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载道,读来感觉并没有多大意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看小说?当然我这里指的不是青春言情小说,而是文学类作品。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可能是因为寂寞吧,寂寞、乏味,渴望生活中出现一些有趣精彩的情节可供自己回味,但是又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打击、挫折,讨厌未知的未来,希望一切都是可控的,喜剧悲剧、团圆分离。这些生活经历小说里都能展现,无论你的生活是怎样的无聊乏味,你都可以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不费一兵一卒的感受人间百味。


其他人我不知道,我最初喜欢看小说就是喜欢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三国演义影响了我后来的游戏取向,水浒传影响了我后来的小说取向,西游记的同人电影大话西游把我推向了悲剧,我知道作为一个网文作家中没工资的基层员工,我没资格说我是受到四大名著熏陶长大的人,但我依旧要说一遍我的小说历程。

我07年小学时候因为特别著迷水浒传,在我的作文本上模仿水浒传,用身边的人的名字,我是主角,我姓x名xx字xx(我当时理解的字就是乳名)其实只是把城池和名字改了一下的超低配版水浒传。

从四大名著到高尔基三部曲,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一步步被困在了悲剧中并乐在其中,上高中后捡到了学长遗留下来的网路小说《酒神》残篇,从此我堕入网路小说的深渊,但是上大学后,我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在我大一生日那天过后,我开始了我的小说创作之旅,虽然连扑了三本,但我写小说求的不是收益,而是证明我从小到大写的那十袋小说没有错,它们都是有价值的。

我认为好的小说是有它的含义的,比如对人生的感悟,对人性的反思,等等,干巴巴的文字永远无法称作小说,即便你是门槛很低的网路小说作家,即便很多人都不承认你是网路小说作家而强调你是网文写手,也同样受用,如果你没有表达出任何东西,我可以说,你连那群人口中的写手都不如。

我读小说就是为了那份感悟,从古代传下来的都是有这种感悟的,甚至几百年后几千年后那些有深刻感悟的网路小说也会流传下去,成为名著,没有感悟读个毛线?


看小说就觉得像在看一个巨大的隐喻,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场景,会让我们展开更加丰富地想像。它反映著现实,在我们生活历经有限的时候,使了解到或许不会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虽不能亲身体验,但能通过小说来窥探,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人生有限,用小说来增添一些不同的经验和感悟,也挺好的。


个人认为有没有意义并不重要,我喜欢读书,只是单纯的喜欢的读书。


读小说的意义在哪?

情境再现啊。并且还高于情境。

托尔斯泰,契诃夫来讲故事,焉有不听的道理。


无聊生活的调剂


如果仅仅是为了放松、娱乐,没必要追究意义。就跟听音乐看电影一样,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是为了学写故事,那么无论是看载道的文还是不载道的文,都能够从当中学习到东西。再说,无论多么虚构的故事,行文当中总会暗藏意义,或多或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