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翻故纸堆的时候有一段过去,常常引人注目,就是那十年,那十年里发生过《一百个人的十年》,有最后一个名媛郑念的《上海生死劫》,有杨绛笔下《干校六记》和《洗澡》,还有高尔泰心心念念的《寻找家园》。《牛棚杂役》也是那十年里截取出来的数个片段组成的故事。在那十年之后,国内曾流行过所谓的「伤痕文学」,我十分赞同的观点是,伤痕太过于轻薄和流于表面,真正的伤口与陈痂都是在心底的,都是烙印在人的灵魂里的,像是流放的罪犯都需要黥面,非得要把那一块肉再一次剜去才能磨灭印记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在那个年代,人是会异化,正如季羡林先生在书里写的,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畜生吃人,因为它饿。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而人则不然。我这里所谓「非人」,决不是指畜生,只称他为「非人」而已。

王安忆的《长恨歌》里写过一个小小的配角,他站在风口上,摇动旗帜,而后浪潮退去,他恭恭敬敬地摇身一变,成为了爱国人士,就像是韩国电影《暗杀》里的反派廉锡晋在军事法庭审判之时,他扒开衣服,袒露出身上的枪伤,冲著四座高声细数著自己的功绩,而没有半点羞愧的那样,仿佛一切是理所应当,他应该享受那些高官厚禄的奉养,而不应该受到指责和问询。

史铁生的散文亦写过,命运么,休论公道。

那些墙头草似的人没有坚毅的信念,没有广博的学识,没有崇高的人格,反而如野草遍地而生,顽强地生长著,然后将自己描眉画眼,涂上精致的桃红梨白,如同正正经经的小生小旦一般上场了,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引吭高歌,水袖一拂,唱著海晏河清、太平盛世,绘出安居乐业、和和睦睦。至若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像是一张张誊写了无数心酸和痛苦的纸张一样被弃之一旁了,若是有人能惦念他们,就去看一看、瞧一瞧,若是无人惦念他们,随著年年月月、岁岁日日的时光过去,他们就凋零了、枯萎了、腐烂了,再也没有人会愿意去捡拾他们了。

可是,若夫历史如斯,不去予以理会,迟早有一日,必将重蹈覆辙。犹记得冯骥才先生所写的那一句,我们追寻历史不是为了原谅,而是防止遗忘。

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自然懂得熬过来是怎样痛苦的事情,有幸在那段岁月之后出生的人却也不能把那段岁月扔到九霄云外。

一段历史在过往曾经发生,在后世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再次发生,天可怜见的,是那些被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灾祸伤害的人,与其说是被灾难吓怕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如说被人吓怕了。美剧《小谢尔顿》里说:Hell is other people。萨特的《禁闭》中亦是如此说。韩剧《他人即地狱》用剧名昭示了它的主题。最可怕的是人心啊。

那十年不过是给那些异化之人提供了一个尽情发挥的场所,一个孕育众多妖魔鬼怪的地界。

在佛家的说法里,有一个「中阴间」,那儿可以看到前世种种,当真不知那些为虎作伥、花言巧语之人日后看到一世摇摆、视道德若无物的自己作何感受。


牛棚杂忆确实是本好书,这本书在学历史的时候看过,当时只是觉得这一时期的阴暗卑鄙,读后对季老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而且全书以幽默讥讽的笔调让我们在放松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后来又仔细读了一遍,发现这本书揭露了太多社会的污垢,例如背叛,报复,算计,极度自私,欲望膨胀等等,同时,他还写了这一时期的同情,亲情,信念等等,它们自由组合成一个书本内扭曲的真实社会,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我看来就是季老个人眼中的社会,第二遍读它的时候不会让我哭,更不会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读的同时反思,那个时代怎么了,而如过自己处于那个时期,会变成什么样

这句话应该是这本书的意图,警钟长鸣,勿忘国史,牛棚杂忆也做到了。


我在有没有关于历史研究方法论的书推荐? 问题下的答案里推荐了这本书。乍看之下,《牛棚杂忆》似乎跟历史研究方法论没啥关系。就了解季羡林先生学问来说,本书也不如《留德十年》和《学海泛槎》交代的详细。那我为什么还要选它?

理由1:我们不是在真空中研究历史。用季先生的话讲:学术研究绝对脱离不开政治,决不能不受政治的影响。政治影响学术,不仅是学术著作内容里卷进政治因素,如中韩之间关于高句丽归属的争论,还包括政治对学术本身的干扰。季先生在《学海泛槎》一书里回顾自己解放后到改革前的学术成果,画了10多个零。我查《季羡林全集》附编中的《季羡林作品编年》,1966-1978年完全空著。

理由2:我们如何面对屈辱。士可杀,不可辱。可真就侮辱你了,该怎么办?有人自杀了,如《牛棚杂忆》里面季先生提到的汪篯教授。季先生在《牛棚杂忆》里也想到过自杀,甚至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准备行动时,被揪出去批斗,阴差阳错没死成。对季先生来说,《留德十年》是他学问的积累阶段,解放后的政治运动使他没法专心研究,要是没能熬过《牛棚杂忆》这十年,他的学问便胎死腹中了。我在读《牛棚杂忆》的时候,想起《报任安书》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两句。面对屈辱,一方面心有不平,一方面又惜其不成,这两种搅拌在一起的心里,究竟谁战胜谁,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即便季先生熬过来了,在日后「飞黄腾达」到处听到的都是赞誉溢美之词之余,他还会在心里嘀咕「我当时应该自杀,没有自杀说明我的人格不过硬,我现在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理由3:我们如何做学生做老师。我在写开头问题答案时,把《牛棚杂忆》排在《师门五年记》之后。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师生状态,而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在求学执教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两个极端状态之间的师生关系,有时或有人偏《师门五年记》,有时或有人偏《牛棚杂忆》。十年动乱过去了,但造成师生关系扭曲的条件依然存在。我读过《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也在新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惨剧。面对这些新条件下的扭曲关系,我甚至义愤过要不要重新批斗一回。季先生在悲哀、孤独与恐惧中以嬉笑之笔调写下这本怒骂的《牛棚杂忆》,为我们留下来一面反思的镜子。

附录:《牛棚杂忆》的版本较多,我推荐中央党校的版本,它附录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季羡林自传》和《季羡林年谱》4篇文章。前两篇文章《手稿本》也有,但就单本书来说,中央党校版本更全面。


看了这本书之后对四人帮,文革的十年浩劫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感到惋惜。简直难以想像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达到了难以描述的境地。

季老的座右铭: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季老一生研究佛学,入佛却未必深。写书时还在有意无意投诚,顺带贬损老蒋。倒不是说老蒋无过,而是住著牛棚骂老蒋,实在没必要。季老在运动中误入之深,也说明多有投机,不识事且胆小怕事。当然,这是苛求,那时情形又是何等严峻呢?

其口中的」老佛爷「,未知是谁,我连查证的志趣都没有。季老将矛头指向她,又是何苦?她也运动中一只顺势蚱蜢而已,担不起历史之责。在第一次批斗时,季老多有辩解,写书之际尚在辩解,亦是可怜!未常不可淡然处之?至少写书之际当已超脱于外。好在理论问题厘清之后,季老放弃了妄想,渐入佳境,智识开朗豁达的犟老头形象跃然纸上,大幸!

季老写自己被打入」特别雅座「后,被勒令与另两位教授打开水,如是有:

打开水这个活并不轻,每天三次,其他的活照干,语录照背。别人吃饭,我看著。天下大雨,我淋著。就是天上下刀,我也必须把开水打来,真是苦不堪言。但是,那一位姓王的教授却能苦中寻乐:偷偷地在茶炉那里泡上一杯茶,抽上一烟斗烟。好像是乐在其中矣。

飘摇中要持守意气,真是太难!可老教授们总有办法,地狱里亦抱雅致情趣,真是大智慧!

:极推一下季老的文风。简单清新,述事精当,冗繁全锄,哂笑怒骂,如风拂过。文字似乎已自隐去,惟其意浮显,真是高明!可与《围城》对照读,方知老教授不出手,一出手就是内功胜人!似乎可以听见季老一声大喝:」阿猫阿狗后闪!我要发功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