而不是变宽,很容易会将其直接定义在舞曲这个范围里,我不建议这样去阐释。

我能理解张艺兴提出M-POP概念的初衷,但是当今音乐越来越多元化,从音乐本身的特点上去定义会让其内涵过于明确而外延变窄,这不太符合当下的趋势。别问为什么中国音乐会这么多元化、这么多不同风格,问就是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多民族多。所以我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以「融合」作为核心要素的创作理念,而非音乐特质,至于这个「融合」怎样去实践和实现,则要结合音乐人自己的喜好与理解了。


个人比较浅薄的看法,求别杠。

M-POP未来对中国音乐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要远大于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的意义。

就欧美流行音乐市场来说,近几年也在陷入风格同质化、受众审美疲劳的困局,参照K-POP在欧美的流行和几个文化MIX风格的大热单曲,可以看出,西方世界是期待新元素的融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音乐(我在油管上看到过有人分析K-POP的大制作MV对欧美音乐市场的冲击)。现在M-POP的初具雏形,进入试错阶段,从《莲》的外网风评来看,优秀的M-POP作品确实是能引起国外的好奇,走向世界只是时间和作品积累的问题。可是M-POP不完全等于中国音乐,单看国外音乐市场的听歌偏好,要让外国受众接受国人更偏好的音乐类型,我个人不抱期待。

M-POP是最有希望让世界听到中国音乐的形式、方式。

站在华语乐坛的角度,不管是不是M-POP还是某些人口中的芭乐,我们其实是不缺少好作品的,缺的是一个完善的商业模式,一个拥有权威性的平台或者个人,能将新风格、好作品推向大众,引导潮流。(网易云当然好,但是本质还是更偏向社交属性的,缺乏权威性)从内部打破现有的困局很难,那不如试著从外部来打破。

——————————————————————————————

以下全是我的臆测:

以M-POP为面旗帜,慢慢汇聚文化领域的各类人才,融合共创出优秀的M-POP音乐,在国际上引起注意,然后在多年的累积下,出现一个足够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让那位优秀的音乐人站到格莱美上,就如当年K-POP的BTS一样。到时候国内媒体大肆报道,主流媒体集体背书,引导大众建立「M-POP音乐是潮流且主流」的观念,更新修正大众对中国音乐的刻板印象。地球不会不转,鄙视链不会不在。网上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开始打音乐鄙视链口水战,M-POP在各大平台引起更大的讨论。拨乱华语乐坛的一池糊水。而获得荣誉的音乐人回到国内将接到主流、资本的优待,将他塑造成为时代标杆、中国音乐领军人物......如果这位音乐人有心有能力,整合起国内的资源,给正在加热的华语乐坛添一把柴,助一把力,那后面很多事情会随著时代齿轮自己转起来,中途也许有很多困难,但湖水终将沸腾、升华。

——————————————————————————————

一直都觉得我国很适合自上而下的发展风格,能成功的变革也几乎是自上而下发起的,比如江浙沪政务里的「最多跑一次」,比如最近热映的《夺冠》里中国女排改制。如果华语乐坛能改革,也很可能是这样。同时,我们也爱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如: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只是举例,不是将社会贡献价值放到同等高度的意思)。那华语乐坛是不是也可以出现一位。

M-POP是那把在未来静待出鞘的破局利剑,那个挥动利剑的音乐人,我期待可以是我爱的少年。

至于建议,我只希望大家可以给发展中的事物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我不是音乐人士,不专业,只是有些疑问。

有答主说Mpop只是一个理念,不能从本身归类,但是我想问,为什么一定要从音乐本身去归类,pop已经是一种音乐类型了,不是吗?那么Kpop能吗?Jpop能吗?应该也不能吧?

那为什么韩国的Kpop能够世界知名,其实不过是其核心是输出罢了。Mpop实则也一样,他的核心也应该是输出,是中国流行音乐且融合有中国文化内容的,能有令外国人感兴趣的强烈节奏感的音乐文化输出。

的确中国流行音乐从一开始就是个外来的,不断融合的产物,可对外输出做的却并不好,最多在华人圈子里打转,在东南亚打转,而且散搜搜的,没有统一模式,无法给外国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被韩国人后来居上。现在世界各国的年轻人知道韩团名字比知道中国歌手的名字要多的多吧!格莱美会请Big bang表演,却不会请中国人,这是事实。

Mpop被提出来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们需要把他打造成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标签,当然输出标签可以有很多种,但起码Mpop是其中之一,如同一家想要进军国际的企业需要一个清晰简单,容易被记住的商标一样。

我不知道张艺兴的Mpop会走到哪一步,但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他的队伍,把Mpop打造成为一只穿透文化壁垒,摄入西方主流文化世界的一只穿云箭,高亢的响他一嗓子,让傲慢的西方人牢牢记住,这是中国的东西。

我真心希望我们的音乐人不要把注意力过多放在音乐分类,中文好还是英文好,是中国大调还是日本小调这些太技术化的纠结里,就像著名琵琶演奏家刘轶青老师回复我的:「好听就完事儿了,这个Fasion的时代啥调都融合了」,其他事也一样,啥都融合了,不需要太过壁垒分明,能冲出国际,能代表国家的就值得助力。


不要存在圈层思维去界定或者对待mpop。

这个明显是可以适用于更大层面的理念。融合共创,可以说的东西太多了,虽然目前很像是cpop的一个分支,但从宏观角度,mpop是可以发展成世界范围流行的一个类别。因为mix不仅仅可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进行化学反应,也可以是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融合,在中国,可以是中文英文普通话和方言的融合,可以是古典民乐和现代电子乐的融合,那么在世界范围内,也同样可以是俄语或者法语或者是其他小语种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样音乐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的交流形式,甚至可以用来多个国家文化外交的一种载体和媒介,来传播文化增加互通和共鸣。当然前提是没有那么多的壁垒和偏见。

目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很多信息不互通,沟通有矛盾,当然更多是由于利益牵扯,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如果真的有一天,音乐可以无国界的交流和传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无国界。

还有就是,目前mpop对于所能表达的文化内核是有限的,还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从事文化创作和研究的人加入其中,我希望我国的国粹能通过一些新颖的方式和载体,得到更多的文化认同,也希望我们国家的听众能越来越重视和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文化瑰宝,不要让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和声音,在我们这一代断绝。如果能找到古今文化承接和传承的最好通道,那就真的是这个时代的一大幸事了。

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