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藝術家的最高追求,應當是坦誠,表達自己想表達的,不迴避自己的缺憾,不把能力的不足包裝成「先鋒」,「風格」,「哲學」等等等。


當然不應該,藝術跟審美有關係,和美不美沒什麼關係。

審美和美不是一回事,審美是對美的價值判斷,是一種價值觀。

藝術里講的審美,是在這個價值觀下對美與丑的一致標準。

換句話說,藝術是美是丑不重要。重要的是美醜判斷的標準是否一致。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十分醜陋壓抑的藝術作品。

我這麼說可能不太好理解,我嘗試舉個栗子。

如果有兩張藝術作品,一張是畫的好看積極的新古典天堂,另一張是畫的血腥野蠻的新古典地獄。那麼這兩張畫雖然一個是丑的,一個是美的,但是都可能是好的藝術作品,因為兩者是在同一個審美傾向下的。

但是這時候又來了一張印象派的藝術作品,那麼,對於新古典的受眾來說,這個印象派作品就屬於「非藝術」,和美醜都沒有關係,因為是另一套審美體系。

歷史我們都知道,最後印象派戰勝了新古典,其實就是印象派的價值觀戰勝了新古典的價值觀。這時候印象派也出現了很多畫的很醜的畫,但是無論美醜,印象派都算是「藝術」了。

我說的這麼多,就是想表達,藝術不藝術與美醜沒有半毛錢關係。

至於更深入的,美術話題沒多少人愛看,有人想聽我再寫吧。


謝邀,

不應該。

因為藝術發展到今天,藝術不是審美,而是基於歷史的體系。

如果聽不懂是什麼意思,要麼專精古代藝術方式,要麼藝術還沒入門。


當然,「美」就是最高準則。

但是「美」的標準很難定義,每個人對「美」的感受和「美」的認同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藝術美」絕對不是單純的自然美和視覺美。


「美」作為藝術的標準,其實很久很久就不是了,應該說「美」是藝術其中的一個要素,這個要素也隨著藝術發展,比重越來越低。

西方藝術,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再到庫爾貝的現實主義前,藝術追求還原的是「美」。從現實主義後藝術的追求就是「創新」「顛覆」「再定義」美是什麼,藝術是什麼。

中國藝術,好像追求的是「意」這個「意」可以有很多解釋「虛」「空」「作者志向」等等也少有追求「美」。

所以把「美」作為藝術判斷標準,應該是少有的標準,不是常態。

藝術家主體轉移,觀眾才是藝術家!

藝術自杜尚把一個小便池放到展館,藝術後續的發展就混亂了,因為杜尚對藝術提出了一個終極問題:藝術是什麼?藝術是繪畫,當然,杜尚反的就是繪畫藝術,繪畫是藝術,其他的不能是藝術嗎?

為什麼現成品不能是藝術?比如小便池;為什麼行為不能是藝術?比如下棋;為什麼思想觀點不能是藝術?比如我覺得我就是藝術,我就是藝術家。

這太猛了,藝術的概念範圍無限延伸了。藝術業內人士一看,哦,是哦,藝術本來就是唯心主觀的是我覺得,杜尚牛逼啊,好,你小便池真是藝術,你杜尚也真是藝術大師。緊接著下一個問題就來了,那我的小便池是不是也是藝術呢?當然也是藝術。不過已經有了小便池,那我就拉一泡翔吧,我拉翔也是藝術,我是拉翔藝術家。藝術進入到了所謂後現代藝術,把杜尚標榜成「後現代藝術之父」。後現代藝術就是大家現在正處的藝術環境,很多現在「輸出藝術家」學樣杜尚,發展了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思想實驗藝術,這種藝術,那種藝術。

但是藝術到現在還是沒解決杜尚提出的問題:藝術是什麼?

關於西方藝術發展我粗略整理了一下,寫了一個文章,見:https://zhuanlan.zhihu.com/p/115274072?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在這文章里,我把杜尚比作了希特勒,他只提出了問題,沒有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我也抨擊了後現代藝術,因為杜尚的徒子徒孫也沒解決杜尚提出的問題,還打著杜尚,藝術的幌子,在招搖拐騙。在文章里我也提出了:藝術是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要什麼樣的藝術,我們可以選擇不要什麼樣的藝術,這樣杜尚的問題,藝術是什麼?就不是問題了。我選擇藝術是國畫那藝術就是國畫,我選擇藝術是電影那藝術就是電影,我選擇藝術是流行音樂那藝術就是流行音樂,我選擇藝術是古典藝術那藝術就是古典藝術,我選擇那種製作粗鄙,殘暴,血腥,骯髒,無聊的行為藝術,裝置藝術不是藝術那它就不是藝術。

藝術是選擇解決藝術是什麼,不過又有了另外一個問題:誰選擇?誰可以來選擇?

當然是「藝術家」來選擇,那誰是「藝術家」?

藝術界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而已「沒有大寫的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s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也可以翻譯成「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拷貝 @李如一

回答如何理解貢布里希的「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這句話?這話作者大概意思是藝術發展到現在形式已經多種多樣了,沒有說藝術一定是什麼形態,我們的青花瓷是藝術,西方的油畫是藝術,非洲原始木雕也是藝術,藝術的定義是寬泛的開放的,這個也對應了杜尚的問題:藝術是什麼。這作者就說藝術什麼都是,藝術什麼都不是。但是有藝術家。這些藝術都是人創作出來的,他背後創造輸出的人就是藝術家。他把藝術家定義到了藝術輸出者。

藝術輸出者是藝術家,所以藝術話語權,藝術的定義,被藝術輸出者掌握了。話語權太重要了。

不過顯然杜尚後我們藝術家的輸出,不能說服觀眾,你藝術家擺個小便池就是藝術家,難道我不會擺小便池?我擺我是「藝術家」嗎?

觀眾質疑聲很多,藝術家沒辦法解釋也不能自圓其說,總不能說:"我就是"。包括我們著名的油畫家劉小東老師都被問到了說:「只要你拿出來,就是作品。」作品就是輸出,在後現代藝術這個環境,有輸出作品,我們觀眾不也就是「藝術家」了。又按後現代觀點藝術的邏輯,只要有觀點輸出就可以是藝術,「我觀看作品,就是一種藝術。」這應該也是一種觀點吧。見:

只要是作品,都可以被稱之為藝術嗎??

www.zhihu.com圖標

觀眾真這麼做,我們的「輸出藝術家」又不願承認,就你們觀眾真能理解藝術?只有我業內藝術家擺的小便池才是藝術,觀眾擺的小便池還是小便池。「輸出藝術家」對自己的輸出進行了崇高化,故事化,玄乎化,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和權威性。自己輸出闡述有點吃力時就連同「藝術評論家」「收藏家」一起來做,進行話語權爭奪,藝術現在進入到了自我包裝,再闡述的時代,進入到了一個自我催眠,比大聲的時代,也進入到了藝術家小圈子自我封閉,相互捧腳的時代。

觀眾畢竟是藝術組成的很關鍵的部分,藝術是:輸出者-輸出物-觀眾,三者相互聯動才構成藝術事件,就是藝術還是需要被觀眾需要,不然他構成不了藝術,但是現在藝術輸出者做為藝術家做的輸出不能被觀眾需要,他就利用自己「藝術家」的身份對藝術進行強制粗暴的定義。這顯然觀眾不買賬。觀眾這時也會對藝術輸出做自己的自我解讀再闡述。做「藝術評論家」「收藏家」一樣的事。

前幾天中國著名作家賈平凹同志的女兒賈淺淺同學,用藝術家身份發表了的藝術作品,遭到了全網觀眾嘲諷。

如何評價賈平凹的女兒賈淺淺??

www.zhihu.com圖標

我們觀眾果然藏龍卧虎,對藝術輸出的闡述解讀都已經超過了藝術輸出者本人了。

這時候,我們的觀眾不能是「藝術家」嗎?為什麼只有藝術輸出者才是藝術家?

觀眾就是「藝術家」!

觀眾就是「藝術家」我們思路一換,藝術很多問題都可以通了,解決了。

1-杜尚問:藝術是什麼?觀眾「藝術家」說藝術是什麼就是什麼。本來我們從有藝術概念以來,都是觀眾或後世觀眾定義藝術,我們藝術史寫的藝術事件,藝術家事迹都是觀眾編撰的,這次是把藝術的解釋定義權還回觀眾;

2-藝術發展突破類研究輸出,是不是藝術探索?這也不是藝術輸出者自說自話,需要觀眾「藝術家」確認是,才是。這樣藝術輸出者專心做自己的輸出,至於輸出後的結果是不是藝術,哪就等「藝術家」定奪了。

3-藝術的高雅低俗,是「藝術家」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藝術輸出者自我標註;

4-「藝術家」是藝術事件參與主體。「藝術家」有自己的藝術審美,有自己的審美偏好。藝術輸出作品無絕對好壞,藝術審美有高低,雅俗。

5-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輸出者也是觀眾,藝術輸出者作為觀眾闡述自己的輸出,這很好,只要有其他「藝術家」認可;

觀眾是「藝術家」這是一場藝術革命,是觀眾對藝術定義解釋權的奪回。我們觀眾「藝術家」以後看到不符合自己的藝術審美的輸出,我們「藝術家」要保持懷疑,持開放包容心態去了解學習。看到擊穿自己審美底線的輸出,要果斷判斷其就是打著藝術名號的垃圾。然後棄之不理。不要被其輸出者不著邊際雲里霧裡的瞎扯唬住,要知道觀眾才是「藝術家」對藝術有定義權。

求點贊,關注,謝謝。

知乎鹽選會員暢享鹽選專欄、Live、電子書等海量會員內容新用戶僅 9 元¥ 19.00去購買?


應該把思想作為最高標準


可以,但沒必要。


不應該。藝術本質之一是多樣性,就是不同的文化底蘊產生不同的藝術形式,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的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對美的要求都不一樣。比如西方古典油畫、現代印象派、抽象表現主義等,我國唐宋宮廷青綠山水畫、元明清文人水墨寫意,就是不同的繪畫表現。


美,一直都不是藝術的目標。

原始社會的藝術是記錄,我們部落今天幹掉了一頭牛,祭祀了一隻羊,美不美不重要;

文明社會之後追求的是傳達信息,感受天父的威嚴,炫耀東家的富裕等等;

當代藝術之後就更不是了,是觀念的表達。你看cy townbly,mark rothko這些,一開始就妹打算往美這個方向奔。


不是不是不是,早就不是了,現在是觀念藝術的時代。


美是準則,我始終覺得藝術創作不管怎麼發展,一個成熟的作品都不能拋棄美感。

但是不是「最高」。


畢加索要是把美作為最高準則,大概就不會是畢加索了。

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除語言/表情之外的表達形式,藝術是一種語言,並且沒有所謂的最高標準。美術是視覺表達,音樂是聽覺表達,電影是視聽表達,美食是嗅覺和味覺表達,按摩和性愛是觸覺表達。不好意思後兩者對我來說也是藝術@_@。

所有的藝術表達都會對人產生心理暗示。如果非要說最高準則,那就是好的藝術作品會促使人進行思考,一些藝術運動會產生廣泛的影響力,促進整個社會進行思考。

我個人覺得藝術應該是一種融入生活中的創作態度,不需要最高標準,你在家閑時粉刷牆壁,做木雕,寫書法,做手工藝,彈琴,那些能讓你放鬆並專註的事情,你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表達都是藝術。

如果說應該把美作為最高準則的職業,我想應該是A片導演

藝術家不應該把作為最高準則,藝術家應該把創新作為最高準則。

在討論問題之前,我們首先給藝術家下一個定義,社會中有一批人從事藝術工作,畫點畫做點雕塑裝置啥的(廣義的藝術工作者還包括做電影的做音樂的等等),這些人中有一部分做的比較優秀,產出了不錯的個人作品,我們就可以稱之為藝術家了。

定義完藝術家,我們再講一下藝術家的工作內容,以藝術家中的細分職業畫家為例,畫家的工作內容就是創造新的視覺樣式以擴充人類整體的視覺樣式庫,至於他創造的這個新的視覺樣式是美是丑並不重要,關鍵是新,新就有意義。

舉個例子,隨便百度一下藝術家出現的詞條截圖中這幾個藝術家代表之一草間彌生,老太太畫了一輩子圓點,這個圓點是美是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藝術家本人探索創造總結了這一視覺樣式(當然也是站在藝術史無數巨人的肩膀上),並用自己的一生時間製造大批量相同視覺語言的繪畫作品,最終使這種視覺語言進入並擴充了人類的視覺樣式庫,當我們普通設計師設計一個包裝或者平面作品使用到了這種視覺樣式,要記得這是一個叫草間彌生的優秀藝術家帶給我們的。

上圖的達芬奇和梵高也是一樣,他們的作品雖然現在看起來不新了,但是在他們各自的時代,都是偉大的視覺樣式創新,也同樣蔭澤了後世無數的視覺設計作品。


每個人對美的是感受不一樣的。

美也是有多種多樣,有的人覺得老人臉上的褶皺的滄桑是美,也有人覺得美女臉上吹彈可破的肌膚是美。

美有深沉的,有幽默的,有優雅的,有崇高的,有雄壯的,有荒誕的,有媚俗的……等等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美是一個出發點,至於最高標準,不一定。因為"美"這個字,太過於泛泛……可以理解的很深,也可以理解的很淺。


美不能作為一種標準,因為美本身就是各種各樣的。

50年前,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在米蘭畫展上展出了八幅同樣大小、塗滿近似群青色顏料的畫板——「克萊因藍」正式亮相於世人眼前。

克萊因相信,只有最單純的色彩才能喚起最強烈的心靈感受力。一些藝術家使用各種色彩以求獲得藝術生命力,而克萊因寧願回歸單純。

「克萊因藍」的RGB比值是0:47:167,但是明確的數據並不能減少人們面對它時那種震驚——藍色本身象徵著天空和海洋,象徵著沒有界限,又因為「克萊因藍」太過純凈,以至於很難找到可與之搭配的色彩進入人們的視野,因此,它的衝擊力格外強烈。

這種藍被譽為一種理想之藍、絕對之藍,其明凈空曠往往使人迷失其中。

克萊因曾說:「表達這種感覺,不用解釋,也無需語言,就能讓心靈感知——我相信,這就是引導我畫單色畫的感覺。」

蒙德里安及其荷蘭"風格派",作為一種藝術運動,並不局限於繪畫。

事實上,"風格派"內的許多成員正是各藝術領域的積極活動家。 提到蒙德里安,我們馬上會想到那些規格不同的矩形方格子。

某些美術評論家認為蒙德里安的作品只適用於廣告設計、傢具、印刷品和建築裝潢,根本談不上「繪畫」二字。

這種批評其實是抽象的,因它離開了時代特徵,當時蒙德里安不這樣認為,他一步一步地走上繪畫幾何學的抽象構圖道路,是沿著立體派和未來派的單純化結構而來的。

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標準,藝術家的美不被條條框框限制。

所以說,追求的無論是線條還是色彩,美都是主觀的。


1藝術品的最高標準是美,美就是藝術作品的終極追求。藝術或藝術品只是承載美的形式。

2藝術家是藝術作品的創造生產者。也就是美的創造者。

3但藝術家在現實中難免會受到生計的脅迫,政治影響等。

總結:一個藝術家應將藝術作品的美作為最高準則,一個窮困潦倒的藝術家或承擔政治風險藝術家就不用了,畢竟保命要緊。


藝術家是會把美作為最高準則的但是每個人認為的美都不一樣


創新,傳承乃藝術最高追求


只是其一,還有善,還有精神與創造力


很多人都說了是審美,不是美。

用通俗語言說,其實就是品位和獨特。

作品低品位還沒個性,那就基本不用看了。

作品高品位但沒個性,也成為不了一線藝術家。

作品低品位但有個性,至少可以讓人留下印象。

既高品位又有個性,才是真牛X。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