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听音箱体积过小会影响低频下潜,如何才能让小体积和音质两全其美?


。。。。这么多回答作家挺多的啊。

音量由体积流决定,就是纸盆面积x纸盆冲程,大喇叭只是音量大而已,低频相对中高频该掉下来还是掉下来。

决定低频截止频率的最终因素是:一维深度L=腔体体积/纸盆面积,这个深度在低频即箱体等效刚度成反比,即箱体相对于发声面积越大,刚度越小。刚度意味著一个振动系统的可振动能力,例如在低频某频率w=2*pi*f,纸盆的振动速度是v=F/(k/w),F是来自线圈的力,k是刚度,所以刚度越大振动速度越小,体积流越小,音量越小。同时频率越低振动速度也越小,所以随著频率降低,声音会变小。注意以上论述只在f0=sqrt(k/m),m是喇叭等效质量,以下有效。在f0以上是另一回事。刚度k直接跟体积反相关,体积越大f0越低,所以体积大的音箱低频下潜好。简单的解释就是说相对纸盆面积来说腔体越小里面的空气越难被压缩,因此低频很难振起来。

背后掏个洞(低音管)或者加个膜(被动辐射器),可以局部改善低频辐射,这些都是1970s时的知识。

体积很小又低频下潜很好的音箱。。。errr...很复杂的问题。

。。。。。。。。。。。。。。。

有心的人可以注意到怎么改善音箱的低频,最直觉的方案是大体积背腔,同时悬边也对刚度有贡献,所以悬边也要软。振幅大的时候悬边还会有非线性行为,所以悬边的材料要讲究(这块是核心高科技)。还有的方法就是改变F,就是用功放改变输入电流使得线圈获得更大的洛伦兹力。。。但是这个需要声学系统的配合(悬边),帝瓦雷在功放这块做的好像很好。

还有其它研究中的东西,嘿。

。。。。。。。。。。。。。

麦大湿点赞我改改写严谨点,需要更深入和严谨的知识去看small和thiele上世纪的文章。

有人回答什么高频振膜要软啥的。。。多学习吧。


音箱体积/扬声器单元尺寸与低频重放能力是相矛盾的,这决定于音箱的自由场辐射特性。

耳机可以解决低频的问题(因为耳机发出声音到人耳接收的这个过程,和音箱辐射的原理有差别,这时候体积大小就不再是问题),但是人对低频的主观感受还包含著例如皮肤/肢体对外界振动的感受,这是耳机提供不了的。

一般来说不是「越大音质越好」,而是受到技术限制,越大低频下潜越好。

首先你得明白什么叫低频下潜,不是说我给你单元一个信号,每秒震动5次OK这就是下潜到5Hz了——我以前办公室用过一套CAS-1,这小东西的中低频单元才62mm,索尼特别没有节操,这么点小单元你给它一个10Hz的信号,竟然能看著那单元在那反复起博……然而一点实用的价值都没有。

所以一般认为,我给你一个信号,你在什么位置上-6dB,这就算是你的低频下潜极限了。

振动系统的辐射声功率是由振膜所推动的空气量及气流的速度决定的,低频下潜越低,达到一定声压级需要的功率就越大,那么你振膜需要推动的空气量也就越多——这个空气量等于振膜面积X振膜位移,所以很显然,我们想获得更好的低频下潜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增大单元尺寸,也就是增加振膜面积

2.增大振膜位移行程。

从技术的角度上讲,前者是个比较简单的事儿——做大就好了嘛!后者相对复杂一些,因为支撑系统(弹波)波纹的个数、支撑系统之间的距离或者扬声器结构中不均衡的应力之类的影响比较复杂,你想无限制增大就很可能怼炸你的悬挂系统,所以要么就等技术和材料进步,要么就用计算机和激光测量做有限元分析(我记得好像是这么干的)。

话说这个有限元分析是个好东西,你的实力够强,就能把箱子的下潜优化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举个例子,我之前用过一个密力的Quantum Edelstein,4.5寸的单元(好像是,有点记不清了,但我可以很肯定没到5寸),下潜竟然有34Hz,当然这是-6dB了。不过有的老牌厂家不太擅长这个,还是坚持用更大的单元来实现更好的下潜(当然,这里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比如拉开不同产品间的差距,不然我这6寸书架箱的下潜都赶上同一系列的落地箱了,落地箱子怎么卖……)

结果后来出了个异类——这个异类叫帝瓦雷,专门搞D类放大的。它把大厂的箱子买回去挨个测了一遍算了一遍,然后配合自己家的放大器搞了个SAM,很多箱子直接脱胎换骨,比如说AE家的REFERENCE 1,SAM之后下潜从45Hz干到了26Hz,——不过这是HIFI领域,说回监听领域,监听领域的厂家们在技术进步方面下手更狠,我给你举个例子,行业标准的雅马哈老白盆是7寸单元,当年这个7寸单元的箱子按照-3dB的标准算下潜才到90Hz,现在真力8010这个3寸小箱子的下潜是70多,这就叫技术进步。

当然这块咱们主要说的是单元,Veq、Fo什么的暂时先忽略。

但问题是技术再进步,增大单元尺寸依然是获得更好低频下潜的最佳手段,起码目前看来是这样的,你优化也好、改进材料也好,这都是有其上限的。而且监听箱还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声音的准确性,不能无节操的为了获得更好的下潜牺牲音质,所以大家的终极解决方案一般是——为什么不给小箱子加个炮呢?

反正人耳对低频声音不敏感,组个2.1,成本和声音均衡了,岂不是美滋滋?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目前监听音箱的通行做法还是用箱体来换取更大的低频下潜。不过我接下来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你真的需要更低的下潜么?更低的下潜一定代表更好的声音吗?

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的……

这里有两个比较主要的问题,一个是低频受环境影响比较大,你小房间里声学环境没处理过,所以驻波啊什么的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大概率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然后是第二个问题,低频下潜深了之后可能会影响你的听音。

这个听上去是不是特别扯淡?但是很不幸,这个结论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人耳遮蔽效应的存在,频率低的声音更容易遮蔽频率高的声音,所以低频下潜深了,你会觉得人声好像被盖住了一点点。而对很多专攻流行的混音师而言,他们更希望人声能突出一些……

所以你看,小型监听音箱想获得更低的下潜,在技术上实现起来很费劲,真实现了成本又会很高,你用小型监听很可能意味著你的监听环境捉襟见肘也没法做声学处理,这样下潜深了又会引起一系列声音问题;最后从使用群体上来看,许多混音师还真不一定需要这么这么深的下潜……


音箱受到空间的影响,小房间不能上大音箱,因为:1,功率不能大,而功率不到一定数量,效果会有影响。2,大音箱在靠近听,效果不好,需要一定的距离。3,混音制作都是小音箱,近场,小音量。不然人耳容易出问题。

所以没有必要在小房间追求大音箱。

同时,大音箱更宜适用于母带处理的多环境校正。
没办法,物理限制,只能依靠长年累月的单元材质升级来弥补,但是升级到5寸下潜到50的时候,人家8寸说不定都30了,还是追不上。

自己耳朵收货


首先,监听音箱最好的是有调平功能的智能音响。或者你的房间有声学装修,或专业的检测设备。比如说,真力的SAM系列,通过连接电脑,用麦克风测试,然后对音箱进行增减,保存入音箱,可以弥补房间的影响。ILOUD MTM也这种功能。

其次,不同尺寸的喇叭,有合适的听音距离,大尺寸喇叭不能很近听。下面就是真力的推荐距离,红色就是近到不适合的。


比起小音箱,录音棚使用大音箱的好处,简单说如下:

1. 更高的声压级

2. 更好的低频下限

3. 更好的指向性

4. 更高的逼格

根据我的经验,其中第四点最为重要


基本上是越大音质越好,但一般是根据房间的体积、预算和用途来选择音箱大小的。其中以房间体积为主要参考来选择的。低频下潜可以通过增加超低音来弥补,而超低音的选择也根据房间体积来选择。

不同的振膜适合不同频段的声音。低频要求硬又大,高频要求小软灵敏,中频要求在这俩之间。而且更糟糕的是,只有特别大尺寸的喇叭才能提供足够好的低频下潜,然而这种喇叭完全无法回放中高频。问题就很矛盾了,想出好声就得分频,至少三分频起步了,大中小三个喇叭,你说这能不大么。。。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看钱。贵的好,几分频倒反而是小事。。。
相对大喇叭来说, 小尺寸的单元低频肯定hold得不那么完美,但是高频上限应该都是一样的,或者说高频跟体积尺寸没太大关系。监听的尺寸一般都差别不太大,可能六寸八寸最常见吧。不同尺寸适合不同工作现场的要求,对于声效差别基本已经超出人耳辨别的范围。因为这是监听,是没有任何声倾向只为忠实还原声音的设备。配合空间大小前端器材设备等等营造的这个声场空间。不同的箱子最后达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箱子只是全局中的一节。如果空间和预算允许大尺寸肯定比小尺寸完美。特别是某些最极端的声音场景。
可以看下蒂瓦雷,很小的体积可以做到20hz下潜
不是。体积决定音量,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选择适用的音量再确定适用的体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