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很多人問這個問題,不是為了想得到「到底能不能」的答案,反而是更近似「我想試試念佛這道保險,但是性價比到底值得不值得」這樣的潛台詞。

如果你真的覺得三界火宅,沒個出頭的地方,那麼有人給你提供了方法,不管好使不好使,一定會鼓起勇氣試一試的。

就好比每人都要工作,但是每個工作機會並不一定都能有很好的收穫,雖然我們左思右想反覆掂量,其實很多時候也就是「試那麼一下子」,然後就去做了。沒人會覺得公司得先給個包票兼計劃,我這麼干值多少錢,那麼干值多少錢,必須保證我日後能如何如何云云。

佛法於末法時代的我們,也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做出的選擇並不是這個選擇確定會有多少利益,而是這個選擇或許能夠多少減點苦難和損失。

工作是必須要選的,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在某個時候做出個選擇,因為晚了可能損失慘重。

而對往生的選擇也是一樣,如果覺得三界火宅不可怕反而可愛,那麼雖然念佛真的可以往生凈土,也與這樣的人無關,因為他沒有這類選擇的需要;而對於真的覺得人生無常佛法難聞的人來說,也沒多少挑揀等待的餘地,覺得自己可以試試的,很快就會去試一試,因為他擔心此時不選日後更糟。

所以,我個人的體驗是,對於某些人來說,無論答案是能或不能,其實都沒什麼意義,因為他本心並不真的想要選擇


千真萬確! 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萬修萬人去。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不得生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 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蕅益大師在以上這段文中指出,「信、願、持名,一經要旨」,是說:信、願、行(持名)三者密不可分,是《佛說阿彌陀經》的要旨,亦是凈土修行之要徑。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和「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是說:信願是前導,如同眼看;持名是正修,如同足行。沒有眼看,會亂走;而沒有足行,根本就不能夠到達寶所(到達寶所譬喻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從「得生不得生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的上下文來看,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得生者,必須要有信願,而且還必須有持名功夫。功夫深者高品位往生,功夫淺者低品位往生。

所以,印光大師才說, 信、願、行,這三種往生資糧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凈,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

-- 恭錄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

原文: 與陳錫周居士書

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萬修萬人去

"佛教大綱,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禪,密,凈是。

律為佛法根本,嚴持凈戒,以期三業清凈,一性圓明,五蘊皆空,諸苦皆度。

教乃依教修觀,離指見月,徹悟當人本具佛性,見性成佛。然此但指其見自性天真之佛,為成佛,非即成證菩提道之佛也。

密以三密加持,轉識成智,名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為成佛,非成福慧圓滿之佛也。

此三宗,均可攝之於禪,以其氣分相同故。以是佛法修持之要,實僅禪凈二門。

禪則專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凈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其間難易,相去天淵。

故宋初永明延壽禪師,以古佛身,示生世間,徹悟一心,圓修萬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深恐後世學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簡偈,俾知所趨。其偈曰,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八十字,乃如來一代時教之綱要,學者即生了脫之玄謨。學者先需詳知何者為禪,何者為凈土,何者為有禪,何者為有凈土。禪與凈土,乃約理,約教,而言。有禪有凈土,乃約機,約修而論。理教,則二法了無異致。機修,則二法大相懸殊。語雖相似,意大不同。極需注意,方不負永明之一片婆心也。

何謂禪,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蔘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凈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惟心凈土,自性彌陀而言。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凈土者,即實行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事也。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惟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親切,皆不得名為有凈土。

至於雖修凈土,心念塵勞,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佛法,教化眾生者,皆不得名為修凈土人。以其不肯依佛法凈土經教,妄以普通教義為準。則來生能不迷,而了脫者,萬難一二。被福所迷,從迷入迷者,實繁有徒矣。果能深悉此義,方是修凈土人。不知真旨者,每謂參禪便為有禪,念佛便為有凈土,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恭錄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原文: 第四日說成佛大因果並略釋四料簡要義

往生後回來報信的真實事迹

從古至今,往生極樂世界後回來報信的有很多。隨便附上近代事迹四則(第三則中還提到了須臾往返的操作呢):

往生後一周,託夢不信佛不知道極樂世界的的朋友告知。(2016年)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回來報信_湖心亭看雪客?

blog.sina.cn

往生後第四十九天,託夢告知母親,以西服袋裡有一千元作為證明。(2015年5月)

http://www.xn--udsw7h4vt.org/webplsch/%E5%BF%B5%E4%BD%9B%E6%84%9F%E6%87%89%E4%BA%8B%E8%B9%9F/%E5%BF%B5%E4%BD%9B%E5%BE%80%E7%94%9F/d8%E5%BE%80%E7%94%9F%E4%B9%8B%E5%BE%8C.htm?

www.xn--udsw7h4vt.org

往生幾個月後如約而至,親自回來報信。(1944年7月《弘化月刊·37期》)

往生後回來報信-修學園地?

www.cfolu.com

往生後佛七圓滿之日家婆祝禱,願媳婦託夢見告是否已往生西方,當晚其子夢見殊勝徵兆(民國十三年,1924年。文中也引述了宋朝哲宗元佑年間,荊王的夫人與朋友夢見往生的侍妾回來報信,還帶夫人參觀了極樂世界的寶池蓮花)

汪含章夫人往生記?

yinzu.org

《凈土聖賢錄》里記載了很多往生事迹,其中也有很多回來報信的:

《凈土聖賢錄白話》

凈土聖賢錄白話?

m.sxgljls.cn圖標

《凈土聖賢錄易解》

http://boruo.goodweb.net.cn/article/0365.htm?

boruo.goodweb.net.cn

末學慚愧,無知無識,無修無德。如有於人於法不相應之處,懇請大家嚴厲批評指正。至誠叩謝。

南無阿彌陀佛


修念佛法門就是目標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

但是修行人能不能最終能不能圓滿的蒙佛接引,往生凈土,要靠自己的信、願,行能不能達到要求,六度萬行有沒有精進修行。

修凈土念佛法門,不是僅僅念念佛號就可以了的。凈土學人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更要發廣大菩提心,行菩薩道,常行六度,廣度眾生,勤修不退。

如果一個那個人能夠以此修行,依佛教誡,信受奉行,肯定能蒙佛接引,往生凈土的。


真的不能,因為沒有極樂世界。

佛陀教導的是解脫之法,是脫離苦,而不是脫離世界。是脫離苦的原因,而不是苦的事相。

世界沒有製造苦,製造苦也只有自己,能放下自己的貪嗔痴,在哪裡都不覺得苦,在哪裡都是「極樂」。

如果心裡還有各種在乎,百般的要求,滿心的欲求,那麼去「歡樂谷」,「遊樂園」也不會有一個"樂"字。自己樂不樂,和在哪裡無關。

念佛的佛字,本意是覺悟,念字,本義是學,合起來是就是學佛,學覺悟的意思,而不是念覺悟者的名字。

學佛應先學四聖諦,是大小乘的共法,不學四聖諦,難入佛門。

下面給其他人說幾句:

學科學文化,天天喊老師好,不能成為建設祖國造福人民的人,只有認真上課,在實踐中消化吸收,才能鍛煉成真本領,有益於人民。

學大乘做菩薩普渡眾生,天天喊南無南無,不能成為菩薩,只有不離開眾生才能理解眾生,也認識自己,有眾生可度,才能度眾生,能見外眾生,才能見內眾生,達到自度也度他的境界。

修行最好的道場,阿練若處,不在林間,不在別處,就在煩惱里,離開煩惱,沒有法可修,沒有般若可證。哪兒都不用去,當下就是最好的修行,煩惱就是最好的老師。

也只有把煩惱解開的認識過程,才能稱為法,對有相同煩惱的兄弟姐妹有啟發和引導的幫助作用。

如果一個修行人學佛時間再長,能達到一念不生「功夫成片」的所謂境界,但面對眾生的煩惱他沒有能力開解,沒有人因此有能力降伏煩惱,那麼此人就和沒學佛一樣,一點智慧都沒有。

這樣的人,都是披著學佛外衣的外道。莫做如是可憐人。


佛教知識問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