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聽音箱體積過小會影響低頻下潛,如何才能讓小體積和音質兩全其美?


。。。。這麼多回答作家挺多的啊。

音量由體積流決定,就是紙盆面積x紙盆衝程,大喇叭只是音量大而已,低頻相對中高頻該掉下來還是掉下來。

決定低頻截止頻率的最終因素是:一維深度L=腔體體積/紙盆面積,這個深度在低頻即箱體等效剛度成反比,即箱體相對於發聲面積越大,剛度越小。剛度意味著一個振動系統的可振動能力,例如在低頻某頻率w=2*pi*f,紙盆的振動速度是v=F/(k/w),F是來自線圈的力,k是剛度,所以剛度越大振動速度越小,體積流越小,音量越小。同時頻率越低振動速度也越小,所以隨著頻率降低,聲音會變小。注意以上論述只在f0=sqrt(k/m),m是喇叭等效質量,以下有效。在f0以上是另一回事。剛度k直接跟體積反相關,體積越大f0越低,所以體積大的音箱低頻下潛好。簡單的解釋就是說相對紙盆面積來說腔體越小裡面的空氣越難被壓縮,因此低頻很難振起來。

背後掏個洞(低音管)或者加個膜(被動輻射器),可以局部改善低頻輻射,這些都是1970s時的知識。

體積很小又低頻下潛很好的音箱。。。errr...很複雜的問題。

。。。。。。。。。。。。。。。

有心的人可以注意到怎麼改善音箱的低頻,最直覺的方案是大體積背腔,同時懸邊也對剛度有貢獻,所以懸邊也要軟。振幅大的時候懸邊還會有非線性行為,所以懸邊的材料要講究(這塊是核心高科技)。還有的方法就是改變F,就是用功放改變輸入電流使得線圈獲得更大的洛倫茲力。。。但是這個需要聲學系統的配合(懸邊),帝瓦雷在功放這塊做的好像很好。

還有其它研究中的東西,嘿。

。。。。。。。。。。。。。

麥大濕點贊我改改寫嚴謹點,需要更深入和嚴謹的知識去看small和thiele上世紀的文章。

有人回答什麼高頻振膜要軟啥的。。。多學習吧。


音箱體積/揚聲器單元尺寸與低頻重放能力是相矛盾的,這決定於音箱的自由場輻射特性。

耳機可以解決低頻的問題(因為耳機發出聲音到人耳接收的這個過程,和音箱輻射的原理有差別,這時候體積大小就不再是問題),但是人對低頻的主觀感受還包含著例如皮膚/肢體對外界振動的感受,這是耳機提供不了的。

一般來說不是「越大音質越好」,而是受到技術限制,越大低頻下潛越好。

首先你得明白什麼叫低頻下潛,不是說我給你單元一個信號,每秒震動5次OK這就是下潛到5Hz了——我以前辦公室用過一套CAS-1,這小東西的中低頻單元才62mm,索尼特別沒有節操,這麼點小單元你給它一個10Hz的信號,竟然能看著那單元在那反覆起博……然而一點實用的價值都沒有。

所以一般認為,我給你一個信號,你在什麼位置上-6dB,這就算是你的低頻下潛極限了。

振動系統的輻射聲功率是由振膜所推動的空氣量及氣流的速度決定的,低頻下潛越低,達到一定聲壓級需要的功率就越大,那麼你振膜需要推動的空氣量也就越多——這個空氣量等於振膜面積X振膜位移,所以很顯然,我們想獲得更好的低頻下潛就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增大單元尺寸,也就是增加振膜面積

2.增大振膜位移行程。

從技術的角度上講,前者是個比較簡單的事兒——做大就好了嘛!後者相對複雜一些,因為支撐系統(彈波)波紋的個數、支撐系統之間的距離或者揚聲器結構中不均衡的應力之類的影響比較複雜,你想無限制增大就很可能懟炸你的懸掛系統,所以要麼就等技術和材料進步,要麼就用計算機和激光測量做有限元分析(我記得好像是這麼乾的)。

話說這個有限元分析是個好東西,你的實力夠強,就能把箱子的下潛優化到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我舉個例子,我之前用過一個密力的Quantum Edelstein,4.5寸的單元(好像是,有點記不清了,但我可以很肯定沒到5寸),下潛竟然有34Hz,當然這是-6dB了。不過有的老牌廠家不太擅長這個,還是堅持用更大的單元來實現更好的下潛(當然,這裡可能還有一些別的原因,比如拉開不同產品間的差距,不然我這6寸書架箱的下潛都趕上同一系列的落地箱了,落地箱子怎麼賣……)

結果後來出了個異類——這個異類叫帝瓦雷,專門搞D類放大的。它把大廠的箱子買回去挨個測了一遍算了一遍,然後配合自己家的放大器搞了個SAM,很多箱子直接脫胎換骨,比如說AE家的REFERENCE 1,SAM之後下潛從45Hz幹到了26Hz,——不過這是HIFI領域,說回監聽領域,監聽領域的廠家們在技術進步方面下手更狠,我給你舉個例子,行業標準的雅馬哈老白盆是7寸單元,當年這個7寸單元的箱子按照-3dB的標準算下潛纔到90Hz,現在真力8010這個3寸小箱子的下潛是70多,這就叫技術進步。

當然這塊咱們主要說的是單元,Veq、Fo什麼的暫時先忽略。

但問題是技術再進步,增大單元尺寸依然是獲得更好低頻下潛的最佳手段,起碼目前看來是這樣的,你優化也好、改進材料也好,這都是有其上限的。而且監聽箱還要在很大程度上保證聲音的準確性,不能無節操的為了獲得更好的下潛犧牲音質,所以大家的終極解決方案一般是——為什麼不給小箱子加個炮呢?

反正人耳對低頻聲音不敏感,組個2.1,成本和聲音均衡了,豈不是美滋滋?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目前監聽音箱的通行做法還是用箱體來換取更大的低頻下潛。不過我接下來要說的是另一個問題——你真的需要更低的下潛麼?更低的下潛一定代表更好的聲音嗎?

實際上不一定是這樣的……

這裡有兩個比較主要的問題,一個是低頻受環境影響比較大,你小房間裏聲學環境沒處理過,所以駐波啊什麼的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大概率你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然後是第二個問題,低頻下潛深了之後可能會影響你的聽音。

這個聽上去是不是特別扯淡?但是很不幸,這個結論可能是正確的。因為人耳遮蔽效應的存在,頻率低的聲音更容易遮蔽頻率高的聲音,所以低頻下潛深了,你會覺得人聲好像被蓋住了一點點。而對很多專攻流行的混音師而言,他們更希望人聲能突出一些……

所以你看,小型監聽音箱想獲得更低的下潛,在技術上實現起來很費勁,真實現了成本又會很高,你用小型監聽很可能意味著你的監聽環境捉襟見肘也沒法做聲學處理,這樣下潛深了又會引起一系列聲音問題;最後從使用羣體上來看,許多混音師還真不一定需要這麼這麼深的下潛……


音箱受到空間的影響,小房間不能上大音箱,因為:1,功率不能大,而功率不到一定數量,效果會有影響。2,大音箱在靠近聽,效果不好,需要一定的距離。3,混音製作都是小音箱,近場,小音量。不然人耳容易出問題。

所以沒有必要在小房間追求大音箱。

同時,大音箱更宜適用於母帶處理的多環境校正。
沒辦法,物理限制,只能依靠長年累月的單元材質升級來彌補,但是升級到5寸下潛到50的時候,人家8寸說不定都30了,還是追不上。

自己耳朵收貨


首先,監聽音箱最好的是有調平功能的智能音響。或者你的房間有聲學裝修,或專業的檢測設備。比如說,真力的SAM系列,通過連接電腦,用麥克風測試,然後對音箱進行增減,保存入音箱,可以彌補房間的影響。ILOUD MTM也這種功能。

其次,不同尺寸的喇叭,有合適的聽音距離,大尺寸喇叭不能很近聽。下面就是真力的推薦距離,紅色就是近到不適合的。


比起小音箱,錄音棚使用大音箱的好處,簡單說如下:

1. 更高的聲壓級

2. 更好的低頻下限

3. 更好的指向性

4. 更高的逼格

根據我的經驗,其中第四點最為重要


基本上是越大音質越好,但一般是根據房間的體積、預算和用途來選擇音箱大小的。其中以房間體積為主要參考來選擇的。低頻下潛可以通過增加超低音來彌補,而超低音的選擇也根據房間體積來選擇。

不同的振膜適合不同頻段的聲音。低頻要求硬又大,高頻要求小軟靈敏,中頻要求在這倆之間。而且更糟糕的是,只有特別大尺寸的喇叭才能提供足夠好的低頻下潛,然而這種喇叭完全無法回放中高頻。問題就很矛盾了,想出好聲就得分頻,至少三分頻起步了,大中小三個喇叭,你說這能不大麼。。。

不過總的來說,還是看錢。貴的好,幾分頻倒反而是小事。。。
相對大喇叭來說, 小尺寸的單元低頻肯定hold得不那麼完美,但是高頻上限應該都是一樣的,或者說高頻跟體積尺寸沒太大關係。監聽的尺寸一般都差別不太大,可能六寸八寸最常見吧。不同尺寸適合不同工作現場的要求,對於聲效差別基本已經超出人耳辨別的範圍。因為這是監聽,是沒有任何聲傾向只為忠實還原聲音的設備。配合空間大小前端器材設備等等營造的這個聲場空間。不同的箱子最後達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箱子只是全局中的一節。如果空間和預算允許大尺寸肯定比小尺寸完美。特別是某些最極端的聲音場景。
可以看下蒂瓦雷,很小的體積可以做到20hz下潛
不是。體積決定音量,根據自己房間的大小選擇適用的音量再確定適用的體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